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律宗会元-宋-守一-第14页

持犯蹊徑。使攝修之易。然物情懈怠。不自勤策。故黑白兩半。畢集一處。作法宣告。庶使因言省己。治行日新。
安居教意
鈔(上四)云。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記云。微之一字。兼含事理。事則憶本所受。即戒學也。理則達妄冥真。即定慧也。即沙彌篇。性空相空唯識三觀。性相二空。即空為理。唯識一觀。即識是理。此三種行。名為聖道。非靜不思。非思不證。三乘雖異。入道皆同。故云正軌。尅期夏限。不捨寸陰。故云假日追功。勉慎懈怠。無遺正念。故云策進心行。
制偏在夏
鈔云。故律通制三時(西土以一年為三時。春夏冬。無秋時故也)。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道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寔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律因諸比丘一切時遊行。蹋生草木。斷眾生命。世人譏訶。虫鳥猶有巢窟。佛因制曰。不應一切時遊行等)。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即正法念經云。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故知護命為重。佛深制之。必反聖言。罪在不請。結業自纏。永流苦海。極誡如此。依文敬之。
三種安居
(西土三時。十二月十六已去為春分。四月十六已去為夏分。八月十六已去為冬分)。
  鈔云。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今時有在十五日結者春分也)。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記云。須十六結者。以十五日猶屬春分。非夏限故。今時僧舍。多有此過。相與循訛。率由暗教。況乃但營齊供。各競豐華。至於結法。曾不遵用。隨情罔聖。重事輕法。良可悲夫。
示一季四月但結三月之意
鈔云。問。何為但結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三。開後一月。為成供身衣服故(七月十六至八月十六。名迦提月。得開五利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準。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即四月十六。此日結者。名前安居)。至後十六日(即五月十六日。此日結者。名後安居)。開其一月(四月十七至五月十五。日日可結。並名中安居)。續結令成。
敘律制詞句中須牒治房舍之意
鈔云。問。依寺料理資具者。答。修治僧房用通三世。前人料理。得今受用。今復修理。以補將來。若闕不修。三世不續□□制依律人安居之意。
  又問云。持律五種。定須何者。答。四分云。春冬制依四種。一謂誦戒至三十二至九十。三誦比丘戒本。四二部戒本。夏中多緣故。須善通塞也。制依第五。謂廣誦二部律。所以須者。五分云。有比丘自不知律。又不依持律安居。夏中生疑。又無問處。乃至佛言。往持律處安居等。
示律制自恣教意
鈔(上四)云。然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曰自恣。故摩得伽云。何故令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發露悔過故。以苦言調伏。得清淨故。自意喜悅。無罪故也。
須制夏末之意
鈔云。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論夏初創集。將同期欵。九旬立要。齊修出離。若逆相舉發。恐或怨諍。遞相訟及。癈道亂業。故制在夏末者。以三月策修同住進業。時竟云別。各隨方詣。必有惡業。自不獨宣。障道過深。義無覆隱。故須請誨。良在茲焉。故律聽安居竟自恣。毗尼母云。九十日中。堅持戒律。及修諸善。皆不毀失。行成皎潔。故安居竟自恣。
示須坐草謙下之意
鈔云。各在地上敷席而坐。以是互相舉過。處牀慢相不絕。故律云。不得在座。不得在地。應離座自恣。五分云。好泥地布草座已而自恣。記云。問。所以須坐草者。答。自恣一法。異餘眾事。由是露過。求他誨示。必現卑遜褥席坐具。不以襯藉。屈身平地。同彼罪囚。恐損身衣。故令布草。疏云。言離座者。捨憍慢故。布草坐者。恐有損故。斯為明證。豈復疑乎(舊云。佛成道時。吉祥童子施草為座。今倣佛故。因又妄述受草偈。穿鑿太甚。請以疏驗。早宜廢之)。然今行事。多從妄習。隨用小草繫以繒綵。五色間闘。事同兒戲。又令管勾之僧。或復淨人。分頭俵散。平身拋擲。又至唱告。手擎頂戴。依古謬傳誦吉祥偈。然後揭起坐具。投之於下。身不離座。復不敷草。違背正教。恣任妄情。況自矜誇。我能講說。至於行事。還逐訛風。臨此明文。信同夢海。況氷情固執。見善不遷。畢身長負於無知。來世更增於愚塞。知非改過。其唯智人乎。業疏引增一云。佛坐草座告諸比丘。汝各坐草座。默久告諸比丘。我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舍利弗言。無三業過。所以然者。不度者度。作眼目醫王。大千界尊。何有過也。新歲經云。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一萬比丘得道跡。八千比丘得羅漢。空中八萬四千諸天。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等。
敘滅諍藥病教意
戒疏(四下)云。初明四諍。即是病起之源。後列七藥。除殄之法。以凡心受道。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