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6-脉诀乳海-第39页

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由此观之。四大分张。五行乖乱。欲 望其痊除也难矣。
按脉经云。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篇内寸口无牢脉。于关部则曰关 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则腹中响。响宜服紫菀丸。渴脾丸。针灸胃营泻之。
于尺部。则曰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关元丹田中 极。
<目录>卷四<篇名>动脉指法主病属性:八动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曰 动。主四体虚劳。崩中血痢。
八动者。阴也。艮之象也。艮为山止之象也。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所 谓藏精而起亟者。何也。言人身之阴血。每从阳气以行。数数而起应。故 能随阳行于十二隧之中流。注冲任之内。故女子月事以时下。而无疾 病矣。倘阴血不能随阳气以行。则蓄于内。积止如山。积久而忽下。如山 之崩也。今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谓阴血不能随阳气而行也。不 离其处者。谓血蓄于内。止而不动也。不往不来者。谓血不随阳气以行。
而脉道不往来也。夫气。血之帅也。血之不行。由于阳气之不能帅血。以 行四肢。诸阳之本也。气既不能帅血以行。故四体虚劳。阴血积久。有时 而忽溢。在女子则为崩中。在男子则为血痢耳。
按脉经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 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 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又经云。动为痛为惊。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动脉根源气主阴。
夫人身有阴阳二气。非止于气为阳。血为阴也。要知气血者。有形之阴 阳。阴阳者。无形之气血。阴阳和。则气血相守而不相离。常营行于经隧 之中。循环无已。今脉而见动。则为阴阳不相维。阳动而阴静。静则易以 止。故血伤不行。止久而忽下也。究其根源。乃因阴气不能随阳气。以行 耳。
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
池氏曰。动在指下。隐隐按之。沉沉如水中一石。轻举之。脉不动。重按之。
微有力而碍指。乃阴虚内损。女人经血来如山崩不止。治之宜八珍汤。
智士名医只可寻。
此非利语也。庸医但见崩中之疾。以为血热妄行。徒用凉血之剂。或用 药以劫之。殊失治崩之旨矣。不知崩中之疾。由阳气不能帅血而行。阴 血不能起亟而应之。以至冲脉停留。月事不能以时下。久之而溢出。故 如山之崩漏而下耳。法当大补其气。使阳生而阴长。阳气壮。得以帅血 而行。不至有停积之患。则崩漏自止矣。若非智士名医。安能达其元奥 也哉。
<目录>卷四<篇名>细脉指法主病属性:九细者。阴也。指下寻之。细细似线。来往极微曰细。主胫酸髓冷乏力泄精。
九细者。阴也。云岐子取象于巽。主秋金有余。夫巽者风也。言人之精血 衰冷。如秋风之微弱萧瑟也。气主 之。血主濡之。气血盛则能变化精 微。内渗骨空。以实其骨髓。外荣肌内。以淖泽毛发。今指下寻之。脉道细 细似线。且来往极微。是从弦上减至极细而微矣。仲景曰。弦则为减。以 曰减则为寒。今减之又减。以至极细而微。则为肾水虚冷可知矣。所以 精道不固。则内无以实骨空。而胫寒髓冷。乏力泄精之证作矣。
按脉经云。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血盛则脉盛。血衰则脉衰。上文言脉道细细似线。来往极微则脉道衰 矣。足胫属肾。胫酸属虚。皆由无精以实骨空。以至胫酸而乏力也。血不 足则不能华色。而形容憔悴。精不足则不能淖泽肌肤。发毛干枯。然春 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脉当浮大。秋冬脉当沉细。若秋冬而见此细脉。
则为顺四时。其病当不治自愈。若春夏见此沉细之脉。是于长养之时。
而见凋残之气。则为反四时矣。安能保其无大咎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 梗汤。灸中府。又云。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平胃茱萸蜀椒汤。白薇丸。
针灸三管。
又按三部九候论云。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又云。尺脉细微。溏 泄。下冷利。
<目录>卷五<篇名>论脉诀合河图洛书属性:凡为医者。必察乎色脉之吉凶欲察色脉之吉凶。必察乎五行生克。欲察 五行之生克。必观乎河图洛书之理数。夫海藏王氏者。乃医之翘楚也。述 其师东垣老人之元奥。而着为一书。曰此事难知。首载医之可法者十人。
其中有箕子之洪范。与叔和之脉诀。则知叔和之脉诀。当与洪范九畴并 传而不朽矣。所以叔和以七表为阳。其数奇。八里为阴。其数偶。复有九道 之脉。以配八卦九宫。共成二十四脉。以配二十四气。其意盖亦深且远矣。
而说者有谓二十四脉不足尽脉之神情。以诋毁叔和之脉诀。不知二十 四脉。乃诸脉之纲领。亦犹易之有八卦也。岂亦将曰八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