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律宗会元-宋-守一-第15页

未傾。至於同住多生見過。過而不除。轉增舊習。若就檢勘。懷迷致諍。諍既紛然。僧和安在。故佛制約。即須除滅。遂覆大法。三寶沒世。莫不由之。故拘睒彌國。起諍之由。及後法滅。還於此國。先須識病。何者為諍。
列四諍病源
又引云。佛言諍有四種。一言諍者。謂評法相是非。須知邪正。各就己見。而生其諍。諍由言起。故曰言諍。二覔諍者。比丘犯過。理須為除。制有三根。五德舉來詣僧。伺覔前罪。令其除殄。因舉評犯。遂生其諍。諍由覔生。故曰覔諍。言犯諍者。有過在懷。宜須懺蕩。罪相難識。各議紛紜。遂生諍竟。競由犯起。故曰犯諍。言事諍者。羯磨被事。義在順明。片有乖違。未有成遂。然人情易忍。同和理難。各執一見。事法成壞。由斯致諍。諍起由事。故曰事諍。
再明三諍各生事諍
又云。謂言諍中。若評教理是非。犯相輕重。是名言諍。若評羯磨是非。迷悟不決。此名言諍中事諍。若評三根清濁五德通塞。是名覔諍。若評用法治舉。徵覈虗實。則名覔諍中事諍。於五犯聚。懺評有濫名犯諍。非法羯磨。定罪輕重。是名犯諍中事諍。
次明七滅為藥(用藥對病文長不錄)
又云。現前者。謂法教託相。相須面現。屏量暗斷。終未息情。此是意也。言毗尼者。此云律也。律者分也。筆也。(云云)憶念者。與法證明。憶記無犯也。無着羅漢。方行此法。自餘下凡。不可依據。不合行也。不癡者。以癡造罪。非心所懷。於教不制。癡解不作。未可徵治。不無前犯。故作白四。證癡不犯。與癡狂法。則行白二。由諍是非稍難除殄。故此狂法。便行白四也。自言治者。罪是自生。還須自露。對於人眾。面陳其失。故曰自言。因言其罪。情無隱伏。則曰治也。多人語者(戒本云多覔罪相)。由評法相取解不同。故召兩朋。同處面決(云云)。罪處所者。(戒本云覔罪相)由彼比丘。多造罪故。輙便首重。及後舉勘。便復引輕。僧量其情亦可推覈。未舉自陳。多是其實。恐治引輕。定是虗枉。故重加法。奪其智能。伏首本罪。方為解救。故僧作法徵其罪處。故曰也。草覆地者。兩朋相諍。經年難滅。勘檢罪事。不知首尾。無由以教取斷是非。故直面對。各陳咎失。不須後說。彼我是非。罪諍於此。一時俱淨。如草掩坭。事淨便止。故曰也。
詳簡化行二教
資持(上一上)云。經論明心顯理。是故心業以理為宗。律藏約事辨行。故身口業以事為宗。如篇聚中。起業輕重。受報淺深。篇聚即約行。起業即依化。又持犯中單心三時辨犯。八句重輕。此依化也。八殺俱重。即約行也。又如懺篇。三品理觀。即是化教。六位悔法。即準行教。又沙彌篇。凡福聖道。即依化教。剃落與戒。即是行教。餘更尋之。若爾。化教應不禁身口。行教應不制內心。答。此據道眾。雙稟二教為言。世多不曉。故為委示。初約違明四句。一違化不違制(警爾貪嗔。律宗不制。及在家人。作十不善。是也)。二違制不違化(即犯諸遮〔滅〕也)。三俱違(犯諸性戒)。四俱不違(理觀內照。戒律外撿)。次約順四句。一順化不順制(性相唯識三觀破迷)。二順制不順化(心無慧觀。專守事戒)。三俱順(如上第四)。四俱不順(造業凡愚)。三約受戒四句。一稟化不稟制(淨名云。汝但發心。即名具足是)。二稟制不稟化(自智不明循律軌度)。三俱稟(心希出離。受律禁戒。趣向聖道。佛世利根。善來三語。即得道果。又涅槃出家菩薩。是也)。四俱不稟(可知)。四約懺罪四句。一化淨制不淨(如犯篇聚。理觀明照。達罪性空。而不依律懺。縱得好相。不入淨僧)。二制淨化不淨(犯依律悔。而無觀慧。但滅違制。業性確然)。三俱淨(篇聚依教滅業道任靜思)。四俱不淨(愚者犯不肯懺)。問。化行二教。為大為小。答。化收大小。制唯局小。若爾。梵網善戒大乘行教。那判為化。答。大乘三藏。制不制別。得名為行。若望今宗。還屬於化。以菩薩戒。通道俗故。問。五八二戒。既是戒制。應是行攝。然局俗人。不通兩眾。如何判之。答。化教所攝律中明者。隨律之經。引證如別。如是簡判。略識化行。更須精辨。恐繁且止。今時學者。尚不知名。況明行相。若不曉此。大小三藏。一切皆迷。又云。世聞淨名發心。即是具足。妄判戒之有無。或迷三性犯制。乃謂業均一品。或云營福違戒無過。或執心觀便毀律儀。或謂堅持無勞慧觀。或依方等二懺。而云制罪都亡。或依篇聚六治。乃謂性業皆滅。故有依大教懺夷。足小乘僧數。如斯迷濫。從古至今。至下懺篇。更為廣說。
遮性二戒教意
戒疏(二上)云。言性惡者。如十不善體是違理。無論大聖制與不制。若作違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惡。是故如來制戒防約。若不制者。業結三塗。不在人道。何能修善。故因過制。從本惡以標名。禁性惡故。名為性戒。言遮惡者。如伐斫草木。懇土掘地。威儀麁醜。不光俗信。聖未制前。造作無罪。由非正業。無妨福善。自制已後。塵染更深。妨亂修道。招世譏謗。故名遮也。
又明遮義通於性戒
又云。所言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惡。前之性惡。能遮福故。亦可此惡。為教遮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