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律宗会元-宋-守一-第16页

故名遮也。有人解云。若論性戒。捨罪以求福。若論遮戒。捨福以求道。故智論云。十善十惡。名為舊戒。五篇七聚。名為客戒。前十善惡。不假制有。若論篇聚。必假聖制。又涅槃云。菩薩持性重戒。與息世譏戒。等無差別。文廣如彼。明知篇聚制約世譏。以義求之。如初篇婬殺。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輕也。遮亦輕重。所以自明。
顯遮性義有輕重
又云。問。遮性兩惡。皆有二能。一能違制。一能妨道。云何為遮。但以草木。由教而生。名之為遮。以性惡者。亦教遮故。答。性罪三過。一違理惡行。二違佛廣制。三能妨道業。遮罪具二。體非違理。故名為遮。如三千威儀。四句辨之。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如制戒後。畜財離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謂未制前。行殺盜等。三俱是者。制廣教後。犯婬欺等。四俱非者。未制廣前。殺草木等。
通以遮性約道俗分輕重
又云。以此義推。未制廣前。無問道俗。以無教違。隨作性惡。但犯業行。故經云。是殺生。是殺生報等。此豈唯俗。不攝道耶。而出家犯重。俗人者輕。由有無作戒可違故。又違略教。是以律文最初犯戒。明違略也。如善生云。二人同罪。不受戒輕。受戒者重。違佛語故。
資持示遮性義
資持(上一上)云。毗尼所制。無出遮性。用此二門。求一律藏。十不善道。違理之業。體本是惡。三藏齊禁。然毗尼中。但制七支。更增篇聚。故通二教。壞生掘地等。本非不善。息世譏疑。制方成過。故局制教。然性戒元有。無論大聖制與不制。無非結業感報三塗。遮戒不爾。佛出方制。故經論中或名主客。或號新舊。或約違理違事分之。餘如戒疏。
  諸文原教門第一
律宗會元卷上
  律宗會元卷第二(止戒體終)
  出家修道理觀為本
(事鈔沙彌篇。業疏受戒篇。約教攝機。觀列三位。意使初入道人。所修諸行。莫不皆以理觀。而為本焉)。
  事鈔(下四)云。但出聖道。無始未曾。皆由着世。慣習難捨。今既拔俗。必行聖業。經中乃多。要分三位。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者小菩薩行。觀事生滅(業疏云。觀事是空)。無我人。善惡等相。三者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故攝論云。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餘法(業疏文同。不錄)。
明上三觀境觀及理
資持(下四)云。三觀並云觀事者。事即是境。心依境起。隨境立觀。謂色心陰入界。有情無情。善惡無記等(上明所觀)。若論智解。須達諸法。若約時中。觀心為要。隨心所起。起即是事。若善若惡。三理照之。乃知顛倒。但有妄計。本無所有。隨心動用。一切皆空。或推相見性。謂之性空。即相知幼。謂之相空。達相是心。謂之唯識。猶如夢事。或推夢想。從何生滅。或知睡夢。當相不實。或知唯心所變。無別夢事。喻上三觀。略知淺深(上明能觀)。見理有二。前二性相雖殊。皆以空為理。 後一以心為理。前二是權。後一是實。然出家超世。通學三乘。今依業疏。準開會意。專指佛乘。為出家本矣(上總示三理也)。又云。以我人善惡。性本自無。緣會故生。緣散即滅。生滅滅處。名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極。又云。以一切諸法。本唯一識。一識之外。更無別法。無始妄動。橫計心境有彼有此。內外差別。窮此差別。皆是意思。妄起取著。由取著故。妄構名言。是故智者。欲觀唯識。必以意言為所觀境。皆一識故。是則不離思議。了非思議。即於差別。達無差別(已上別明性空唯識二理)。濟緣(二下)云。初則見相如實。觀性本空。次則見相如幻。空華水月。當相即空。不待觀性。後則觀一切法。唯心所變。心外無法。初觀生滅。滅已見空。次觀幻化。生處見空。後觀唯心。生滅幻化。無非心變。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生滅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聖。見之為空。然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大菩薩。但了唯心。圓修三觀。不偏性相。故名中道。
小乘三學空慧理行
(問。何以三學例為理行耶。答。此據內凡初果等人得無漏慧。凡所修行皆理行。如下戒學。令遣執違二障。義可見也。此文乃疏鈔決同異之文。三乘所修。無非三學。但志有廣狹。觀有偏圓。故分大小也)。
  鈔又云。今通決正。不出三學。一切聖人。無不行此。若據二乘。戒緣身口(通明制也)。犯則問心(據四分也)。執則障礙。是世善法。違則障道。不免三塗。定約名色。緣修生滅為理。二乘同觀。亦無諦緣之別。故佛性論云。二乘之人。約虗妄(即前名色)觀無常(即前生滅)等相。以為真如(即空理也)。慧取觀照。與定義別體同(定是澄寂。慧取照用。故云義別。體空無殊。故云體同)。業疏(二下)云。故語業命是其道戒。念定方便(方便即正精進)。義約禪靜(念與方便。非正禪定。故云義約)。正思及見。此為慧觀。四儀緣籌(隨事觀察)唯在慧解。慧心一動。隨念追覺。初思後見。見是道明。斯據法忍。故非凡地(上據初果。下約內凡)。然分有觸亦稱見也。故成實云。得世上正見。不生惡道者。即相似無漏。分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