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律宗会元-宋-守一-第7页

。用殄四諍。今以何義翻之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俗有九流。法其一也。故世付法。皆約刑科。道與俗違。刑名乃異。至於處斷。必依恒法。又鈔(中一)云。由出家五眾形服異世。顯內法亦異。而外道俗流。濫同聖迹。無由取別。妙以法除。故創弘律名。用顯知法。資持(上一)云。梵云毗尼。華言稱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下文云。又如世法。據刑約制。道法亦爾。依根附教。各有差降。不可乖越。故曰法也。二云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若律呂之分氣也(一年十二月。奇月屬陽名律。偶月屬陰為呂。一律一呂各分二氣。則二十四氣)。又云。教相所詮。四字斯盡。謂犯不犯。輕與重也。若解四字通達無疑。是則上品持律之最。何名為犯。境緣具也。何名不犯。起對治也。何名為輕。因果微也。何名為重。反上句也。然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濫。有同氣候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筆也(楚謂之聿。秦謂之筆。出字書注)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又云處[亥*刃]決正。非筆不定等。問。如上三義。何以分之。答。三並世法。北擬取名。教詮楷定。即法義也。辯析輕重。即分義也。臨事決判。即筆義也。具含此三。故稱為律。
別釋四分名義
資持(上一上)云。四分者。五部之別名。一宗之通號。從文段數。即以為目。翻就此方。總六十卷。新學多味。委引示之。初分二十卷。即比丘戒本。第二分十五卷。比丘尼戒本八卷。受戒犍度五卷。說戒犍度二卷。第三分十四卷。總十六犍度。第四分十一卷。房舍及雜二犍度。五百七百兩結集。調部毗尼。毗尼增一。以法正尊者。於根本部中。隨己所樂。采集成文(起自佛滅百十六年)。隨說止處。即為一分。凡經四番。一部方就。故號四分。非同章疏。約義判文。故業疏云。四分即說之斷章(斷字上呼。止也)。戒疏云。四度傳文。盡所詮相。此據說之所至。非義判也。二十犍度。離分三分。可是義開耶。教流此土。四律已翻(四五十祇)。祖師何意。偏宗四分。答。此土受緣。始從四分。餘部雖翻。未聞依用。業疏云。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今所判釋。約受明隨。故立一部。以為宗本。下云。今判其持犯。還約其受體。斯意明矣(義淨三藏反宗有部未體此意)。問。有引人法有序等文。而云四分部勝。其意云何。答。非無此義。必依十誦受戒。可以部劣而宗四分耶。序明勝劣。為彰部計淺深。至第三門。始論約教判處耳。問。且據現翻。總六十卷。梵本仍多。如何四度。誦終一藏。答。非謂一座。名為一度。盡取一期不定時限。隨集至處。未終且散。即為一度。如是至四。一部方終。五分十誦。大同於此。唯八十誦律。一夏之功。逐席為目。隨時各立。未可一槩。
廣略二教興意
戒疏(一上)云。何名略教。以佛初成道。將開化法。創起希仰。寄心無地。故先示行法。令依奉行。不待犯戒。未有罪故。不得懷疑起謗。略陳教法。故曰略教。言廣教者。由略名含。未曉前相。雖造諸非。不謂有犯。故須廣張綱目。收攝罪聚。鈍根之流。聞便得解。因廣說故名為廣教。
廣略由機
又云。問。廣略二教。通被時機。佛初成道。何不頓說。答。聖人布教。義不徒然。藥病相投。是其宗趣。故初不說止是無機。所以善見論云。若漏未起。輙先制者。生誹謗故。我等出家。棄捨財色。於世名利無所希求。云何如來。反以木叉。繫縛我等。豈謂善識世人心器。又於佛說。不生敬重。令法疾滅。故不先制。待犯便制。則知聖恩。如醫破癰。待熟方舉。
兩教相成
又問。略教所為。在彼利機。於此鈍根。事同不說。故須制廣。廣則毀略而制。用略何為。答。元制略教。雖為利機。言略義通。非不收鈍。由鈍不解。違略起非。是教行俱缺也。後遂制廣。用充前略。何以知然。但略有包通之理。廣無異略之能。鈍士當機。先作無犯。廣名雖異。還同略教之功。是名教行俱補。斯則兩教相成。通無廢立。約緣利鈍。據實兼之。
二教時節
又云。若依本部十誦增一。十二年前。略教所被。後付弟子。則通二教。何以知然。略教通含。利鈍俱攝。未張輕重。又總機緣。廣教不爾。反前不說。故善見云。一切諸佛。但說教授木叉(略教但指三業直示。故云教授)。不說威德木叉。(廣教追事有怖。故云威德)豈非直陳三業。通被群機。若具篇彰。便同廣戒。故律文云。此是如來最後說戒。是良證也。由佛自說。不容非濫。十誦五分云。若為犯說。頭破七分。弟子不爾。肉眼所見。天眼舉罪。違佛制故。記云。本律中說戒犍度云。佛在瞻波國。十五日說戒時。在眾默不說戒。初夜已過。阿難請說。佛言。欲令如來於不淨眾中說戒。無此理也。中夜後夜。請答亦爾。時大目連即以天眼。觀犯戒者。去佛不遠。即以手牽出。聽作自言治。自今已去。汝等自作羯磨說戒。此是如來。最後說戒。據此可驗佛不說廣。明矣。
制廣補略使相易明
又云。良由五眾。不攝情根。於諸名利。無思撿約。廣生有漏隨塵起染。外纏邪慢。內增癡惑。是以如來。隨其所犯。略教既壞。制廣補之。使夫持犯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