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6-脉诀乳海-第37页

。则为阴。中手而短。乃伏阳也阳气伏于阴中。使三焦之气。郁而不行。
故曰气壅三焦不得昌也。然三焦之气。所以壅遏而不行者。由于其人 内为生冷宿物所伤。故三焦之阳气不行。而脏腑之寒气生矣。若以大 黄芒硝之药利之。则硝黄性寒。究不能除其生冷之气。而病终不得除。
当以辛热之药。如备急丸之类。大泻其腹中宿物。则三焦之气。可以复 行。而病始得康健也。
按经云。短疾而滑酒病。又云。短而数心痛。心烦。脉经云。寸口脉中手短 者。曰头痛。
<目录>卷四<篇名>虚脉指法主病属性:三虚者。阴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曰虚。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 惊风。
虚者。阴也。离之象也。离中虚。在天为火。在人为心。心主血脉。血实则脉 实。血虚则脉虚。今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则心血虚矣。心血虚则神 无所倚。故少力多惊。心中恍惚。易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若小儿见此 虚脉。则易于成惊。何也。小儿乃方长之气。脉当有力。今反见虚脉。则为 先天不足。或脾胃虚弱。风火易乘。故主惊风之证也。治之者。宜益其元 气。培其脾土。气血充足。而风木不得以乘之。惊风之患。庶可免矣。张世 贤释谓治以湿青丸。加减小柴胡汤。则虚虚之祸。其能免乎。
按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心主血脉。心中恍惚而多惊悸。血虚可知矣。及候其脉。则寸关尺部三 关之内。寻按俱虚。而不成息数。自非一脏一腑之虚。乃三焦之虚也。夫 三焦。五脏六腑之本也。三焦之血虚。则脏腑之烦热生矣。治之者。当补 益其三焦。夫心血虚。而曰补益其三焦者。何也。正以心火也。三焦亦火 也。补益三焦。即大易所云。明而作离。大人以继明之义也。不然。则为日 昃之离。安可久也。
按脉经云。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目录>卷四<篇名>促脉指法主病属性:四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曰促。渐加则死。渐退则生。
促者。阳也。坎之象也。夫促而取象于坎。何也坎。陷也。一阳而陷于二阴 之中也。促者数。而并于寸口中。有一止也。故取象于坎也。人身之阴阳 和。则脉道往来和缓。今曰指下寻之极数。是阳已盛矣。并居寸口。是阳 已盛而驱策其阴血。如人疾趋。时复一蹶也。所谓渐加则死者。阳愈亢 而阴愈竭。乃乘危而着鞭。则其死也必矣。若能渐退。则阴阳和合。有既 济之功。故曰渐退则生。
按脉经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又按黎氏曰。阳邪上忤。故有偏盛。其脉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不游三关。
并居寸口。虽盛疾。必时一止而复来。谓之促。令人三焦不和。气逆而厥。
上盛下虚。上溢下绝。其候渐进者死。渐退者生。又刘守真曰。促脉者。阳 也。数而时一止也。主聚积气痞忧思所成。亦或热剧失下。则令脉促。下 之则平也。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或若加时命在天。
关。阴阳之交也。已出关则尽溢于寸口矣。并居寸口。则阳并于上阳盛 则烈其阴血。而斑疹生焉。洁古曰。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 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加进之者。独阳脱阴。故知命在天也。池氏曰。
促脉急而数。其脉溢。关至寸口。乃水火相乘。而风壅血气衰。故发血斑。
其脉渐加溢进即死。退居本位即生。
按脉经云。寸口脉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目录>卷四<篇名>结脉指法主病属性:五结者。阴也。指下寻之。或来或往。聚而却还曰结。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结者。阴也。兑之象也。兑为泽。阴阳和而后雨泽降。今指下寻之。脉道或 往或来。聚而却还。是阴独盛而阳不能入也。即脉经所谓缓时一止复 来者曰结。为血留而不行。气滞而不散。是龙蟠而不雨也。四肢属阳。血 留而不行。气滞而不散。则阴阳不相维。故四肢气闷矣。连痛时来者。即 下文之大肠疼痛也。
按脉经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 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又按刘守真曰。结脉者。迟缓而时一止为阴也。主阴盛发躁烦满。乃阳 厥极深。以至身冷脉微欲绝而缓弱。时一止者。亦胸烦躁。此止为热极 而非寒也。皆须以标本明之。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知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脉结而云积气者。何也。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结脉象兑。
兑居西方。为人生之右。当知有积气生于脾脏之傍。肚腹之右也。然积 气而生于脾脏之傍者。何也。营卫生会篇曰。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 六腑。皆受其气。又营气篇曰。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