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齊曉。戒禁時機深有弘益。即斯言教。號曰廣宗。初制廣教。隨犯便結。輕重前後。雜亂難分。至佛滅後。一夏結之。重者道源。輕止世謗。八篇以次。漸降不倫。
佛記滅後五師異執
又引大集云。夢氎一叚。後分為五。佛告長者。我滅度後。有諸弟子。顛倒解義及以說法。覆隱法藏。名曇摩毱多。此云法正。律名四分。凡解行法。先果後因。此就化儀。說相明顯。故倒解之。如四諦法。苦初道後。覆彼常途。因先義也。又疏序云。斯人愽考三機。殷鑒兩典包括權實。統收名理。集結茲藏通被時賓。濟緣云。彼明諸法緣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又深取大乘空義。故名經部師。行宗(一上)云。心為業主。識對諸塵沓婆回心。施生成佛逈異有宗。深通實道。但教局小乘。未容直顯故也。
又云。受有三世。及以內外。善能論議。破壞外道。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難問。善能答對。名薩婆諦婆。此云有也。法名十誦。記云。受則執計。五塵四大。並有內外。即情非情。二種世間。彼計諸法。名字是空。法體皆實。又云。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名迦葉毗。此云重空觀。法名解脫。此有戒本。相同五分。記云。我即所計倒本。受是能執妄情。凡謂實有。遂生執著。我既本無。執將何附。下翻重空。義在此也。
又云。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虗空識相。名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法名五分。記云。經舉六大。攝盡世間。色心等法。不作六相不著有也。存此六故。不著無也。
又云。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名婆麤富羅。此云著有行。不傳其法。又云。廣愽徧覽。五部經典。是故名曰摩訶僧祇。此云大眾。此有其律。
執教雖殊會道無異
疏文云。如涅槃說。由此異想朋黨相援。互相諍訟。皆悉悟道。又大集文云。五部雖各別。不妨諸佛法界涅槃又云。理本一也。悟有淺深。由機涉明昧。計有利鈍故入觀也人法俱亡。及其出也不無緣習。教約相動隨義以張。道據正理分通會契。故無量義經云。法水一也。江河井池分其異。初說四諦。本為聲聞。八萬諸天。發大道意用斯文證何得懷疑。又引文殊問經云。根本二部。從大乘出。摩訶僧祇部。分別說有七。二者體毗履分別有十一。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
斥世妄執大小相違
事鈔(中一)云。今時不知教者多自毀傷(身□□□□弗□□□□□□故云自毀也)。云此戒律所禁止是聲聞之□□□□□□同糞土。猶如黃葉。木牛木馬。誑止小兒。此之戒法。亦復如是。誑汝聲聞弟子也。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藥除病為先。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眾果成羅漢。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故世尊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為。必以威儀為主。但由身口所發。事在戒防。三毒悖興。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縛。後以慧殺。理次然乎。
約圓義敘教源
(吾祖深體佛意。立一圓教。融會空有。受隨行相。文義廣在戒體戒行門中。餘門亦略明之。則知一家宗旨。唯在於圓)。
羯磨經序云。原夫大雄御宇。意唯拯拔一人。大教膺期。指歸為顯一理。但由群生著欲。欲本所謂我心故能隨其所懷。開示止心之法。然則心為生故之本。滅欲必止心源。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於定發。發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須尊重於戒。故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破古記不識今家宗旨
資持(上一上)引古記云。今所學者。正為求此四果。以斯宗正屬聲聞乘。故談至此。以為極矣。昔甞聽習。每臨此語。不勝痛咽。可謂屈抑祖乘聾瞽來學。受戒篇。明上品發心。沙彌篇。說出家學本。篇聚所引勝鬘智論。並以毗尼即摩訶衍。羯磨疏中。圓教出體。即同三聚。終歸大乘。域心於處。何得不思致虧發足。如是等文。如何銷釋。致使一家教門。宗骨俱喪。後賢有識。深須鏡諸。
濟緣五門伸圓教義
三圓教中。先開大意。略為五門。
初敘教本
良以眾生。本有清淨真常妙性。由諸妄念。故受輪轉。如來欲令息妄歸真。故於寂場首制心戒。令息妄緣。名為菩薩心地法門。小機昧己力不堪任。而又降迹鹿園。方便提誘。乃於菩薩。戒中。摘取小分。以為五八十具。後既開顯。盡用付之。所以梵網頓制。則具十夷。善戒漸圓但列四重。殺盜已制不復重明。是知如來。唯有一乘圓極妙戒。華嚴直與。鹿園曲示。三世十方莫不皆爾故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其意也。
二釋名者
前並小教此是大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計空有不均。今悟教權。名殊體一。色與非色。莫不皆然。即圓融義也。前既從權。一期赴物。今此克實究竟顯示。即圓滿義也。具此諸意故名為圓。
三顯體者
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為體。諸佛所證。安住其中眾生所遺。日用不覺。包徧十虗。含育萬有。隨順物宜。種種異說。法界涅槃。中道實相。圓覺般若。真如真空。法性佛性。唯心唯識。佛藏佛母等。故於一法。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