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三解

  經名:道德真經三解。元鄧錡撰。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三解序

  玉賓子鄧錡撰

  太上老君,四極真人也。太者,大之極。上者,高之極。老者,壽之極。君者,人之極。故曰四極。《周易》上經起於三,下經終於四,其卦六十四。《道德》上經起於三,下經終於四,其章八十一。《太玄》其方起於三,其家終於九,準《易》八十一首,道同德合矣。河上公其不凡乎?老氏修道德,自隱無名,居周久之,遂去西遊。關令尹喜,大根器者也,先見其氣,知有真人將至,物色候之。遂識老氏於蒙塵之次,以為大道將隱,強請著書,近乎聖人也。老氏亦知其奇,為言上下二經,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圓而無周,方而無隅,是謂無始。劫來天地,大道皆自聖人中出入,兼三才而兩之也。因知五千言者,皆於義皇心地上馳騁,無有轍迹。苟以章句言之,又是周孔腳跡下盤旋,執著象物,何從而見道德乎?所以莊列之學,誇張雄辯;申韓之學,專擅刑名;王謝之學,假借玄談。又非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此正謂五伯借虛名以取實利者也,安能見老氏之心乎?今以《周易》《論語》之暇,幸有餘力,謹依《道德》章句,別

  為三解,是知天地大,造化一,出於聖人,無為而為者矣,其旨不亦遠乎?一解經曰:惟以正經句讀增損一二虛字,使人先見一章正義,混然天成,無有瑕謫。二解道曰:直述天地大道,始終原反,其數與理若合符節。三解德曰:交索乾坤,顛倒水火,東金西木,結汞凝鉛,一動一靜,俱合大道。凡五萬餘言,名曰《三解》。《道德經》其經與《大易》準中,間有不得容心者矣,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老氏一書,真常為主,解者悉與道德混而為一,不知賓主上下,以致諸儒妄生異議,無區以別矣。今也先述真常三百字,以擬陰符之數,列于序次,庶使後之談道德者不遠迷其復矣。四方證道之士,覽而詳之,苟有可取,容聞名於樵青足矣。

  大德二年戊戌秋日玉賓子鄧錡序。

  真常三百字

  真常之常,常謂之常;常真之真,真謂之真。真常在道,無所不抱;真常在德,無所不則;真常在命,無所不定;真常在性,無所不應;真常在理,無所不紀。天地未始,真常真止;天地既終,真常真空。萬物負陰而抱陽,聖人以之而有常;大道能敝而不新,聖人以之而有真。使真有形,無方而虛;使常有名,無體而居。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真虛隨而無以隨。聖人登極即真,與道合真。上下無常,動靜有常。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其所利;水能以美利利萬物,不言其所德。有為而為之失真,勿用之反常。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是以真常無形名。天道無言而告功,地道無成而代終,是以真常不虛空。虛空相襲,天地無實;無虛無實,復歸無極;無極無邊,真常乃寂。真常之寂,窈無所寂;無寂之寂,真常乃息。真常之息,窈無所息,無息之息,了不可得,了不可失,是以真常不虛息。

  老子大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曰: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家語□觀周》又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綱,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檐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時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大傅,因家于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耳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左仙公葛玄云:老氏周時復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太上。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太上,即三清化身也。

  大道正統

  夫玄宗之為教也,以清虛正一為宗,以長生不死為樂,故浮黎元始天尊,不知其幾千萬劫,方至三清。又自三清,不知其幾千萬年,方且化身下降而為老子,以度真人尹喜,至仙卿李翼,凡十代,蓋自周而漢也。於是河上丈人出焉,自安期生凡九傳而至三陽,則又迄乎五代之間矣。一自三陽唱道以來,至於海蟾真人,傳之張紫陽、王重陽。紫陽傳之翠玄,翠玄傳之紫賢,紫賢傳之翠虛,翠虛傳之海瓊,先生凡九傳。又王重陽真人之所傳,凡七真,其間濳通默會,旁出普度,未究其幾千萬人。若夫大道之正傳,迄今海瓊先生方三十五代爾。惟上世先賢,享年度世,壽數極綿,年劫亦遠,奧從中古,天不愛道,流布人間,度人無量,又不知所傳至今凡幾年劫也。海瓊而後,大道一脉歸之鶴林先生,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立法門,暇日因思所傳之難,而究其自出,得其原委,以壽諸梓。廷芝忝出鶴林先生門下一人之數,乃焚香再拜稽首而紀之。

  庚申冬至日弟子蕭廷芝書。

  大道歷數

  浮黎元始天尊,即道生太極也。下至玉清元始天尊,三萬二千四百年,道生一也,故以天皇氏伏羲配之。又一萬八百年,至上清靈寶天尊,一生二也,故以地皇氏神農配之。又一萬八百年,至太清道德天尊,二生三也,故以人皇氏軒轅配之。太清道德天尊與無上元君同時授先天大道,三生萬物也,故以七十二師師廣成子配之。又一千九百年,至高上老子,是時慈尊亦生於世,萬物負陰而抱陽,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故以七十二賢師大聖人孔子配之。沖氣以為和,兼三才而兩之也。三教鼎足天下,而王公之道備矣,故曰: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大道歷數,若合符節矣,正統原委,自有知者。

  青城真人述。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一

  玉賓子鄧錡述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曰:道既可道,即非常道。名既可名,即非常名。無名者,天地之始。有名者,萬物之母。常無,斯欲以觀其妙。常有,斯欲以觀其徼。妙乃無名之常,徼乃有名之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客,謂之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曰:無思無為,是謂常道。神妙政一,是謂常名。道者,太極之中虛。名者,天地之大象。太極中虛,何道無之?分於一物一物之道。一物之道,豈可盡道。不可盡道,立名強道,立名強道即非常道。天地大象,何名無之?形於一物一物之名。一物之名,豈可盡名。不可盡名,立名強名,立名強名即非常名。天地未生,無始何名?萬物既成,無母何形?欲觀其妙,常無之道。欲觀其徼,常有之道。此兩者同出於無思無為,異名乎神妙致一,是故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升堂入室而主乎奧者,其唯聖人乎?

