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难经所 云。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
考平人气象论中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释云。经脉一周于身。凡 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 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 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
凡人身之经脉。周身共计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 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 十六丈二尺。始一周于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共计一万三千 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数也。今脉见迟息。则犹是其脉 之行也。减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脉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较平 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尚余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于身。而以一昼 夜五十营共计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而脉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 满足五十营之数矣。故曰迟也。二败者。校之迟脉。则又损一至。又损一 至。则是二百七十息中。脉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准之平人脉。尚余九 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于身。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止得六百零五 丈矣。仅平人之一半。故为败也。三迟为冷。损二至则迟而又迟矣。故曰 冷。危困也。
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六数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脉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 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今诊得 脉数。是于平人脉一息五动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则二百七十息 中。加二百七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昼夜 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数 也。七极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则二百七十息中。
加五百四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昼夜五 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极也。
数则为数。六至七至。岂非热生多乎。八脱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三 至也。既加三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 行九丈七尺二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 过行四百八十六丈矣。故曰脱也。九死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四至 也。既加四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一千零八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 行十二丈九尺六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
又过行六百四十八丈矣。故曰死也。十归墓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 加之也。息则犹是。而动数倍加。动数既倍加。则丈尺亦倍加。岂非二百 七十息中。已两周于身。而于一昼夜间。已一百周于身矣。故曰归墓也。
十一者。较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一动也。既加一倍有余。是于二 百七十息中。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于周身外。又多行三丈二尺四 寸。若以一万三千五百息计之。则一昼夜一百营于身。又加一百六十 二丈矣。十二者。设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二动也。既加一倍。又多 二动。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是一昼夜得一百 营于身。而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此至之极也。此脉至之极。故曰绝 魂也。譬诸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若加一二十里。或可强而行之。若加 之八九十里。乃至一倍之外。则必倒毙而死矣。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此足上文从迟而益减为损之极也。若曰三迟二败。上文已详言矣。若 损之又损。至两息一至。则平人两息。而病患脉始一至也。是一昼夜间。
脉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动。以五十营计之。止一周身而尚不足。则死 也宜矣。譬之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今筋力渐衰。日行六七十里。或可 望其复壮。及日行一二十里。而尚不能。其惫也甚矣。安得望其复生哉。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总结上文迟数损至之脉。谓迟则为冷。数则为热。其人之呼吸。脉之 尺寸。经之度数。具载于秦越人之难经中也。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
肝主风热。则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则水盛 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也。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春弦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 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 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 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 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夏洪 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