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手太阴 出。注手阳明云。今脉而见结。如人步履维艰。而复见一蹶。是脾胃之气。
不能转输于肺。而肺又不能传送于大肠。是以留滞于脾脏之傍。而为 积气故也。然脉结而云大肠疼痛者。何也。辛不病而庚病也。辛不病而 庚病者。何也。辛于丙合为水。寒气主之。庚于乙合为金。燥气主之。辛金 者。阴金也。肺金是也。庚金者。阳金也。大肠是也。以阳金之燥气。留滞于 大肠。故阵阵而作疼痛也。然大肠痛而泻三焦火者何也。以燥气近于 火。金其畏火者也。阴金受制于脏。阳金受制于腑。从其类也。夫大肠者。
府也。故受制于三焦。治之者宜泻三焦之火。不使助其燥金之气。则痛 自减。而疾自瘳矣。但结脉终属于阴脉之极。不得峻用苦寒。亦不得急 于攻伐。只宜稍泻三焦之火可也。诚恐后人以腹痛之故。误投辛热。则 津液枯而燥愈甚。求其愈也难矣。故叮咛告戒之曰。莫谩多方立纪纲也。
按李东垣兰室秘藏七圣丸。治大肠疼痛。不可忍。全引用此诀。附七圣 丸方。羌活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另研。一两五钱。大黄八钱。煨槟榔。桂 去皮。木香川芎。以上各五钱。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内。共为细末。炼蜜为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食前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切 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又按刘守真痔疾论曰。手阳明大肠。名曰 害蜚。六元正纪论阳明又曰。司杀府大肠。谓害蜚谓金。能害五虫。又曰。
司杀府谓金主杀。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虫。盖谓三焦相火盛而能制 阳明金。故木来相侮。内经曰。侮谓胜己也。木主生五虫。叔和云。风主生 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觉稍泻三焦热。莫谩多方立纪纲。此言 饮酒多食热物。脾生火热。而助三焦气盛。火能生土也。当泻三焦火。热 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病自愈矣。
<目录>卷四<篇名>代脉指法主病属性:六代者。阴也。指下寻之。动而复起。再再不能自还。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 能言。
六代者。阴也。中土之象也。代而谓有中土之象者。何也。谓其动而中止 也。然促结之脉。亦动而中止。不谓之土也。以促结虽动而中止。无有常 数。代则不然。动而中止有常数也。何谓止有常数。假令五动一止。仍是 五动也。七动一止仍是七动也。代有常数。而谓之土者何也。以土主信。
不失其期也。凡病之不失其期者。皆土之为病也。动而中止。不失其期。
而谓之代者何也。谓一脏无气。而以他脏代之也。平人之脉。一动肺。二 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周而复始。至五十动不止。以成大衍之数。
故曰平人。假令七动一止。谓心脏无气。再而后起。不能自还。是心脏无 气而脾脏代之也。故所主之病。形容羸瘦。形已脱矣。口不能言。气已脱 矣。形气俱脱。不死何为。
按脉经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又刘 守真曰。代脉者主缓弱而无力。不能动。因而复动。病必危而死。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拘。
代脉时时。其状若浮。但浮脉按之有神无间断。代脉按之无根。而有间 断。虽有时再起。而止有常数。是一脏气绝。而以他脏代之也。夫神所以 御气气所以御精。三者互摄。则魂魄自相拘守。今脉而见代。则三元之 精气。神已散而魂魄亦相离而失守。不死何为。此节正与肺藏歌内魂 将魄共连之句。互相遥映。
按脉经云。代散则死。
<目录>卷四<篇名>牢脉指法主病属性:七牢者。阴也。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七牢者。阴也。震之象也。震为雷。云岐子谓其有水火相乘之气。今指下 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牢者坚牢也。其脉沉弦有力。动而不移。乃病 根深痼。而成不拔之势也。指下寻之即无。表虚也。按之即有。里实也。所 谓里实者。邪气实。所谓表虚者。正气虚也。在内之邪气固。则水火相煎。
故骨间疼痛。在外之正气虚。则血不外荣。而气独居于表。
按脉经第一篇。有革脉而无牢脉。千金翼以革为牢。其脉经则曰革脉 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缘水火相刑克。欲待痊除更问天。
脉入皮肤。则轻手于皮肤之上。不见其脉。即前指下寻之即无也。凡脉 有往来。则辨息易矣。今云辨息难言。按之即有。而且坚牢不移其处。及 举之皮肤之间。不见其有脉。夫肺为华盖。乃五脏六腑之首。居于胸中。
主气而司呼吸者也。今肺气衰。则火来乘之。木来薄之。水者。金之子。所 以制火者也。今金气衰。则不能生水。火反乘金之势。而煎熬其水。犹釜 底之薪燔。而釜中之水涸也。时时气促者。只缘水火交战于胸中。互相 刑克呼虽出于心肺。吸不得归于肾肝。故时时气促也。即经云。不及则 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