  德曰:咸之男女,牝牡未合,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無可道,存乎常道;名無可名,存乎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恒之夫婦,男女居室,人之大倫,抱乎嬰兒。道有可道,非謂常道;名有可名,非謂常名。有名萬物之母也。止而說男下女,咸自否變。常無,欲以觀其妙也。巽而動,剛柔皆應,恒自泰變。常有,欲以觀其微也。造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常道也。造男女之所以為天地,常名也。凡此兩者,同歸而殊途,同出而異名也;一政而百慮,異出而同名也。故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若入眾妙之門,必也遭乎至人。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

  經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美與惡相對,有與無相生,難與易相成,長與短相形,高與下相傾,音與聲相和,前與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並作而不有辭,以其生而不自有,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由此不居,是以天下不能去其美。

  道曰:無萬物不知有人,無人不知有天地,無天地不知有道,不知有常。常之為道,孰得而惡?及乎萬物並作,而美惡形乎其中矣。故天下之事,無惡不知有美,無不善不知有善。既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則惡與不善分乎其中矣,由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傾之道存焉。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而民自化,行不言之教而民自信,萬物雖作而亦不有辭,以其天地自生而不我有,天地自為而不我恃,天地功成而不我居。申此不居,是以不能去聖人之美。

  德曰:陰陽動靜,互為其基,剛柔體用,互成其形,皆天下之至美也。知美之為道,常也。知美之為美,欲也。以道為欲,此是惡已。乾坤中交而生坎離,坎離中交而復天地,天下皆知中交為道,斯不亦盡善盡美乎?皆以中交為欲,豈不謂之惡也已。故有無相生,日月並明也;難易相成,水火相息也;長短相形,弦望不齊也;高下相傾,陰陽相薄也;音聲相和,陽唱陰和也;前後相隨,二三六九也。是以聖人雖欲有為,而何所為乎?雖欲設教,而何所言乎?萬物並作,而何所辭乎?故生而不我有,為而不我恃,功成而不我居。是以聖人能成全乎天下之美,故日不去。苟有乎我,鈴失自然之道,而入於衍矣,豈不謂之惡也已。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經曰:不尚其賢,民争何用?不貴其貨,民盜何用?不見可欲,民自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道虛其心,萬物實其腹,無為弱其志,無不為強其骨,自然使民無知無欲,縱使知者不敢為也。為於無為,則天下無不治。

  道曰:畫前之易,無為而治,起則呴呴,卧則吁吁,茹毛飲血,民物自化。自大畜之尚賢,便有頤之朵頤,自噬嗑之聚貨,便有豫之暴客,故不見可欲,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以天下之心為心,猶長以虛受人,以天下之腹為腹,猶長以實新德。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故弱其志。大人有造,自強不息,故強其骨。常使民無由可知,無由可欲,使有一二知者,亦不敢有為也。蓋聖人為於無為,則天下無不治。

  德曰:身中賢行,自不知尚,民誰為争?身中實貨,自不知貴,民誰為盜?不争不盜,不見可欲,民自不亂。苟使知之,則争其賢而不尚其賢,盜其貨而不貴其貨,縱心所欲,無所不為,賢滅貨盡,其能久乎?是以聖人之治,以真常極寂虛其心,以天地日月實其腹,以南水北火弱其志,以東金西木強其骨,其民自然無知,自然無欲,使夫知者終身不敢為也。蓋為於有為,則無不亂,為於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經曰:用道之沖,或不至盈。廣乎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氣之銳,解其物之紛,和其容光,同其垢塵,澄兮湛兮,道似若存。得此道者,吾不知誰之子,象帝出乎震之先。

  道曰:清氣上為天,濁氣下為地,沖氣中為人。天地為道之用,或不至滿,人為天地之用,或不至盈,盈則或幾乎息矣。是以聖人齊聖廣淵,似萬物之宗,長以正氣,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澄兮湛兮,道常若存。羲皇之上人乎,用道之沖。伏羲以來,用道之極。太極一圈,何嘗有盈?虛明澄徹,萬物之宗。以圓裁方,挫其銳也。分陰分陽,解其紛也。迭用柔剛,和其光也。六位成章,同其塵也。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其道湛然,存乎其中,吾不知誰之子,帝出乎震之象也。

  德曰:沖,虛中也。其道用之,或不至盈,盈則過望矣。深乎淵乎,萬物之宗也。虛中有物,非宗而何?雖挫其銳,何從而挫之?雖解其紛,何從而解之?雖和其光,何從而和之?雖同其塵,何從而同之?澄澄湛湛,各有道存,此一沖物,吾不知將為誰之子。得為子者,一時辰內,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經曰:天地不七,如何以萬物為芻狗?共戴道也。聖人不仁,如何以百姓為芻狗?共戴天地。蓋萬物百姓其猶芻狗乎?道之沖也,天地之問,其猶橐籥乎?氣之沖也,雖虛而不屈,愈動而愈出,不如守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曰:籍用白茅,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其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天地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天地不仁而仁也。聖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事以和,聖人不仁也。聖人之於百姓,猶天地之於萬物也,不用則已,用則與祭之重,何重如之?夫芻狗者,天地聖人重要也。萬物雖殊,不得與天同事於道;百姓雖殊,不得與聖人同事於天。得與天地聖人同事者,芻狗一而已矣。天地聖人,豈不仁於萬物百姓哉?蓋萬物百姓日用而不知為天地,聖人之芻狗也,其仁不亦深乎?夫天地之間,以坤為橐囊,以乾為管籥,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故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故聖人守中,言不至窮,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出乎聖人之中也,故曰不如守中。

  德曰:天地何嘗不仁?物生自生,物死自死。聖人何嘗不仁?民壽自壽,民夭自夭。死生壽夭,民物自取之爾,天地聖人豈有不仁也哉?反害天地,聖人之仁矣。苟知人物為芻狗,天地為橐籥,則爐鞴乎周天,鉗鎚乎太極,抽添乎日月,運用乎星辰,點鐵成金,超凡入聖,使天地不得造其數,聖人不得為其民,雖曰不仁,安所施乎?是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不必多言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謂天地一我,古今一我,萬物一我也。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經曰:空谷傳聲,其神不死之神是謂玄牝。天玄地牝,乾坤易門,乾坤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成性,存存用用,不在勤勤。

  道曰:升九三,升虛邑,天地為谷也。上下空虛,其神不死,生長收藏,萬物並作,是謂玄牝。上六冥,升正應,利于不息之貞,玄牝之門也。復至子坎,地中生木,是謂天地之根也。所以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重陽花者,不遠必死。

  德曰:谷神之室,居於北海,主乎水府,有名無形,變化不測,上交天玄,下合地牝,玄牝合谷,其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所以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濳龍勿用,綿綿若存,用則若驚百里,故曰用之不勤。紫陽有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反黃金屋,一顆明珠永不離。又云:玄牝之門世罕知,只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千載,争得金烏攝兔兒。真知玄牝者也。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經曰:天長地久,道常無為也。天之所以能長,地之所以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得先之,外其身而身得存之。長後長外,非以其無私邪?得先得存,故能成其私。

  道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天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先,其道故得以身先之;外其身而存,其道故得以身存之。非以其無私邪?其身先存乎道,故能成其私。

  德曰:天地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聖人能長且久,以其不自身。天地自生,不久則息;聖人自身,不久則廢。是以聖人先養人之身而能有其身,先存人之身而能外其身。此豈無私邪?先人後己,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争,故無尤。

  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居於下流,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則善地,心則善淵,與則善人,言則善信,政則善治,事則善能,動則善時。由此不争,故無過矣。

