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热来冲)。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目录>卷上<篇名>八里属性:\x〔一〕微者阴也。\x〔指下寻之极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欲绝非绝。又曰按之如欲尽。)曰微。
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
若有若无。欲绝非绝。所以形容微之不可见。按之如欲尽。谓必轻手诊则可见。重手按则欲尽 而无也。微与濡弱相类。极软而浮细曰濡。极软而沉细曰弱。极细而软。无浮沉之别者。微脉也。微与 涩细何以分。细而又短于微来往蹇滞曰涩。细而稍大常有曰细。细而稍长似有似无曰微。合五脉相 类者详分之。则微脉可知矣。阳微恶寒。阴弱发热。微浮虽甚不成病。不可劳。脉经曰。脉者气血之候。
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沉微则补阴。浮微则补阳。调补之道。以此为准。凡得是脉。必羸弱气虚为宜。
故风劳气虚之病。多得是脉。柳氏曰。脉分四时。春夏发生长旺。畏见此脉。秋冬见尚庶几。又曰人 禀气以生。若微脉太过。阳亏气乏。何足以生。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 郁结气排心。尺下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微在尺为阴盛阳虚。故为身寒。不可饮水。若饮水。则两寒相搏。痛而呻吟也。通真子曰多声。池 氏曰身寒饮水。李氏曰好饮冷水。皆非也。
\x〔二〕沉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如烂绵〕(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
有肌肉之下。)曰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
轻指于皮肤间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沉与浮相反。
与伏相近。沉脉。重按乃得于筋骨下部。若伏脉。则虽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见。必用指推开筋 方可见脉。难经曰伏者脉行筋下也。内经曰推而内之。推而外之。皆是用指推筋脉以求之。非一定 其指。于病患臂上。俟其脉之自见也。此持脉口诀也。脉经曰沉者阴脉之始也。其象。按之至 筋骨得之者。是也。其体沉潜。深居诸脉之下。有地之气焉。凡诸脉即沉而见。则知其在阴而里受之。
今脉诀曰按之似有。状如烂绵。曰沉。如此则沉弱沉微沉细之脉。又当何如而诊之。甚失脉经之意矣。
经曰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岂有按之似有状若烂绵 之不及也。
按之〔似〕(即)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按之似有。是沉微脉。非独沉也。今改云按之即有。沉为阴。通肠宜温药利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痞)痛难堪。
气短者。气不能相续。似喘而实非。气上冲。似呻吟而无痛。乃气急而短促也。今曰痛难堪。则非 气短。脉经曰。关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则痛者气痞不通而痛也。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x〔三〕缓者阴也。\x指下寻之。往来迟缓。〔小于迟脉〕(去来亦迟。小 于迟。又曰阳脉浮大而 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曰缓。〔主四肢烦闷气促不安〕 缓者二义。去来亦迟。小 于迟。每居中部或下部间。柔软而慢。但小于沉脉。兼之缓软。此有 邪之诊。为不及之缓。阴阳气和。阳寸阴尺。上下同等。同浮大而软。无有偏胜。此无邪之诊。为阴 阳和缓之缓。缓与迟二脉相类。缓脉大而慢。迟脉小而衰。缓者卫有余而营不足。迟者阴气盛而阳气衰。
二诊不同。迟脉一息三至。缓脉一息四至。脉经曰。缓脉小 于迟。今脉诀反云小于迟脉。误矣。
四肢烦闷。气促不安。皆非缓脉之证。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即移。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 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x〔四〕涩者阴也。\x〔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次序〕(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 复来。又曰短而止。)曰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痛。
脉来蹇涩。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涩者涩也。与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涩。又有节。刀刮而行涩。
遇节则倒退。有涩脉往来难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虽沾之。其体亦细而散。有涩脉往 来散之意。或一止复来。是因涩不流利之止。与结促代之止不同。玉函经曰。切脉定知生死路。但向止 代涩中取。看取涩脉与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涩脉与外有形证。未可断他殂大命。若是形证与代同。尺 部见之皆死定。黎氏曰代者止也。一脏绝。他脏代至。为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涩者。三五不调。
如雨沾沙。为精血不足之候。与代相似。然三秋诊得涩而有胃气为平脉。右手寸口。浮短而涩。为肺正脉。
二者皆非 死脉。若尺寸俱浮紧而涩。外证必发热恶寒。项强腰痛。牵连百节俱痛。乃太阳经伤寒。汗之愈。举此 数端。以见涩脉与代脉不可例观。尺脉者人之根本。涩为精血不足之候。若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