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9-银海指南-第22页

四物加知母黄柏。
\x羌防四物汤\x 治风虚眩晕,风秘便难。
即前四物加羌活防风。
\x元戎四物汤\x 治血结便秘,扑损瘀血。
即前四物加桃仁红花。
\x加味四物汤\x(薛氏) 治血虚有热。
即前四物加丹皮山栀。
\x当归补血汤\x(东垣) 治伤于劳役,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空心服。
\x归脾汤\x(济生)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 不眠 ,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妄行,及妇人经带,或心脾伤痛嗜卧,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瘰 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龙眼肉(各二钱) 枣仁(炒研) 白术(土炒,各钱半) 人参 茯神(各一钱) 远志(去心,八分) 木香(磨冲) 甘草(各五分)
姜枣煎。如肺肾受伤,加麦冬五味。肝肾受伤,加白芍,更为有益。如从怫郁而起,则 加柴 胡丹皮山栀。如非二阳之病至怔忡,去木香加枸杞。如梦遗,加熟地五味白芍牡蛎。如挟心 包有余之火,加黄连生地。有痰,加贝母。如挟相火者,加黄柏知母麦冬。
\x加味归脾汤\x(薛氏) 治血热。
即前归脾汤加丹皮山栀。
\x黑归脾汤\x 治阴虚血少。
即前归脾汤加大熟地,亦有将全料炒黑用者。
\x人参养营汤\x 治脾虚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肺虚色枯气短,毛发脱落,小便赤涩 ,营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诸种虚症。
人参 白术 白芍(各钱半) 黄 (蜜炙) 当归(二钱) 茯苓(一钱) 熟地(三钱) 甘 草(炙) 陈皮 桂心 远志(各五分) 五味(十粒)
加姜枣煎。
\x二至丸\x 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
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晒干为末,瓷瓶收贮) 旱 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入)
临卧酒服。一方加桑椹干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x休疟饮\x(景岳) 此止疟最妙之方也。若汗散既多,元气不复,或以衰老,或以弱 质,而疟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化暴善后之第一方也。
人参 白术(炒) 当归(各三四钱) 何首乌(五钱制) 炙草(八分)
用阴阳水各一盏,煎七分,露一宿,次早温服。如阳虚多寒,宜温中散寒者,加干姜肉 桂之 类,甚者,或加制附子。如阴虚多热,烦渴喜冷,宜滋阴清火者,加麦冬生地芍药,甚者,
加知母,或加黄芩。如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烦虚馁,腰酸脚软者,加熟地山药杜仲之类 。如邪有未尽,而留连难愈者,于此方加柴胡麻黄细辛紫苏之属,自无不可。如气血多滞者 ,或加酒水各一盏煎,服药后,饮酒数杯亦可。
\x桂枝汤\x(仲景)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发热头痛,自汗恶寒,鼻鸣干呕,及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热服,须臾啜稀热粥以助药力,宜温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瘥停后服,服 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x神术散\x(海藏) 治内伤冷冻饮料,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苍术(制) 防风(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加生姜葱白煎。如太阳症发热恶寒,脉浮紧者,加羌活。浮紧带洪者,是兼阳明,加黄 芩。浮紧带弦数者,是兼少阳,加柴胡。
\x香苏饮\x(局方)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
香附(炒) 紫苏(各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七分)
加姜葱煎。伤食,加消导药。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
伤风鼻塞头昏,加羌活荆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x清震汤\x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
升麻 苍术(各五钱) 荷叶(一枚)
\x小柴胡汤\x(仲景) 治伤寒中风,少阳症,往来寒热,胸胁痞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食,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聋口苦脉弦。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半夏(半升) 大 枣(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呕逆,加生姜以散逆,
陈皮 以理气。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以荡郁热。渴者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若渴外有 微热,去参加桂枝以解肌,覆取微汗。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以敛肺,干姜以散寒。齿 燥无津,加石膏以清胃止渴。虚烦,加竹叶以凉心,糯米以和胃。痰热,加栝蒌贝母。腹痛 ,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胁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