  道曰:天一地六,乾坎為水,乾知大始,坎主勞動,故曰上善。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又何争乎?坎之為水,萬物歸藏之所,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心善淵,水流而不盈也。與善人,行有尚,往有功也。言善信,行險而不失其信也。政善治,維心亨乃以剛中也。事善能,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也。動善時,險之時用大矣哉也。夫惟不争,勞乎坎也,雖勞乎,知誰得而過之,故無尤矣。

  德曰:紫陽所謂《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金,始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蓋以此也。雖處眾人之所惡而得幾於道者,何也?坎中有復,歸根復命也。居善地,先要得地。心善淵,先要無為。與善人,先要擇交。言善信,不敢失時。政善治,富國安民。事善能,強兵戰勝。動善時,朝屯暮蒙。不敢争利,以取強焉。争則有過,夫惟不争,故無尤矣。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經曰:持而盈之,金玉滿堂,不如其已,莫之能守。揣而銳之,富貴而驕,不可長保,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故坎不盈,祗既平,無咎。盈則坎道失矣,是以不如其已。事有圭角,不為混成,揣而銳之,必挫其銳,是以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持而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揣而銳之也。是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德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載營魄持盈之道也。十四、十五、十六,月盈於甲,日月相望,持守之時也,過則消矣,故日盈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奪造化者不然,月既望矣,金玉滿堂,何必持盈守成?退藏於密足矣。天之道也,更進一步,亢龍有悔,揣其銳也,故居上位而不驕。居上而驕則亡,是誰之過與?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曰:日營月魄,抱一能無離乎?陽氣致柔,其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其使能無疵乎?愛民治國,其使能無為乎?天門開闔,其使能無雌乎?明白四達,其使能無知乎?道生之,德畜之,故生而不自有,為而不自恃,長而不自宰,是謂玄德。

  道曰:日月合度,會于天地乾坤,雖曰抱一,能無離乎?日月合度,離坎之離;抱元守一,附麗之離;五十九日而再會,別離之離。離,至文也。坎中一陽,乾之專氣也,故月載營魄。離中一陰,坤之柔氣也,故日有食。既乾坤天地而生坎離,坎離者,日月之道也。故晦以旁死,朔以哉生,其能如嬰兒乎?覽之以玄,本無所疵,滌之除之,能無疵乎?曰民與國,本無所為,愛之治之,能無為乎?乾為天門,本無所雌,開之闔之,能無雌乎?四通八達,本無所知,明之白之,能無知乎?天道生之,地德畜之,故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德曰:乾坤中交而生坎離,坎離中交而復乾坤,故曰載營魄。坤中交乾而為坎中一陽,抱其一也。乾中交坤而為離中一陰,故曰抱一能無離乎。坎外陰而內陽,其體本坤,因得乾中而為中男。離外陽而內陰,其體本乾,因得坤中而為中女。以中男之專,致中女之柔而生嬰兒以為復,姤以父母而生萬物之道也,故曰能如嬰兒乎。紫陽所謂能將坎內中心實,點化離宮腹裏陰者是矣。至如滌除玄覽,開闔天門,皆嬰兒之神也,以我恃之,有累玄德。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經曰:輪輻三十,共輳一轂,當其虛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陶者模範,當其虛中,器之用也。戶牖為室,雖曰穿鑿,當其虛明,室之用也。故實而有者以為之利,虛而無者以為之用。

  道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凡二十八舍,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輻轂之象也。北極天樞,運轉於一度之間,當其無有之象也。幹旋二十八舍,以齊七政,用車之象也。是知物之用者,車也;車之用者,虛也。天如倚蓋,地下東南,埏埴為器之象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當其無有之象也。能使大氣盈虛消息,用器之象也。是知物之用者,器也;器之用者,寄也。天地定位,日月並明,戶牖為室之象也。虛室生白,當其無有之象也。萬物並作,用室之象也。是知物之用者,室也;室之用者,息也。故實而有之者,利也;虛而無之者,用也。故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德曰:朔旦屯直事,日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內除乾坤坎離四正,一月三十日而用六十卦,故曰三十輻共一轂。中間虛實相依,體用相扶,進退相乘,水火相逮,當其無有車之用也。至如抱元守一,十月胎圓,埏埴以為器也。虛脫出入,不有難色,當其無有器之用也。巡乘六甲,與天地並,鑿戶牖以為室也。性命兩全,神形俱妙,變變化化,與道合真,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經曰:五色悅目,令人目盲;五音悅耳,令人耳聾;五味悅口,令人口爽;田獵悅心,令人心發狂;貨貴難得,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不為乎目而為乎腹,故去彼之幻,取此之真。

  道曰: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其或不宜釆色視於目,令人目盲;聲音聽於耳,令人耳聾;芻豢悅我口,令人口爽;從獸無厭,令人心發狂;玩物喪志,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不為乎目而為乎腹,故去彼目之幻妄,取此腹之真用也。

  德曰:五色唯黃可觀,黑赤不真,令人目盲。五音唯宮可聞,商角不真,令人耳聾。五味唯甜可食,酸辛不真,令人口爽。馳騁田獵於鳥兔之間,不知節者,徒令人心發狂。直求驪龍之珠,而為難得之貨,苟不一獲則為虀粉矣,豈止行妨而已哉。所謂薄薄酒勝茶湯,麤麤布勝無裳,醜妻惡妾勝空房,此真不為目而為乎腹也,故曰去彼取此。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

  經曰:寵與辱若驚,貴與大患若身。謂寵辱,寵為下也,得寵若驚,失辱亦驚,是謂寵辱若驚。大貴在身,大患在身,若不有患,不如無身。若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於天下,是謂無身也。

  道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承天寵也。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得之若驚也。上九亢龍有悔,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動則下生一陰而為姤,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故曰失之若驚。若九五不有其身而為天下之貴,則長居九五,必不至有上九之大患矣,是謂寵辱若驚也。故夫以身貴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以身愛為天下者,則可以託於天下。如此不有其身則無患也,斷可識矣。

  德曰:知雄守雌,得之若驚,臨陣輕敵,辱莫大焉。得之不失,大貴在身;失之不得,大患在身。有為有身,必至大患;無為無身,必至大貴。知天下之民既富既庶,則一人之身可貴可愛,因民之所以利而利之,可謂貴其身,因民之所以用而用之,可謂愛其身。是以聖人不敢以身有天下,則可以寄於天下;不敢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於天下。是謂無身之貴愛也。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經曰:視之不見,不為不明。聽之不聞,不為不聰。搏之不得,不為不捷。蓋夷希微之三者,混而為一,無中之有也,故不可以言語致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通虛圓明,內外瑩徹,繩繩兮不可名,而復歸於無物,此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殆不可以形而容之。知執古之虛無,以御今之實有。能知古之道始,是謂今之道紀。

