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曰病。
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秋毛。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当根据素问作厌厌聂聂如落榆叶。)
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冬石。脉来上大下锐。如雀之啄。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今按四时之脉。皆取法象本乎难经。夏脉不 当改作洪。
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时之末。土旺十八日。此脾土之本位。然而四时之候。四脏之脉。皆以脾土胃气为本。难经曰。
脾者中州。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尔。来如雀之啄。如水之漏下。是脾家之衰见也。脉经曰。六月季夏建未。
坤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其脉来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今脉诀增春杨柳以为法象。蔡氏曰。凡脉不 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亦可谓善于形容者矣。
今按难经所言。四时之平脉者。有胃气之脉也。病脉者。四时脉多而胃气少者也。死脉者。但有四时 脉。而无胃气者也。如此则胃气之脉。随四时而寓于当时之脉之中。为平脉也。不可得而见。亦不可 得而形容。其曰阿阿而缓者。专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诊而见者言之耳。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枢晓解通玄记。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阳脉)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阴脉)同。
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惟浮沉二脉。可以表里论。黄、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里。脉经王氏所作。
无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今脉诀窃托叔和之名。其论脉却悖于脉经。自六朝以来。以七表八里九道为世 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着阐微论。谓脉诀论表不及里。于脉之形状大有发明。至于表里则不言其 非。尚拘拘增数长二脉为九表。加短细二脉为十里。以九与十为阴阳数之极。呜呼。脉之变化。固从阴 阳生。然安可以名数拘之哉。从来之论脉有以浮沉长短滑涩为三阴三阳者。有以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者。
有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者。有以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者。是皆以阴 阳对举而互见也。未尝云七表八里九道也。但七表八里九道。果可以尽脉之数乎。内经曰鼓曰搏曰喘曰横 曰急曰躁。仲景曰 卑荣章纲损。曰纵横逆顺。岂七表八里九道之能尽也。然其名虽异。实不出乎阴阳。
故脉当以阴阳察形。不当以表里定名。内经曰脉合阴阳。又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诸脉因浮而见者。
皆云表。不拘于七表。诸脉因沉而见者。皆曰里。不拘于八里。沉而滑亦曰 里。浮而涩亦曰表。详辨在众脉条下。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素问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
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大会。又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
以次传下。又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 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又曰其浮气之不循经 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又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队。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营气卫气。皆津 液之所行。又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又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又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又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灵枢曰。人经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分昼夜。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
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 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一 万三千五百息则气五十周。水下百刻。故五十营者。备得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又曰。卫 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 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 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 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手小指之间。别者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