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
言阴血已竭。而阳无所根据。虚邪贼风。与气相连。乘虚而独居于表也。
按经云。弱为虚为悸。
少年得此须忧虑。老弱逢之病却痊。
弱脉阴金也。金象属秋。少年者。春夏之令也。老弱者。秋冬之令也。少年 得之。谓之逆。老弱得之。谓之顺也。
<目录>卷四<篇名>又歌曰属性: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寸。阳位也。寸部见弱。谓之阳道虚。尺。阴位也。尺部见弱。谓之阴气绝。关。
阴阳交会之所也。关部见弱。谓之阴阳不相维。故曰气多疏也。然尺部 见弱。何以酸疼引变上皮肤也。尺以候肾。肾虚则病酸疼。尺所以候下 焦者。卫出下焦。卫气者。阳气也。所以温分肉。而实皮肤者也。尺部而见 弱。则阴气绝。而阳无所根据。则不能温分肉。而实皮毛。故酸疼引变于皮 肤之上也。
按脉经云。寸弱阳气虚。关弱无胃气。尺弱少血。又云。寸口脉弱。阳虚自 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又 云。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虽曰有热。不可大 攻之。热去则寒起止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又云。尺脉弱。阳气少。发 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针关元补之。
又按仲景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而发热也。
<目录>卷四<篇名>九道脉法论属性:云岐子曰。九道脉者。从天地九数之理说也。经曰。善言天者。必有应于人。
是以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脏。亦有九野。故立九道脉。以应天地阴 阳之法也。以长为干。清阳发腠理。以短为坤。浊阴归六腑。以虚为离。心中 惊则血衰。以促为坎。脉进则死。退则生。以结为兑。发在脐傍。以代为中上 主上中下三元正气。以牢为震。前后有水火相乘之气。以动为艮。主血山 衰。以细为异。主秋金有余。此九道脉。以应九脏九宫之法也。
九道脉 <目录>卷四<篇名>长脉指法主病属性:一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 长。主浑身壮热。夜卧不安。
长者。阳也。干之象也。易曰。干之九五。亢龙有悔。此之谓也。经曰。长则气 治。何病之有。今则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过于本位。是长之太过 者矣。故主阳邪热毒之气。乘其三焦。阳盛则热。故其见证为浑身壮热 也。阳盛则乘其阴。故夜卧不安也。
按洁古曰。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化气也。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来时却又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长脉迢迢度三关者。言脉三关通度。迢迢而长也。指下寻之却又还者。
言脉往来甚盛也。长脉为阳。三关通度。则知阳邪热毒。客于三阴之标。
三焦之内皆热也。夫既曰阳毒在脏。而曰汗者何也。洁古曰。在三阴经 络中有邪者。是也无汗乃阴中之阳。可汗而已。是经络无形受邪。法当 去之。为三阴标之病也。今阳邪为患。若得微汗。则阴气复舒。阳毒随汗 而解矣。正如夏月炎蒸。亢旱得雨。即清凉也。云岐子曰。徐徐发汗者。为 在标之深远。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 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按脉经云。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目录>卷四<篇名>短脉指法主病属性:二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
短者。阴也。坤之象也。坤属土。脾土旺则能消化饮食。使清阳之气。实于 四肢。浊阴之气。归于六腑。自然上下宣通。脉经舒畅。何至有气壅之患 也。倘一为生冷宿食所伤。则阳气郁遏于阴中。不得畅达于外。清浊相 干。而腹中之冷气生矣。今云指下寻之。不及本位。言其中手而短也。经 曰。短则气病。四肢属阳。阳气伏则不能实于四肢。故四肢恶寒也。阳气 郁。则胃气不行。故腹中生气。要知皆由宿食不消之所致耳。
按丹溪心法曰。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又脉经第一篇载。脉二十四 道。有数脉。散脉。革脉。而无长脉。短脉。牢脉。至第九篇。始见长为阳。短为 阴之说。又以动为阳。以弦为阴。第十三篇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 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洁古曰。宿食生寒气。何由通肠。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不得通 行于上下。故令大泻通肠。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随证应见使之。此在长短脉交论内细说之。病久温白丸。新病备 急丹。愚谓短脉阴中有伏阳者。何也。脉不及本位。中手而短也。不及本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