  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故立戒則積精,積精則窮理。由戒則入定,入定則全氣,全氣則盡性。由定則入慧,入慧則全神,全神則以至于命。三者混而為一,故不可以致詰。夷希微者,視聽搏之惚恍也,其上不皦,本無所明,其下不昧,本無所暗,故繩繩兮不可名,而復歸於無物。此本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成性存存也。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太始,是謂道紀。

  德曰:紫陽所謂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裏相逢,杳冥中有變者也。三者混而為一,固不可以致詰,直待功夫至此而自知之矣。故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迎之不可見其首,隨之不可見其後,故曰不可致詰。若執此道,以御今有,先知大始,然後能行,故曰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經曰:古之有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惟此不識,故強為之容:初猶豫兮若冬涉川,次夷猶兮若畏四鄰,其次儼然若客,其次泱若冰將釋,至於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其容有七變,容之強也。至如濁以靜之徐清,安以久之徐生,其孰能與於此?容之神也。故保此道者,不欲滿盈。惟此不盈,是以能故而不新成其容。

  道曰: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言而五行合,人不言而萬事備,故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具三才之道也。以其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自豫若涉川至於渾兮若濁,易一變而為七也。靜之徐清,久之徐生,七變而為九也。保此道者不欲盈,是以能敝不新成,九復變而為一也。大哉,老子之言。聖人謂其猶龍邪,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斯亦不過矣。

  德曰:得道之士真乎四德,搏之不得名曰微,陰陽不測名曰妙,天地變化名曰玄,往來不窮名曰通,故曰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臨深履薄也。猶若畏四鄰,不敢進寸而退尺也。儼若客,不敢為主而為客也。渙若冰將釋,識心見性也。敦兮其若樸,甲庚正完也。曠兮其若谷,戊己門開也。渾兮其若濁,鉛採癸生也。孰能濁以靜之徐清,上善若水也。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十月胎圓也。保此道者,不欲滿盈,盈則精神露矣。夫惟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新成其容。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一竟

  #1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夫唯不居』四字原脫。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二

  玉賓子鄧錡述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經曰:致虛極,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也。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也。不知其常,妄作乃凶。知常能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以沒身不殆。

  道曰:太極中空,致虛極也。虛極既致,靜篤乃守。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至於四象八卦而生三百八十四爻,萬物並作,乾以君之也,吾以觀其復,坤以藏之也,故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萬物之所歸也。靜曰復命,冬至一陽生也。復命曰常,又行一周天也。知常曰明,四時不忒也。不知常,使民失時也,申妄作凶矣。知常則能容,萬物是知容乃公道,公乃王道,王乃天道,天乃道道。道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是以沒身不殆。

  德曰:紫陽言:萬物芸芸各反根,歸根復命即長存,知常妙道人難會,妄作招凶往往聞。政虛至極,守靜至篤,故得萬物並作,吾欲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而人蠢蠢不知復命,悲夫。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苟知其常,不妄作勞,不知其常,以妄為常。以妄為常,則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是以凶也。知常則能容物矣,容乃生公,公乃生王,王乃生天,天乃生道。得道乃久,是以沒身不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經曰:太上之道,不知有之。其次親之,始知譽之。其次不親,尚知畏之。其次不畏,從而侮之。故信不足而有不信,夷猶猶其貴言說。逮乎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之自然。

  道曰:太上之道,太極一圈也。不知有之,是生兩儀也。其次親之譽之,兩儀生四象也。其次畏之,四象生八卦也。信不足,有不信,八卦定吉凶也。猶其責言,吉凶生大業也。功成事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故日百姓皆謂我自然。

  德曰:太上之道,西南一陽也。自下而觀,始知有之。其次不知不觀之道,但能親之譽之。其次聞而畏之,其次笑而侮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世人無緣哉,信不足至有不信者。聖人猶其貴言,使人知之也。及其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得自然之道,不知聖人其貴言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經曰:大道不容仁義,仁義出自大道。智慧不容大偽,大偽出自智慧。六親和則不有孝慈,知有孝慈六親已不和矣。國家治則不有忠臣,知有忠臣,國家已昏亂矣。自然之理也。

  道曰:大道廢,有七義,羲農之於堯舜也。智慧出,有大偽,禹湯之於桀紂也。六親不和,有孝慈,文武之於幽厲也。國家昏亂,有忠臣,桓文之於定哀也。大道廢,聖人相三皇而繫《周易》。有仁義,聖人宗五常而定《書》。智慧出,聖人子三王而刪《詩》。有大偽,聖人孫五伯而作《春秋》,孝慈忠臣在其中矣。

  德曰:大道,大藥也。仁義,品藥也。智慧,妙法也。大偽,傍門也。大藥苟廢,不失品藥,故曰大道廢,有仁義。妙法若出,必有傍門,故曰知慧出,有大偽。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即希夷合自然,六親不和,有孝慈也。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國家昏亂,有忠臣也。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經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獻不足,故令各有所屬。見素抱樸,得少私寡欲。

  道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我無事而民自富也。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我無欲而民自樸也。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也。此三者以為文物典章不足故也,故令各有所屬。聖智,民利之屬。仁義,孝慈之屬。巧利,盜賊之屬。惟見大素,惟拘大樸,即得少私寡欲,不必文教而足此三者矣。

  德曰:大道廢,有仁義,巧利出,有盜賊,此為文法不足,皆令各有所屬。道在先天,殊無文字語言,亦無作為巧利,故聖知仁義自然有乎其中矣。紫陽所謂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蓋以此也。惟遇太白山見素女子,抱乎先天一樸,自然少私寡欲。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於母。

  經曰:絕學則無憂。若至一唯與阿,其間相去幾何?乃至善之與惡,其間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果無所畏,流連荒亡其未極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澹泊如未形兆,癡若嬰兒,未成提孩,乘乘且止,若無所歸。眾人世味皆謂有餘,而獨我為人長若有遺,我豈愚人之心也哉,混混沌沌,一無所知。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然若晦,寂兮無所止,世人皆有所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者,何哉?而貴食於萬物之母。

  道曰:絕此三者之學,始得無憂矣。一唯聖智仁義,阿附巧利盜賊,其間相去幾何?聖智之善,盜賊之惡,相去何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荒兮淫兮,無所不至。登春臺,享太牢,世人之極樂也。惟我澹泊如未形兆,若為嬰兒,未得提孩之養,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有餘,招損之道也。我獨若遺,受益之道也。以此言之,我愚人之心也哉,混兮沌兮,養素抱樸。俗人昭昭察察,亡而為有,虛而為盈也。我獨昏昏悶悶,有若無,實若虛也。故忽然嚮晦,若入宴息,寂兮寥兮,又似無所止而不有為也。眾人有為,皆有所以,我獨如頑且鄙,皆出無心。我有獨異於人者,一而已矣,求食母道而眾人不知其貴也。

