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腑皆 有出入。惟胆无出入。其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故藏在肝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 精汁三合。其汁清净。经曰。胆者清净之府。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故上通眼。人年 老目昏者。血衰。肝叶薄。胆汁减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素问曰。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陈氏曰。凡欲诊脉先调自气息。
压。取病患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莫之敢违。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分)尺〔泽〕(寸)。三部还须仔细看。
尺泽者手太阴之合穴。在肘中约纹上。其取一寸九分之法。上始鱼际太渊。下终尺泽一尺一寸。
于尺取一寸。于寸取九分。为三部之位。通真子云。三部。寸口在上。关脉在中。尺泽在下。尺泽者。
尺脉一寸之外。余脉所不出不见。如入深泽而穴。故曰尺泽。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今改之。无求 子于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 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此无求子合经中诸法以为定法也。凡诊 平人之脉常以平旦。凡诊病脉。则不以昼夜。王贶子亨法也。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为热)
兼〔头痛〕(吐血)。
难经曰。数则为热。脉经曰。阳数则吐血。
阴微即泻脐中吼。阳实应知面热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脐下热痛久。)
脉经云。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尺主下部。今云脾热口臭。脾在中州。非尺所系。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经脉不调候。)
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及尿血。食注脾咎。当诊于关上。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此总结关前为阳名寸口以下之文也。脉经辨阴阳大法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吐血。阴 微下利。阳弦头痛。阴弦腹痛。阳微自汗。阴微自下。阳热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躁不得眠。
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今脉诀所述。或遵或违何也。洁古曰。阳弦为脉浮而弦。阴弦为脉沉而弦。
但言阴阳者。乃脉之浮沉也。经曰。浮为表。沉为里。非止寸口独浮尺独沉。尺寸俱有浮沉。今按 洁古论浮沉表里则是。而以论此段阴阳则非。盖脉经脉诀。皆以关前阳关后阴启之。中论脉证。后又 以关前关后辨阴阳结之。安可以浮沉论。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
素问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难经曰。脉来。
一呼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二经之言不同何也。盖难经因论损至之脉而概举也。故于至脉。则 云一呼再至。曰平。不言一吸者。举一使反三隅也。及后再举。则兼呼吸。总论。不大不小者。息 数调匀也。然不若内经理备言详。其曰闰以太息者。闰在气盈朔虚之间。太息在呼吸之间。犹岁之闰。
非一呼一吸之外再有呼吸也。
太息者。呼吸定息在呼吸之间。脉因而又一动。以成五动之数。亦如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而脾受谷气于中。在呼出吸入之间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三至为迟一二败〕(一息一至着床害。)两息一至死非怪。
迟败。前已言矣。今重出。况下文两息一至正论损。损有四等。故改之以举其凡例。十四难曰。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损脉从下上。自一呼一至。
而至四呼一至也。然离经夺精则必死矣。何待三呼四呼一至。故脉诀。两息一至即言死。仲景曰。
脉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也。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患脉一至也。六损一时死。
平人六息。病患脉一至也。此仲景于四损之上。又增五损六损。为一日一时死期。
迟冷数热古今同。难经越度分明载。
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热〔即〕(积)生风冷〔生〕(动)气。用心指下丁宁记。
热岂能生风。热积之多则风生。冷不能生气。冷积之多则动气。然冷热。亦能动血而为病。不可专泥也。
春弦夏〔洪〕(钩)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素问曰。春脉如弦。其气来 弱轻虚以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秋脉如浮。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抟。故曰营。难经曰。者弦。脉来 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当根据素问作脉来 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
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弓弦。曰死。夏钩。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来益数如鸡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