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散阴阳应象大论云。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今当夏月。反见沉细之脉。是为反四时。脉既反 时。其人当忧愁不能自解之疾。洪大也。惊起。意言夏月诊得其脉洪大。
而惊起。则谓之顺四时矣。戴起宗误认为惊恐之惊。易作平字。非也不 知惊之一字。王氏脉经。已曾有其名矣。如妊娠论中云。呼则为数。吸则 不惊。又如云。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之类是也。戴 氏可谓少所见。多所怪矣。大抵古人以一字命脉之名。在学人当会意 于神情。毋凝滞于字句。只如张长沙曰。寸口卫气胜。名曰高。荣气胜。名 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卑相搏。名曰 损。若执字义。则高章 卑。是何义理。亦在学人会意于精神冥寞而已。
岂亦将以字义之不切。而遽改之可乎。堪笑今世之人。不于指下求其 神情。专于字上求其似是。其去道不亦远乎。
按玉机真藏论云。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 折乃死。
按人镜经曰。心脉浮大而散。心合血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 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 阔软者。为散也。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张世贤曰。肾主液。入心为汗。肺主声。入心为言。水能克火。汗通则肾水 平。而皮润火不受水贼矣。火能克金。言爽则肺金平而气清金。不受火 侵矣。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五十六难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火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 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旺。旺者 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五脏生成篇云。赤如鸡冠者生。赤如 血者死。言察病患之色赤如鸡 冠。谓赤而明润。故曰生。察病患之色赤如 血。谓赤而惨暗。故曰死。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凡医者。必须望闻问切。上文既已察其色。闻其声。切其脉。至此复须审 委细察以问之。庶可万全。叔和之所以叮咛戒告者。欲以儆后人也。下 四藏仿此。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灵枢云。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所谓心 气盛者。实之谓也。所谓厥气客者。虚之谓也。张世贤曰。心脏有余。则梦 或忧或惊。或怪异之事。心脏不足。则梦烟火光明。化竭而见本矣。
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
四十二难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目录>卷二<篇名>心脉见于三部歌属性: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数则为热。三部俱数。则心火炽盛。而成燎原之势矣。舌者心之外应。唇 者脾之外应。火炎则土燥。故舌上生疮。而唇为之破裂矣。心藏神。心热 盛则神昏。而满目见鬼神也。火盛则水衰。乃欲饮水以自救。故饮百杯 而终不歇也。
<目录>卷二<篇名>心脉歌属性:心脉芤阳气作声。或时血痢吐交横。
芤为阳火。火之发也有声。芤主失血。心脉见芤。则火逼血而错经妄行。
故吐血之时。哮哮有声也。或传于府。而作血痢之证。
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 。
溢上出鱼际也。关下入关中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诊得左寸上出于 鱼。而下入于关。则为心火炽盛。而成燎原之势。上出于鱼。则炎上而灼 肺。下入于关。则风火交加。炎上灼肺。故面赤而烦。风火交加。则水涸而躁矣。
按医说云。王叔和脉诀论曰。溢关骨痛心烦躁。通真子解云。心脉盛而 溢。关则筋紧而骨束。是以骨痛。师曰。筋紧有筋挛之疾。岂得骨痛。所以 心脉盛而骨痛者。心属火。骨属肾水。心脉溢关。则水不胜火。煎熬得骨 痛。非筋紧也。
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心属火。在色为赤。心脉而见实。则为心经实火。心之华在面。肺合皮毛。
火盛则伤金。故皮肤燥痛而面色赤也。
微寒虚惕心寒热。
心不足则人惊惕。心脉见微。则为心火不足。然少阴为标寒本热。故虚 惕而有寒热交作之证矣。
急则肠中痛不通。
心脉急为心邪干于小肠也。急为风热传于小肠。故不通而作痛矣。经 云。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又举痛论云。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
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按大奇篇云。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 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牝 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实大相坚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大。心脉也。滑。相火脉也。君火以宁。则相火以位。今心脉实大而滑。则君 相二火交煽于上舌乃心之苗。故舌强心惊。而语言謇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