  德曰:絕此聖智之學,不為後天盜賊之利,吾有何憂?吾有何息?故曰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大事在身,動止畏忌。苟不知畏,左金右木,無所不至,若在眾人熙熙,然如享太牢之滋味,荒荒兮如春登臺之極樂,我獨畏之,何哉?二氣未有形兆,嬰兒未成提孩,乘乘兮若無所歸,如龜養虛,如雞抱卵,如龍蛻骨,如蛇存身,朝屯暮蒙,午姤子復,眾人皆曰有餘,而豈真知我哉?我獨若遺多矣。我非愚人之心而不知足,混兮沌兮,惟要養成大道。昏昏悶悶,猶畏散失,昭昭察察,可在畏邪?故忽若月晦,生光息明,旁死載營,寂兮寥兮而又似無所止。恍恍惚惚,其中須有一物而乘也,眾人得之皆有所用,我獨愚頑且鄙。堅固精粹,壽千萬劫,然後遣其幻妄,一歸真寂,變變化化,與道合真,此我獨異於人者,以其太始之時,而貴求食於母也。故曰:天下女兒是我母。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經曰:盛德形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恍恍惚惚。惚兮恍恍,其中有象。恍兮惚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冥,其中有精。冥兮窈窈,其中有信。其精甚真,其信甚時,象物精信,恍惚窈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所以閱其眾甫。吾何以知眾美之然哉,以此精信之道。

  道曰: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皆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故曰唯道是從。夫道之為物也,不見惚恍,不知有象,不見恍惚,不知有物,故精信而行之不輟者,自見其道於窈冥之間矣,是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常無欲以觀其妙,玄之又玄,入於眾妙之門者,以此。

  德曰:人之學道,無德可容,唯道是從,孔德之容。先天為物,相逢恍惚;先天為象,相見惚恍。先天之精,得之窈冥,其精甚真;先天之信,得之冥窈,其信甚時。是以自古及今,鉛汞之名不去,以觀眾人之甫。吾何以知其甫之為美?以此先天鉛汞。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經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損益盛衰之道也。是以聖人唯抱乎一,以為天下之式。不自見,故能明;不自是,故能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唯此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争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能全而歸之。

  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墊,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其先曲而枉之,而後全而直之,其先窪而弊之,而後盈而新之,其先少之,而後得之,其先多之,而後惑之,消息盈虛之道也。是以聖人抱乎一貫之一,而為天下所矜式。一不自見,故能用天下之明;一不自是,故能用天下之彰;一不自伐,故能用天下之功;一不自矜,故能用天下之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有與之争。豈虛言哉,誠能全而歸之。

  德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必然之理也。紫陽有云:但將死戶為生戶,莫把生門作死門。若會殺機明反覆,始知害裏却生恩。曲則全也。是以聖人抱乎太極之一,以為濳龍勿用,確乎其不可拔,而為天下所矜式。故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唯一不争二字,可以縱橫天下,而皆莫能與之争也,故言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經曰:夷希為言,自然之道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事?天地也。天地之為,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至失者亦同於失。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猶信不足,則有不信。

  道曰:飄風驟雨,天地之所為也,尚不能終日,而況於人乎?天地之為風雨,飄驟自有定數,然風雨不能久者,亦天地自然之道也,故曰希言自然。是故以此從事於道者,即同於道而道亦得之;以此從事於德者,即同於德而德亦得之;乃至從事於失者,即同於失而失亦得之。惟是信不足,至有不信,試推而行之,未有不信者矣。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德曰:天地以雷風為藥,聖人以鉛汞為藥。希言,自然之道也。飄風驟雨,陰陽妄行者也。故無妄九五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聖人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黑鉛凡汞,亦水火妄行者也。故上九曰:無妄行,有眚,無攸利。聖人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灾也。夫無妄之往,天地聖人尚不能久,而況於世人乎?故同於道者,道亦同之;同於德者,德亦同之;同於失者,失亦同之。因信不足至有不信者,此所謂當面蹉過,虛生虛死,而與草木同朽腐也,悲夫。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經曰:足跂者不立,股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殘餘之食,疣贅之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道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而況於跂跨乎?舜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故冕旒閉目,不明而明也,黈纊塞耳,不彰而彰也。舜亦以命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争功。其在道也,曰有為無為之餘食,刑政道德之贅行,造物或惡之矣,故有道者不處。

  德曰:跂者不立,孤清寡靜也。跨者不行,孤陰寡陽也。其何以行之哉?紫陽所謂須知大隱居鄽市,莫只深山守靜孤。故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殘餘食,嚥津納氣也,疣贅之行,枯坐生疾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先天之至寶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則必逝,逝則必遠,遠則必反,原始反終之道也。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道之主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神也。

  道曰:太極之虛,中有神物,混然而成,先天地生而立兩儀,寂兮寥兮於無有之鄉,首出庶物之上,獨立而不改其色,周行而不殆,實可以為天下萬物之母,故聖人字之曰道,強名曰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故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剝反為復之道也。故道大,神無方而易無體也。天大,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大,地順承天,百物生焉。王亦大,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之主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之用也。大哉,聖人之言。

  德曰:太極圈中,有一神物,可重一斤十六兩零三百八十四銖,五千四十年又五千四十日而後結成,形如雞卵,色似丹砂,明如皦日,味勝甘露,先天地而生,後天地而成,天地得之而生萬物,聖人得之而生萬民,雖寂寥獨立而不改其變,雖周圓啟行而不危其化,可以為天下民物之母,神乎神乎,故聖人字之曰道,強名曰大。大則乃逝,逝則乃遠,遠則乃反,不遠復也。天以始生,言之自上而下,王亦主之;地以既成,言之自下而上,王亦主之。天地生成者,道也。王中主者之心也,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矣。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經曰:重者,輕之根也。靜者,躁之君也。是以君子終日行而不附離於輜重。所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則不失其臣也。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躁則不失其君也。以輕為事,必失其臣;以躁為事,必失其君。

  道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重為輕之根也。清靜為天下正,靜為躁之君也。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附輜重,恐為輕躁所累。雖有榮觀,以重觀輕也。燕處超然,以靜勝躁也。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蓋一身重者,輕之根蒂也。萬乘之靜者,躁之君主也。夫輕者,枝葉也。重者,根本也。以外物言之,本乎天者親上,枝葉在上,故輕為重之君,本乎地者親下,根本在下,故重為輕之臣。若執輕而行之,則必失重臣,故曰輕則失臣。以萬乘言之,靜者無為也,躁者有為也。我無為而民自化,無為在上,故靜為躁之君,我有為而民自亂,有為在下,故躁為靜之臣。若執躁而行之,則叉失靜君,故曰躁則失君。文乎,老子之言矣。

  德曰:純陽有云:道本虛無一炁,生天生地生人,都來些子氣精神,造化不離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故重為輕根。正陽有云:妙法三千六百門,學人各執一為根,誰知些子神仙法,不在三千六百門,故曰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亦猶萬乘之君以身輕天下也。雖有榮觀,一念不動也。燕處超然,心境兩忘也。輕則失臣,基址不固,有傷至藥也。躁則失君,火候太過,有傷元陽也。

