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论】吴机曰。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伤寒结胸满痛。皆用栝蒌实。乃 取其 止渴 东垣 曰。
又栝 【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寒作泄者。忌。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山豆根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得土之冲气兼感冬寒之气以生。
【主治】主解诸药毒。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本经)治喉痈喉 风。
龈肿齿痛 【归经】入心肺大肠三经。为清热解毒之品。(泻心火以保金气降大肠风热)
【前论】 庵曰。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矣。
【禁忌】经疏曰。病患虚寒者勿服。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忍冬藤内容:味甘。性寒。无毒。感土之中气禀天之春气以生。 花名〔金银花〕。
【主治】主寒热身肿。(别录) 治腹胀满。止气下 。(甄权) 热毒血痢。水痢。浓 煎服。(
治飞尸伏 【归经】入肺经。为散热解毒之品。(外科要药)
【前论】时珍曰。忍冬藤叶与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 不复 论也 【禁忌】吴普曰。虚寒作泄者忌用。
以上泻剂草部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降真香内容:味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李 ) 疗折伤金疮。
止血 【归经】入肝经。通入十二经。为散邪之品。
【前论】仲淳曰。入药以色红香气甜而不辣者佳。深紫者不良。上部伤瘀血停积。胸膈 骨按 血。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阿魏内容:味辛。性平。无毒。
【主治】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开宝) 治风邪鬼疰。
心腹中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消结杀虫之品。(能消肉积)
【前论】萧炳曰。世人治疟。多用常山、砒霜毒物。不知阿魏平易无害。且有效。方用 阿魏 痢。
【炮制】雷公曰。凡使。用钵研细。热酒器上 过入药。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芦荟内容:味苦。性大寒。无毒。
【主治】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甄权) 主清热杀虫。凉肝明目。治小儿惊痫。五 疳 三虫 【归经】入肝心包二经。为涤热杀虫之品。(手足厥阴主药)
【前论】苏颂曰。功专杀虫清热。所治诸病。皆热与虫所主也。
鳌按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黄柏内容:味苦。性寒。无毒。禀至阴之气。而得清寒之性以生。降也。阴也。恶干漆。
【主治】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本经)
疗 惊气在皮间。肌肤热 权) 治骨蒸。洗肝 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 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痛。诸疮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为除热益阴之品。(肾家要药 膀胱引经药专治阴虚生内热诸 症)
【前论】元素曰。瘫痪必用之药。 东垣曰。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 时珍曰。黄柏 能 制 上 虚 气不 心 久 合 【禁忌】经疏曰。阴阳两虚。脾胃薄弱者。均忌。
【炮制】纲目曰。黄柏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蜜制则 治中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浓朴内容:味苦辛。性温。无毒。禀地二之气以生。兼得春阳而成。降也。阴中阳也。干姜为使。
恶泽泻、磁石、寒水石。忌豆。
【主治】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本经) 温中益气。消痰下 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逆冷。呕不止。泄痢。淋露。去留热。除惊。心烦满。浓肠 胃。(
杀肠中虫 水壳。止吐 古)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下实散满之品。(苦降泻实满辛温散湿满)
【前论】丹溪曰。此能泻胃中之实。然滞行则宜去之。若气实人误服参、 药。多补气 胀闷 枳实、
益气是 苦则泻 【炮制】大明曰。凡使。去粗皮。姜汁炙。或浸炒用。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苦楝子内容:一名金铃子。出川蜀者佳。又名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禀天之阴气。得地之 苦味以生。降也。阴也。茴香为使。
【主治】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本经) 主胸中大热狂。
失心躁 虫痔。(
【归经】入肝心包小肠膀胱四经。兼入肺脾胃三经。为泄热之品。
【前论】元素曰。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安常曰。能入肝舒筋。导小肠膀胱之热。
因引 【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寒者忌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酒拌。令透蒸。待皮软。去皮去核。取肉用。凡用肉不用核。
用核 <目录>卷六
泻剂上<篇名>槐花内容:味苦。性平。无毒。感天地阴寒之气。而兼水木之化以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