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血气收敛不舒之候。脉诀以弦为阳。伤寒论 以弦为阴。脉赋解义亦云弦滑虽属七表。皆主于阴。活人书云。若弦而洪数者为阳。弦疾而沉且微细者为 阴。主拘急。以愚观之。经曰阴中之阳肝也。当为半阴半阳之脉。脉诀曰。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则是 有浮弦而无沉弦也。经曰。脉沉而弦者。主悬饮内痛。是沉中亦有弦。又曰时时带数。则是弦数二脉相 兼。非单弦脉也。素问曰。气来 弱。轻虚以滑。端直以长。曰弦。今不取轻虚以滑。恐有弦数 弦迟兼他脉之诊。故止以弦本状。端直以长为弦。然有弦而细。有弦而粗。看在何部。弦而 其病轻。
弦而硬其病重。大率弦脉急强。血气不和之所生也。又有偏弦双弦之诊。
〔弦脉为阳〕(端直以长)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三度〔解〕(温)劳风始退。常须固济下丹田。
弦浮数大四者皆劳也。大者易治。脉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而难补。双弦则 贼邪侵脾。尤为难治。加数则殆矣。内经曰。劳者温之。不可用解。
〔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关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满丹田〕(寸弦头痛胸中痛。左关 癖痛挛拘。右关有饮寒留胃。尺弦腹痛腰脚拘。)
既歌弦脉。又言脉紧。非也。此歌脉证未是未尽。今改作。脉经曰。寸弦。心下 。微头痛。
心下有水气。一云。胸中拘急。关弦胃寒。心下厥逆。一云心下拘急。此胃气虚故尔。尺弦。小便痛。
小腹及脚中拘急。一云脐下拘急。
\x〔六〕紧者阳也。\x〔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按之有余举指甚数状如洪弦〕(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既 如转索。又如切绳。)
曰紧。主风气。伏阳上冲。化为狂病。
内经、难经。未言紧也。内经曰急不曰紧。曰来而左右弹人手。有紧脉之状。未有紧脉之名。至仲 景曰紧者如转索无常。又曰紧脉从何而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假令咳者。坐饮冷水。假令下利。以胃中 虚冷。皆因寒而脉紧。故脉急为寒。诸紧为寒至。王叔和脉经。则又增如切绳状。故愚合三书所论以形 容之。左右弹人手者。紧脉来之状。左右弹人手也。转索无常者。索之转动。不常在一处。或紧转 在左。或紧转在右。此举指而得紧脉之状也。切绳状者。绳以两股三股纠合为徽缠。又以物切之。其展 转之紧。得之于按指而见。以指按脉。犹如切绳。合此三者论之。方备。脉经曰。重手得之为沉紧。
轻手得之为浮紧。故咳嗽之脉沉紧则死。中恶之脉浮紧则死。今脉诀曰。状若洪弦。此误也。紧为寒为痛。
弦为寒为饮。洪为气为热。主疾既殊。治之亦异。一概言之为害甚矣。且弦小于紧。数大于弦。洪则不然。
举按盛大。非与二脉同也。又紧而迟为寒。紧而数为热。若曰按有余。举甚数。则又类实脉。若紧迟紧细。
又何以诊。又总曰三关。不曰三部。又昧于尺寸之名。今悉改之。论此紧脉者。或曰在筋肉之间通度。
或曰按之实数。是有三部之通紧。而无各部之独紧。有按之紧。而无浮之紧。皆一偏之辞。仲景曰。脉至 如转索者。其日死。为其紧急不软。无胃气也。转索一也。有死生之分。宜详辨之。
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元。忽然强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前言状若洪弦。今曰数又弦。是见之不明。而频移其说以迁就也。前云主风气伏阳。化为狂。今去伏阳 独言风。仲景及脉经。皆曰诸紧为寒。非可以为风狂伏阳之诊。难经曰。重阳者狂。岂紧脉为重阳乎。
重阳者、谓阳部更有洪大滑长数等脉见耳。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者、极虚而急 数。并、谓盛实。亦非紧脉也。
紧脉关前头里痛。到关切痛无能动。〔隐指寥寥〕(转索无常)入尺来。〔缴结〕(疼痛)绕脐长手捧。
脉紧如转索。非隐指寥寥之状。缴结非痛之状。今改之。李氏曰阳脉至阴部。自然隐伏指下。寥寥入来。
若在寸部。则不寥寥。以愚视之。脉随病而见。不随部而改。小腹痛必寒气固结。攻击于下焦。所以脉紧。
安有因在尺部。而脉变形乎。
\x〔七〕洪者阳也。\x〔指下寻之极大举之有余〕(极大在指下。来大去长而满指。)曰洪。主头痛。
四肢洪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
指下寻之极大。举之有余。是浮沉皆大之象。有类实脉矣。脉经曰。极大在指下。不言举按。可以见 洪之本状。诊者自当随其见于浮沉以参求尔。极大在指下者。指下前后左右四旁。脉来皆盛大满指。是 言本体之形大也。来大去长。言其来去之形大也。
洪脉根元本是阳。遇其〔季夏〕(夏月)自然昌。若逢秋〔季〕(月)及冬〔季〕(月)。发汗通肠始得凉。
仲景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为应时之脉。今曰季夏。池氏迁就以为季夏心火渐退。得脾土偃之。
其热病自退。若然。则秋冬只在九月十二月。得洪脉。方可发汗通肠乎。今季字皆改为月字。
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