  善行無轍迹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經曰:不見轍迹,可謂善行。不見瑕謪,可謂善言。不用籌策,可謂善計。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以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此謂相襲而明也。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以善人貴其師,不以不善愛其資,雖曰智慧,謂之大迷,既智返迷,是謂要妙。

  道曰:春夏秋冬,天之四府,善行無轍迹也。《易》、《書》、《詩》、《春秋》,聖人四府,善言無瑕請也。生長收藏,善計不用籌策也。坤以藏之,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也。乾以君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以天地常道救人,故無棄人,以天地常道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相襲而明也。何謂襲明?故善人乃不善人之師,不善人乃善人之資,非襲明而何?不以不善貴其師,不以善人愛其資,雖有大知,亦曰大迷,反乎樸素,是謂要妙。

  德曰:日用踐履,無轍可逵。口傳心受,無瑕可請。依時探取,不用籌策,可謂善計。殊無關鍵而不可開,可謂善閉。殊無繩約而不可解,可謂善結。此無為清靜之道也。是以聖人常善救人,人有道,故無棄人;常善救物,物有道,故無棄物。是謂人物相襲而明,天地之大道也。故善人襲不善人以為資,不善人襲善人以為師,遂使善與不善俱有大得,亦不貴其師,亦不愛其資,故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智而復迷,迷而復智,是謂妙道之要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經曰:知雄守雌,為天下谿。守雌為谿,常德不離。合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白守黑,為天下式。守黑為式,常德不忒。合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榮守辱,為天下谷。守辱為谷,常德乃足,合德乃足,復歸於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主官,故大制不割,害其樸也。

  道曰:知其雄,守其雌,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也,故為天下谿。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故曰常德不離。冬至一陽,復生坎震,故曰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戰乎乾,勞乎坎,金水相生也,故為天下式。十二辟卦生成萬物也,故曰常德不忒。十月坤藏,復歸於無極也。知其榮,守其辱,否泰相交,損益盛衰之始也,故為天下谷。離終于寅,坎終于申,故曰常德乃足。成終成始,復歸於樸。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曰樸散則為器。聖人居中履正,以為萬物之主,故大制不割。復歸於樸,而又原始反終矣。

  德曰:知雄守雌,以木剋金,以汞制鉛,金木間膈,汞鉛相制,二氣綑緼,聚於一道,故為天下谿。是以常德不離,養成嬰兒。知白守黑,白為他人,黑屬自己,主其他人之白,守其自己之黑,故為天下式。是以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十月,坤道也。知榮守辱,榮金辱木,常德不足,知其金之榮,守其木之辱,故為天下谷。是以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主器者莫若長子,是以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散之斯為萬,合之斯為一也,神乎神乎。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經曰: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必敗之,執者必失之。凡在天下之物,或行或隨,各有一時;或煦或吹,各有一氣;或強或羸,各有一勢;或載或隳,各有一道。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曰: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古之得天下無為而治者,真有為也。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故天下神器,不可妄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行之隨之,各有天時;煦之吹之,各有氣數;強之羸之,各有勢力;載之隳之,各有道理。是以聖人去其甚,不使不得已,去其奢,不使有敗,去其泰,不使有失。

  德曰:天之有天下,猶人之有身也。人身之事,亦有自然可取之時,將欲取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況天下人身,乃上天之神器,斷不可以為也。取而為者必敗,執而取者必失之。凡人之為物,行者隨之以時,煦者吹之以氣,強者贏之以勢,載者隳之以理。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1。

  經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取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佐人主者,果於道而已矣,不敢以取強。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者勝,乃是果而勿強也。蓋物壯則老,是謂非道。如知非道,不如早已。

  道曰:公卿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人主以道佐天地,不以暴政害物。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不以兵強也。苟以兵強天下,其事必然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天道好還也。臨之二陽,至于八月,有凶是矣。故善戰者果於道而已矣,不敢以兵取強焉,取強必敗。苟得其果而勿矜、勿伐、勿驕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何哉?蓋物壯則老,是謂非道。如知非道,不如早已。

  德曰:人主,心也。以道治心者,恬淡為上,不敢以戰勝之兵而取天下。太陽流味,長欲去人,故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其事必然好還。天搖地動,山崩谷裂,樹倒林摧,河枯海竭,豈非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乎?真可畏也,故善戰者果於道而已矣。果得其道不已,何為復敢以取強為?所以不矜、不伐、不驕,長若不得已,乃是果而不敢強。何則?用壯處謙,壯乃全矣,用壯羝觸藩矣。謂物壯而不已則老,此謂非道。知其非道,早已勿為。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是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故戰勝則亦以喪禮處之。

  經曰:夫以兵為佳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主生也。用兵則貴右#2,主殺也。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者,須以恬淡為上。故勝而不知為美也,若以為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人必殺之,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不主殺也。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故戰勝則亦以喪禮處之。

  道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至於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民苟不從,何凶無之?故兵之佳者,尚為不祥之器,而況於取強乎?物或惡之矣,故有道者不處也。是以君子居則貴左,帝出于震,春生以仁也,故吉事尚左。是以偏將軍處左,六四師左次,則以吉禮處之。用兵則貴右,王革乎兌,秋殺以義也,故凶事尚右。是以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者,必以恬淡虛無為上,故不為美也。若以兵為美事,必如秦楚而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悉歸于炎漢矣。故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故數戰數勝,亦以喪禮處之。

  德曰:純陽有云:吾有三劍而斬世人之欲。紫陽云:先且觀天明五賊,次須察地以安民,民安國富當求戰,戰罷方能見聖人。此最兵之佳者,亦為不祥之器,有物或惡之者,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知雄守雌,以養木液也。用兵則居右,知白守黑,以取金液也。取則有道,不以兵強取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如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故不以兵為美,美而樂之,是殺人之利器也。夫樂殺人者,其事必好還,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偏將軍處左,故以吉禮處之,上將軍處右,故以喪禮處之。好鬪者必通其敵,可不慎哉。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經曰:道常無名,其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矣。故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物自均。始制有名,物既有名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如道之在天下,亦由川谷之與江海也。

  道曰:道常無名,天地之始也。始制有名,萬物之母也。其樸雖小,乃道常之一,天下誰敢臣之?故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故兌者說也,以形普沾於萬物之上,而為發生之利澤,豈人力之為哉,而物自均矣。始制有名也,名既遂矣,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夫道之於天下,天下雖大,皆歸于道。江海之於川谷,川谷雖眾,皆赴於江海。侯王之於萬物,萬物雖殊,皆賓於侯王。有名而不知止者,惡乎何歸?

