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按之不足举之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脏中积冷荣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寸浮中风头热痛。关浮腹胀胃虚空。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x〔二〕芤者阳也。\x〔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举之。浮大而软。按之。两边实。中间虚。)
曰芤。〔主淋沥气入小肠〕(主失血。)
芤、草名。其叶类葱。中心虚空。故以指按芤草叶。喻失血之脉。芤之名不见于内经。又曰安卧脉 盛。谓之脱血。至仲景伤寒论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
此名为革。亦未尝以芤为定名。但附见于革。至王叔和始立芤脉。脉经曰。芤脉。其象两边似有。
中间全无。今脉诀乃曰。两头则有。中间全无。则误矣。夫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口下不至关为阳绝。
若两头似有。中间全无。则是阴阳绝脉也。安得为芤脉乎。经曰。营行脉中。是血在脉中行。脉以血 为形。血盛则脉盛。血虚则脉虚。故芤脉中空者。血之脱也。芤脉。先举指时浮大而软。因按而中空。
今脉诀首言指下寻之。非也。仲景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其人本虚。若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 不虚。是皆于按上以见芤脉。寻者在浮举沉按之间耳。下仿此。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患时〔淋沥〕(尿血)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诸家论芤皆为失血之诊。今曰邪风入小肠而淋沥。非其证也。盖是尿血之证矣。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x〔三〕滑者阳也。\x〔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伏不进不退〕(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珠 相似。应指圆滑。又曰漉漉如欲脱。)曰滑。主肢体困弊。脚手酸痛。小便赤涩。
脉经曰。轻手得之为浮滑。重手得之为沉滑。其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若珠之隐指。今脉诀曰。
按之即伏。不进不退。则是有浮滑而无沉滑也。经曰。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是沉中亦有滑也。故王裳 言脉诀论表不及里也。且脉有独见于一部者。有通三部见者。今曰三关如珠动。非也。按之即伏。
不进不退。则是脉不往来而定。岂所谓滑乎。今取脉经所载。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语。盖此语只言浮滑。
亦一偏之言。夫血多则脉滑。滑之本体也。若气血和顺。其动不涩不急不缓。和滑之脉。为不病。
妇人为妊子。今若曰滑为阳为病热为实。则此滑字。当带数及小实言之。大抵此脉诀言脉之形状。
往往未当。今据经改正之。而脉下所主之证。多与本脉不类。改之则不胜改。姑置之可也。
滑脉如珠动曰阳。腰中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
滑脉寸居多呕逆。关滑胃〔寒〕(热)不下食。尺部见之〔脐似冰〕(热下焦。)〔饮水下焦声 沥沥〕(月信不通尿血涩。)
前脾脏歌云。单滑脾家热。今云胃寒不下食。何也。脉经曰。关滑。胃中有热。又云中实逆滑为 热实。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可明为热。池氏谬言肝木克脾土。致寒弦为肝脉。滑岂肝脉乎。
脉经曰。尺滑下利少气。脉赋解义云。男子尺滑。主膀胱冷气。小腹急胀。便漩利数。又云尺滑。
主胞络极冷。月经不调。直以滑脉为阴。主冷。不当。不若脉经所谓尺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
男子尿血为得。今脉诀云。脐似冰。则滑为阴证。又曰饮水。则滑为阳热。又曰沥沥作声。则滑为 停水之证。既言冷又言热。不知何谓。今正之。
\x〔四〕实者阳也。\x〔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
肢体劳倦。柳氏曰。实者气结不通。欠疏快意。上部实。则气壅。下部实。则气胀。中部实。中脘不快。
素问曰。气来实 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此表里虚实之诊也。今脉实而曰脾虚。未敢信。
实脉〔寻之举〕(浮沉皆)有余。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缘生胃壅。温和汤药乃痊除。
举有余。止言浮实。故改之。
实脉关前胸热甚。当关切痛中焦恁。尺部〔如绳应指来〕(当为下痢疼。)腹胀小便〔都〕(淋)不〔禁〕(忍)。
如绳。非实脉之比。乃紧脉也。故改之。脉经曰。尺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又云小便难。少腹 牢痛。盖气来实强者。太过之脉。与淋沥相应。若云小便不禁。则膀胱不固。水泉不止。为下焦剧 寒之证矣。脉经用当归汤加大黄。盖因热而用也。小便不禁。必传写之误。后云小便难者是也。洁古于此。一 用姜附。一用承气。为两可之辞。将以为寒乎。以为热乎。
愚按洁古药注脉诀及难经。皆他人托之洁古。必非此翁之书。
\x〔五〕弦者阳也。\x〔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状若筝弦时时带数〕(端直以长。如弦隐指。)曰弦。
主劳风乏力。盗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指下左右皆无。从前中后直过。挺然于指下。曰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