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90页

金剛。終竟不銷。妄穿其身出在於外。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妄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一 中三 釋經文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初二偈。且述前禮懺之益。後一句。方正述攝念之益)。
  本立三期緣定慧  欲修定慧戒為先  戒淨必由除業障  障除禮懺是其緣(禮懺除業障。障除即戒〔淨〕。即心定。心定即慧發。故修三法。禮懺為先)  遂且處誠三七日  蕩除罪垢淨心田  尸羅既得還清淨  三昧勤修即現前  欲入觀門須攝念  念忘觀境始勤專  雖然觀行三門別  攝念為初定不偏
第二 四 述遇夏安居
(經文三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一標異〔標異〕也)。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二正陳詞句也)。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三結示休期也)。
  攝念便應論觀行  緣疑限內外緣侵  道場在寺或閑處  期限未終夏已臨  入眾安居失本願  乖儀終限又沈吟  如來遠念無通決  大乘廢小理堪任(上皆標經意也)  結夏當為菩薩住  不拘後眾小乘心(釋經初標聲聞異)  至日佛前作是語  某甲同脩入甚深  啟白依經皆易會  從頭次誦佛言音(按安居詞)  道場日滿隨情去  去住無虧功德林(釋經末二句)
第三 四 總述誡邪證
(三觀皆同故云總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脩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非彼所聞不取者  慮因起行失前蹤  此觀本令依悟解  解時必合已圓通  信解行證雖殊等  所聞所證始終同  凡在定中所見境  與前理例必相從  解即解其所證法  修即修其所解宗  證即證其修習者  若非前法不應容(脩證之智雖有四位深淺不同所信所解所修所證之法。但有一真圓滿淨覺之德用)  三門之首先標示  意使心源解用功  向後門門皆結指  只依此意不能重(不重釋也)
第四 三 結前生起三觀加行之意
道場禮懺安居等  方便隨緣事已終  前段所開三種觀(威德辨音章)  從茲攝念入真宗  行相前章說已備  此門終始顯心功  始者答於何是首(問云三種淨〔勸〕以何為首)  終者功成心境通  即知行相於前段  起入之門在此中  今初淨觀何為首  諦聽經文便發蒙
第五 六偈 靜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前段但云取靜行  不言何以得知之  今令不起於思念  即是初心起入時  如何靜極皆成覺  此義先須却反推  推到本源知起處  息心歸本自無疑  本覺迷為心意識  識成根境便營為  止息營為名取靜  靜極廓然無所思  無思根識還真際  真際昭然七覺支  一念靜時一念覺  根身世界盡如斯  覺滿十方諸世界  眾生起念悉能知  在我覺中而起念  能知彼念故相宜  如影入於明鏡中  鏡能照影了無遺  初心若未全通徹  即將鏡影以為師
第六 四偈 幻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自靜其心不假外  涉塵起幻藉強緣  故令想佛并菩薩  彼既修行我亦然  依種種門漸次學  不辭勤苦入諸禪  廣大熏習成種子  種能起用用無邊  前約大悲門幻眾  今修大智託真詮  悲智互陳須等學  大乘二利不令偏  道場熏習令成熟  限滿隨其力分傳  靜觀歸源功頓現  今隨差別漸令圓
第七 七偈 寂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前說妄情直造入  絕於對待了靈源  今明初入須方便  是以先令取數門  數者心中差別念  生住異滅轉滋繁  麤細分齊諸邊緒  起信後苗說至根  一一了知如鏡像  紛紛不住類於猿  由無念故能知念  念念空華無所存  本來元來同一覺  覺心清淨本無痕  細詳彼論如斯說  對此經文非二言  一覺靈心寧別體  絕待無念豈殊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