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26-中国撰述礼忏部-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清-咫观-第99页

住。二得殊勝智見。三得勝分別慧。四得請漏永盡 覺支品第十五。明七覺支 襍事品第十六。明永斷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還。謂貪。瞋。癡。乃至苦。憂。擾。惱等 根品第十七。明三十二根 處品第十八。明十二處 蘊品第十九。明五蘊 多界品第二十。明界處蘊緣起及處非。處善巧 緣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緣法。
一心奉請施設論(拜觀同上)  宋中印土沙門施護譯。
  對法大論中世間施設門第一。按釋論有此門。梵本元闕 因施設門第二。問答輪王七寶因果 第三明輪王七寶。同如來法 第四問答佛生。先現瑞相 第五問答佛出時處 第六問答諸因果事 第七明三毒輕重。由於習成 第八第九問答世間諸法不同所問 第十問答山地方處等殊 第十一問答化事 第十二問答大海事 第十三問答神通事 第十四問答雨不雨事。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發智論(拜觀同上)  一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尊者伽多衍尼子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襍蘊第一。蘊。梵名犍度 世第一法納息一。納息梵名跋渠 智納息二 補特伽羅納息三 愛敬納息四 無慚納息五 相納息六 無義納息七 思納息八。
  結蘊第二 不善納息一 一行納息二 有情納息三 十門納息四。
  智蘊第三 學支納息一 五種納息二 他心智納息三 修智納息四 七聖納息五。
  業蘊第四 惡行納息一 邪語納息二 害生納息三 表無表納息四 自業納息五。
  大種蘊第五 大造納息一 緣納息二 具見納息三 執受納息四。
  根蘊第六 根納息一 有納息二 觸納息三 等心納息四 一心納息五 魚納息六因緣納息七。
  定蘊第七 得納息一 緣納息二 攝納息三 不還納息四 一行納息五。
  見蘊第八 念住納息一 三有納息二 想納息三 智納息四 見納息五 伽陀納息六。
  彙門標目云。佛滅後三百年造。乃對法藏之根本也。
一心奉請阿毗曇八犍度論(拜觀同上)  苻秦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即發智論同品先譯。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拜觀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五百大阿羅漢造。廣釋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一心奉請阿毗曇毗婆沙論(拜觀同上)  北涼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譯。
  與前同。僅存三犍度。
一心奉請[鞥-合+(白-日+田)]婆沙論(拜觀同上)  迦栴延子造。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說阿毗曇八犍度第一 [鞥-合+(白-日+田)]婆沙三結處第一 三不善根處第二 三有漏處第三 四流處第四 四受處第五 四縛處第六 五葢處第七 五結處第八 五下結處第九 五上結處第十 五見處第十一 六身愛處第十二 七使處第十三 九結處第十四 九十八使處第十五。小章竟 解十門大章 二十二根處第十六 十八界處第十七 十二入處第十八 五陰處第十九 五盛陰處第二十。亦名五取陰。亦名五受陰。唯是有漏 六界處第二十一 色無色法處第二十二 可見不可見法處第二十三 有對無對處第二十四 有漏無漏處第二十五 有為無為法處第二十六 三世處第二十七 善不善無記處第二十八 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處第二十九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 見斷思惟斷不斷法處第三十一 四聖諦處第三十二 四禪處第三十三 四等處第三十四 四無色處第三十五 八解脫處第三十六 八除入處第三十七。即八勝處也 十一切入處第三十八 八智處第三十九 三三昧處第四十。廣說大章竟 中陰處第四十一。出阿毗曇結使犍度人品非次 四生處第四十二。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俱舍論(拜觀同上)  尊者世親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奘。
  分別界品第一 分別根品第二 分別世品第三 分別業品第四 分別隨眠品第五 分別賢聖品第六 分別智品第七 分別定品第八 破我執品第九。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俱舍釋論(拜觀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拜觀同上)  世親菩薩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前本頌別行。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拜觀同上)  一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尊者眾賢造。玄奘譯。
  。辯本事品第一。明蘊處界三種攝法 辯差別品第二。明二十二根差別。及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辯心心所。及不相應等。及辯六因四緣 辯緣起品第三。明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及辯中有相十二因緣相有情世間相器世間相 辯業品第四 辯隨眠品第五 辯賢聖品第六 辯智品第七 辯定品第八。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藏顯宗論(拜觀同上)  眾賢造。玄奘譯。
  即前本略出而增序品。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識身足論(拜觀同上)  一名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阿羅漢造。玄奘譯。
  目乾連蘊第一。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今依諸契經種種破之 補特伽羅蘊第二。補特伽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