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6-脉诀乳海-第13页

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 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
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 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毛者。即玉机真藏论。岐 伯曰。秋毛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 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 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石者。即玉机 真藏论。岐伯曰。冬石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 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 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按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 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如何得 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者。此谓不及 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 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 重强。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元记。
张世贤曰。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微细。则 灵机自然晓悟。元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 执滞。故曰灵机。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脉。皆轻手取之而即得者。浮以候表。故曰七表。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脉。轻取之不得。重手方得。沉以候里。故曰八里。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 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周流不息。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 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 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 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 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营卫外行阳二十五度。内行阴亦 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目录>卷二<篇名>心脏歌属性:心藏身之精。
内经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即此谓也。戴氏亦知乎此。而复误精字为有形之精。改为君字何哉。
按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 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 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 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小肠为弟兄。
小肠属丙而刚。心属丁而柔。刚在先而为兄。柔在后而为弟。二俱属火。
同气连枝。故曰弟兄。戴起宗云。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非也。何以言 之夫丁与壬合。心之夫。膀胱是也。丙与辛合。小肠之妇。肺金是也。刊误 谓不可以言弟兄非也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张世贤曰。离之为卦。其中空虚。心脏属火。亦犹是也。火旺于夏。所以随 夏而旺相也。经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曰属火。向南生 也。刊误改作明字。甚无谓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张世贤曰。任物者。住亲万物也。纤。小也。巨。大也。人心之应物。随其大小。
无不任亲也。朱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之。所以多谋而有灵也。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阴阳应象大论云。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又云在窍为舌。五脏生成篇 云。诸血者。皆属于心。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多聪慧者。心有七窍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则不全矣。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张世贤曰。心属火而旺夏。反得冬脉沉濡而滑。此乃肾邪干心。水来克 火。谓之贼邪。是可忧也。顺候。诊得夏脉也。惊者大而散也。其脉洪大而 散。谓之顺候。张世贤之言固是。但忧字与惊字。义俱未透。愚谓心属火 主夏。脉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