  德曰:其道與常,本無名字,先天一氣也。形質雖小,天下誰敢臣之?侯王,人身之主也,若能守此先天一氣,不以為小,則身中萬事萬物自賓服矣。故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聚精會神,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復歸於嬰兒。始制有名也,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不敢有為,為則殆矣,故曰知止所以不殆。夫萬物皆歸于人身,譬猶天下皆歸于道,川谷皆歸于江海矣,豈不大哉。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乃強。知足者長富,強行者有志。居不失其所者能久,身死而名不亡者為壽。

  道曰:道人胸中自有水鏡,萬象起滅,無逃其形。水主智,知人者智也。聖人之道,克己復禮,知常容乃公,公生明,自知者明也。吉凶者,貞勝者也。至於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勝人者有力也。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自勝者強也。富莫大於知足,禍莫大於不知足,責莫大於知止,殆莫大於不知止。知足者,富也。君子以自強不息,有志也。并居其所而不遷,而不失其所者,恒久之道也。豫六五貞,疾,恒不死,中未亡也。雖亡而壽者,恒不死之道也。

  德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百戰百敗。凡養生之道,必以陰陽互為其基,輕重不敢偏失,先要知人,後要知己,不知不明,陰陽偏失,如何成事?勝人者不在有力,自有道理。自勝者却在有力,自無道理。既有其名,亦將知止,故知足者長富。如此力行而不倦者,有志之士也。進退消長,抽添運用而不失其所者,可謂恒久而不已也。雖沒而不殆,雖死而不亡,坐在立亡,形神俱妙,可謂恒壽而不已也。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經曰:大道汎兮,無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有辭,功成不名有。覆載萬物而亦不為主,故常無欲,此可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此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曰:以萬物觀天地,則天地之謂天地,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萬物耳。故大道汎兮,皆是無可左右者。故物恃之以生而亦不有辭,萬物家之以成而亦不為主,功成亦不有名。故常無欲,卷之不盈握,此皆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散之彌六合,此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終不以為大,故能成其大。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德曰:太極大道汎兮,周行一百萬八千里,包乎天地六十四萬里,升降於三萬里之中,迎之不見其音,隨之不見其後,其可以左右乎?天地萬物恃之以生,其道何辭?天地萬物賴之以成,其道何主?以氣言之,其稱名也小,以物言之,其取類也大。是以聖人提挈天地之道,把握陰陽之氣,以一元為一年,以一年為一日,以一日為一時,奪造執於須臾,成大功於頃刻,然後洗心防思,退藏於密,故曰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經曰:無象之象,是謂大象。執往天下,有何害矣,豈止不害,安且平泰。樂與人餌,過客亦止。道之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及用之亦不可盡既。

  道曰:惚兮恍,其中有象,聖人執而行之,雖往天下,不為害矣,以其安平且泰,皇建其有極也。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故樂與百姓餌之,遂使有過之客無不知其止矣。夫道之出其言,淡乎其無味,又非中邊皆甜,吾千退席也。視之不足見,不可用明焉;聽之不足聞,不可用聰焉。是以聖人取諸十三卦象,備物玫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用之不可既。

  德曰:大象,先天之道也。聖人執之而往天下,不有害矣。是以得道之士,刀鋸不能加,水火不能傷,何害之有哉?以其神形既安,心情既平,性命既泰也。故以此象樂與天下餌之,雖有大過之客,亦反身而知止矣。何則知其大象可執也。夫大象之道,出言無味,餌亦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及其用之,大有神效,不可既盡。

  將欲翕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經曰:張之必翕,強之必弱,興之必廢,奪之必與。將欲如此得之,必固如此失之,是謂微而明也。柔勝剛,弱勝強。若魚剛強,不可脫於柔弱之淵。故國家利器,亦不可以示人。

  道曰: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故月不晦則不明,爽不昧則不旦,天不寒則不暑,地不藏則不生,天地造物之權也。至如東作西成,民利百倍,百姓之權也。可與立未可與權,聖人深器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若魚龍不可脫於淵,是謂先微而後著也。是知柔弱淵源,江海之利器也,固不可以見怪,見怪則殆。張強興與,國家之利器也,固不可以示人,示人則危。幾事不密,則害成也必矣。

  德曰:知雄守雌,為天下谿。知白守黑,為天下式。道者盜也,三盜既宜。德者得也,一得為度。大抵修鍊者,人為也。雖曰人為,靜為躁君,陰陽須配合,火候要調停。嗡弱廢奪而在我者,故靜以待動;張強興與而在人者,故動以隨靜。此謂幽微而著明也。萬物生于水而歸于水,水至柔弱,魚龍不可以脫於淵也。人至剛強,不可以脫于天一之水。故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輕易示人,必致凶害。人之至寶,不可以示人,輕易示人,必遭譴謫。此天地聖人之權,非縱橫牌闔之語也明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不知無為,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惟以靜,靜則天下將自正。

  道曰:道本無為,常本無欲,無為無欲,而無不為無不欲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為而治也。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故曰我無為,民自化。化之欲作,又恐專於有為,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道常無為也,夫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以治天下欲者,守之以靜,靜則天下將自正矣。

  德曰:道常無為,清靜法身也,而無不為矣。侯王若能守之以道,萬物將自化。生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先天大藥也,先天大樸亦豈所欲。欲而不欲,惟守以靜,天下性命將自正矣。道常無為而為,真有為也。有為而為,必不至如此之妙。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二竟

  #1 不道早已:『不道』二字原脫。

  #2 用兵則貴右:『兵』字原脫。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三

  玉賓子鄧錡述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經曰:上德不患失,是以有德。下德患失,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有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德與之應。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仁與之應。上禮為之而義莫之應矣,豈止不應,則又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以其忠信之薄而為亂之首也。前識先覺者,道之華而反為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上經》常道、常名、太極、虛明,先天之道也。《下經》上德、不德、乾坤、德行,後天之道也。亦猶《大易》者,有上下二經。河上公其不凡乎?天地不自有德,是以有德,故為上德。萬物不失天地之德,是以無德,故為下德。上德無為而四時行焉,無可以為,故曰無為。下德為之而萬物成焉,有可以為,故曰有為。是以天地萬物為上下之德。人亦物也,物之最靈最貴者,人也,故配天地而為三才,以主萬物生成之德。人之最靈最貴者,聖人也,故主萬世治亂之迹,是以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天地大德,上下應之,何必有為?恭己南面而已足矣。堯舜之世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商周之世也,上有堯舜之仁應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周衰禮廢,五霸尚争,以力假仁,借名要利,欲以商周之義應之,不其難乎?豈止無義,至有攘臂扼吭而相奪者矣。王狩于河陽,豈上禮之為乎?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復禮。至于上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前于識者多智,而為道之華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之華,取此之實。

