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脓,脓不泻,塞 咽半日死。”此证咽喉两旁红肿日增,即痈发嗌中名为猛疽者也。其脓成不泻则危在目前,
若其剧者必俟其化脓而后泻之,又恒有迫不及待之时,是以 此证因其红肿已甚有碍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红肿遂愈,此所谓防之于预也。且化脓而后泻之,其疮 口恒至溃烂,若未成脓而泻,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
喉证原有内伤外感之殊,其内伤者虽宜注重清热,
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连翘是也。由外感者虽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 表散以辛凉,不宜表散以温热,若薄荷、连翘、蝉蜕、芦根诸药,皆表散之佳品也。或有谓喉证若由于外感,虽 麻黄亦可用者,然用麻黄必须重用生石膏佐之。若《伤寒论》之麻杏甘石汤,诚为治外感喉证之佳方也。
特是,其方原非治喉证之方,是以方中石膏仅为麻黄之两倍,若借以治外感喉证,则石膏当十倍于麻黄。若遇 外感实火炽盛者,石膏尤宜多加方为稳妥。是以愚用此方以治外感喉证时,麻黄不过用至一钱,而生石膏 恒用至两余,或重用至二两也。然此犹论喉证之红肿不甚剧者,若至肿甚有碍呼吸,不惟麻黄不可用,即 薄荷亦不可用,是以治此证方中止用连翘、芦根也。以上所论者,无论内伤外感,皆咽喉证之属热 者也。而咽喉中之变证,间有真寒假热者,又当另议治法。
<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篇名>31.温病兼喉痧痰喘属性:天津马××,年二十八岁,于季秋得温病兼喉痧痰喘证。
\x病因\x 初因外出受风感冒甚微,医者用热药发之,陡成温病,而喉病喘病遂同时发现。
\x证候\x 表里俱壮热,喘逆咳嗽,时吐痰涎,咽喉左边红肿作疼(即西人所谓扁桃体炎)。其外 边项左侧亦肿胀,呼吸皆有窒碍。为其病喉且兼喘逆,则吸气尤形困难,必十分努力始能将气吸入。
其舌苔白而薄,中心微黄。小便赤涩,大便四日未行。其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诊有力,一分钟九十六至。
\x诊断\x 此乃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而冲气又挟胃气肝火上冲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
是以右脉之力胜于左脉,为其冲气挟胃气肝火上冲,是以左右脉皆弦长。病现喘逆及咽喉 肿疼,其肿痛偏左者,正当肝火上升之路也。拟治以麻杏甘石汤,兼加镇冲降胃纳气利痰之 品以辅之,又宜兼用针刺放血以救目前之急。
\x处方\x 麻黄(一钱) 生石膏(二两捣细)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怀山药(八钱)
杏仁(三钱去皮炒捣) 连翘(三钱) 牛蒡子(三钱捣碎) 射干(二钱) 甘草(一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
又于未服药之前,用三棱针刺其两手少商出血,用有尖小刀刺其咽喉肿处,开两小口令其 出血,且用硼砂、西药盐酸盖理,融以三十倍之水,俾其含漱。又于两手合谷处为之行 针。其咽喉肿处骤然轻减,然后服药。
\x复诊\x 将药服后,其喘顿愈强半,呼吸似无妨碍,表里之热亦愈强半。脉象亦较前平和,其右 部仍然有力。胸膈似觉郁闷,有时觉气上冲,仍然咳嗽,大便犹未通下。拟再治以开郁降 气清热理嗽之剂。
\x处方\x 糖栝蒌(二两切碎)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赭石(五钱轧细) 生杭芍(三钱)
川贝母(三钱) 碎竹茹(三钱) 牛蒡子(三钱捣碎)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x效果\x 将药煎服一剂,大便通下,诸病皆愈。唯一日之间犹偶有 咳嗽之时,俾用川贝母细末和梨蒸食之以善其后。
\x帮助\x 凡用古人成方治病,其药味或可不动,然必细审其药之分 量或加或减,俾与病机相宜。如麻杏甘石汤原方,石膏之分 量仅为麻黄之两倍,而此证所用麻杏甘石汤则石膏之分量二十倍于麻黄矣。盖《伤寒论》之 麻杏甘石汤原非为治喉证而设,今借之以治喉证。原用麻黄以散风定喘,又因此证之喉肿太甚,
有碍呼吸,而方中犹用麻黄,原为行险之道,故麻黄仅用一钱,而又重用生石膏二两以监制之。且于 临服药时先用刀开其患处,用针刺其少商与合谷,此所以于险中求稳也。尝闻友人杨××言,
有一名医深于《伤寒论》,自着有《注解伤寒论》之书行世,偶患喉证,自服麻杏甘石汤竟至 不起,使其用麻杏甘石汤时,亦若愚所用者如此加减,又何患喉证不愈乎?纵使服药不能即愈,
又何至竟不起乎?由此知非古人之方误人。麻杏甘石汤,原为发汗后及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之的方,原未言及治喉证也。而欲借之以治喉证,能勿将药味之分量为之加减乎?尝总核《伤寒论》
诸方用于今日,大抵多稍偏于热,此非仲景之不善制方也。自汉季至今,上下相隔已一千六 百余年,其天地之气化,人生之禀赋,必有不同之处,是以欲用古方皆宜细为斟酌也。
<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篇名>32.温病兼喉疼属性:天津胡××,年五十四岁,于仲秋感受温病兼喉疼证。
\x病因\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