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奉請佛說菩薩行五十緣生經(拜觀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靈山。文殊說前世功德。今致相好。
一心奉請佛說內藏百寶經(拜觀同上)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文殊問漚和拘舍羅所入事。佛答以隨世示現。其實佛無種種事也。
一心奉請佛說最無比經。及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拜觀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第二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少發菩提心一節。
佛為阿難。較量三歸功德。不可思議。次及十善八關五戒式叉摩那戒尼戒比丘戒。乃至發菩提心功德。轉勝不可思議。
一心奉請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拜觀同上)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欲問法。佛言。若從文殊但問怛薩阿竭署。因緣法名。未悉其事。舍利目連作禮。請問菩薩摩訶僧那僧涅。佛言怛薩阿竭署者有四事。一發意。二阿惟越致。三菩薩坐於樹下。四具足佛法。迦葉等各至學署法門。次五百婆羅門來問法。
一心奉請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拜觀同上)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十方大士問。菩薩有癡有黠。佛言校計為黠。不修校計為癡。因廣說五十校計法。
一心奉請入定不定印經。及不必定入定入印經(拜觀同上)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第二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佛在鷲峯。妙吉祥問退不退行。佛言。有羊車行。象車行。日月神力行。聲聞神力行。如來神力行。前二有退名不定。後三行不退名定。
一心奉請佛說謗佛經。及佛說決定總持經(拜觀同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第二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呪作華言。
佛在靈山。有十菩薩七年勤修陀羅尼。心苦不靜。捨戒還家。不畏戒菩薩。為彼請佛開化。佛言其曾謗法師。久受惡報。已七百世勤修無尅。次另說陀羅尼。令仍出家。七日住於慈悲無常念佛三昧。即見十方千佛。惡障盡滅。獲陀羅尼。得不退轉。次重戒人。於善惡法師。失命身死。不應見其過。而以應具四種淨法釋之。并略修陀羅尼法。
一心奉請佛說象腋經。并佛說無所希望經(拜觀同上)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蜜多譯。第二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一名象步經。
佛在靈山。舍利弗偈歎安樂德。佛放身光集眾。觀文殊而微笑。文殊啟問。佛唱經名。阿難問。佛讚許。文殊又問。佛為說六度及六三昧。次明欲入此經。如入虗空。六十增上慢比丘欲從座去。舍利弗留之。更請問佛。佛為解釋。令大眾獲益。增上慢者得證。佛答文殊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住云何修進。次明信解者得二十功德。并說往古金剛幢。以呪療眾生病。
一心奉請佛說甚深大迴向經(拜觀同上) 劉宋出祐公錄。
佛在祇園。明天菩薩問。云何修少善獲大果。佛言。應於去來現在佛所。修慈身口意行。所謂隨喜歎善。又於去來現在諸眾生所。修慈身口意行。所謂十善戒。以此功德。共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
一心奉請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拜觀同上)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大意菩薩問。修菩薩行者。於五欲境。作何方便。取而不著。雖復常行無所障礙。佛言。於諸佛所深種善根。名為善巧方便。即得諸佛共所建立。所謂行少分施起增上心。迴向一切。一香一華。一燈一衣。乃至園林飲食。皆為眾生普發大願。又於所見一切境界。皆為眾生發願。
一心奉請佛說十二頭陀經(拜觀同上) 一名沙門頭陀經。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祇園。食已。至阿蘭若處趺坐微笑。摩訶迦葉請問笑緣。佛言。阿蘭若處。諸佛所讚。生無量功德。得三乘聖道。行此法有十二事。一遠離二著。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一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果蜜等漿。七敝納衣。八但三衣。九冢間住修止觀。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更宜繫心一處。觀五蘊空。依教者獲果證。帝釋文殊發願護持。
一心奉請佛說四輩經(拜觀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釋。
佛在祇園。自說末世弟子能壞佛道。舍利弗聽佛說四輩弟子法非法事。
一心奉請佛說三品弟子經(拜觀同上) 一名弟子學有三輩。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在祇園。為阿難說在家弟子。有上中下功罪不同之致。
一心奉請佛說四不可得經(拜觀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因四仙人避無常而不能免。佛為比丘說四不可得。及菩薩初中竟善。
一心奉請佛說佛印三昧經(拜觀同上)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靈山。入於三昧。光照十方。大眾雲集。舍利彌勒問佛所在。文殊令入三昧觀之。皆不能見。須臾佛現。乃問其義。佛言。住深般若佛印故。
一心奉請佛語法門經(拜觀同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住毗耶離大林。龍威德上王請問。佛為分別是佛語非佛語門。龍威悟無生忍。
一心奉請佛說法常住經(拜觀同上) 附西晉錄。
佛在祇園。為比丘說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