  德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既得先天之道,以成君子之德,被褐懷玉,不自有德,是謂上德。下德之者,守德不失,方之自然,是謂無德。上德無為而無可以為,先天無為之道也。下德為之而有可以為,後天日用之道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取先天一氣而為主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行周天火候而為賓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不知常,妄作凶者也。故失天而後地,失地而後人,失人而後物,失物而後妄。夫禮者,妄也,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乎識者道之華,先乎知者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道之厚,不處其華之薄,居其德之實,不居其華之愚也,故曰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經曰:。昔之得一道之一也,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致其道則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界侯王自稱曰孤寡不穀,以基本言也。此其以賤為本邪?非與?故致數車之用,則無車矣。是以聖人不欲琭琭落落如玉石之為定體也,故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道曰:一者,太極一圈也。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天、地、神、谷、萬物、侯王,其政一也,天無一則必裂,地無一則必發,神無一則必歇,谷無一則必竭,萬物無一以生必滅,侯王無一為貞而貴高必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曰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與?故致車而數其體者,是無車也。琭琭如玉,落落如石,不欲如此者,形體而言也。是以聖人貴其用,不貴其體,居其實,不居其華。

  德曰:一者,無思無為,神妙致一者也。故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變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命者,先天一氣也,無物無之。人有六陽會于一首,故乾為首,天得一以清也。人有五臟共於一腹,故坤為腹,地得一以寧也。心為神主,萬法皆生,神得一以靈也。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得一以盈也。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薰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萬物得一以生也。然後功成名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也。故天無以裂而長清,地無以發而長寧,神無以歇而長靈,谷無以竭而長盈,萬物無以滅而長生,侯王無以蹶而長貞,其致之一也。始以至賤之物為本而貴稱聖人,始以至下之物為基而高同上天,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與?故致車而數其體者,是無車也。致道數其體者,是無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藏諸用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經曰:反復道之動也,柔弱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原始反終矣。

  道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一陽來復,日合天統,天主動,反者道之動也。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二陽至臨,月合地統,地主靜,弱者道之用也。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三陽交泰,物合人統,人主生,天下之物生於有也。至于十月坤以藏之,有生于無而又原始反終矣。

  德曰:剝之一陽在上,復之一陽在下,夬之一陰在上,姤之一陰在下,乾坤往來,闔闢之門也。坎為月水而反為中男,離為日火而反為中女。紫陽有云: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即是男,不會箇中類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又云:若將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故曰反者道之動。畢月為烏,房日為兔,離坎互為其基也。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故曰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皆自無中生有,故曰有生于無;有中生無,故曰無生于有。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而既濟萬物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自成。

  經曰:上士聞道,動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者至也,故至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坦夷同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至德若薄,質真若變,大方圓而無隅,大器重而晚成,大音和而希聲,大象混而無形,大道隱而無名。夫惟道者,善為推貸而自成。

  道曰:上士,善人也。中士,君子也。下士,世人也。大道始則謗世人也,中則疑君子也,終則信善人也。以其人之資稟品第不同,故有中人上下之分矣。然謗則何害於疑?疑則何害於信?信則自信,疑則自疑,謗則自謗,其如大道,何夫勤而行之?上知信而不疑者也。若存若亡,中人可以上下者也。大笑之,下愚謗而不移者也。故言不笑不足以為道,此真口訣也。故至言有之:明道若昧,天造草昧也。進道若退,震巽消長也。夷道若類,方以類聚也。上德若谷,習坎不盈也。大白若辱,用晦而明也。廣德若不足,地道變盈而流謙也。建德若偷,天道虧盈而益謙也。質真若渝,天道無常也。大方無隅,天包乎地也。大器晚成,震兌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大音希聲,雷風水火不相悖而相薄,不相射而相逮也。大象無形,日月星辰在天而無真形也。道隱無名,恍惚窈冥,在物而無定名也。惟此道者,能與天地人物善相推貸,而自成一天地矣,故曰善貸自成。

  德曰:古仙有云:人不至九世不得聞道。上士,九世人也,故聞道勤而行之。聖人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士,世人也,故聞道若存若亡。聖人言:可以上,可以下。下士,一二世人也,故聞道大笑之。聖人言: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不笑不足以為道,此語直述其事。夫道者,天地陰陽至真之氣也。至於蠢動含靈,皆有是性,而況於人乎?天地至真之氣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純陽有云:回思父母生身處,拍手教人笑一場,正謂此爾。故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然陰陽二氣感應之際,順則成人,逆為丹用,故曰易逆數也。順則成人,十月胎圓養就兄,逆為丹用,十月胎圓入聖機,下士聞此大笑之也。是不知大笑之者,先笑父母,後笑自身,復遺笑於子孫矣,而又何笑乎?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故曰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藏諸用也。夷道若類,顯諸仁也。進道若退,柔勝剛也。上德若谷,弱勝強也。大白若辱,知榮守辱也。廣德若不足,抱元守一也。建德若偷,大成若缺,其用不敝也。質真若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也。大方無隅,有物混成也。大器晚成,後得主利也。大音希聲,龍吟虎嘯也。大象無形,與道合真也。道隱無名,神妙至一也。夫惟道,善貸自成。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也。大哉言乎。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也。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下也。是故萬物或損之而益,謙受益也。益之而損,滿招損也。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是以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而以柔弱為主焉。

  道曰:道者,太極一圈,出入動靜也。道生一,天地兩儀各得一奇一耦也。一生二,四象也。二生三,八卦也。先天三畫之卦,《易》之真數也。三生萬物,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變化而為六十四也。故萬物負陰而抱陽,天地沖氣以為人,而和萬物以成三才之道,而為萬物之主矣。世人之所惡者,孤寡不穀而已,以其卑賤而輕下之也。而王公以為美稱,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也。是放萬物有損之而益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也。有益之而損者,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也。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但不能使損之而益,長使益之而損矣。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故柔弱者,長得其生,損之而益也,強梁者,不得其死,益之而損也。故曰吾將以為教父,不踰矩也。

  德曰:道本虛無,無中生有,故曰一。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人在何處?道本虛無也。一感一應,中間便有形象,道生一也。先師有云:捉住虛空一點真,萬古千年終不朽,了得一,萬事畢,故一生二。二,氣也,二生三。三,性也,三復合而為一,然後能生萬物,負陰抱陽,無往而不可矣。沖氣以為和者,人身中火侯也。人身火侯如孤寡不穀,最為人惡,故下士聞道大笑之,而王公自以為稱者,何哉?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也。世間之物有損之而益者,將欲噏之,必固張之也;益之而損者,未曾奪之,先自與之也。夫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俱不能如我以倒為正,以逆為順也,嗚呼。強梁者不得其死,皆以正為倒,以順為逆也,悲夫。故曰吾將以為教父,斯亦不妄矣。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經曰: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以其無有得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而有益也。夫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及之者亦希矣。

  道曰:水,天下之至柔也,無往而不潤。以氣言之,水,天下之至堅也,氣得馳騁於水,故水中之氣必澄。草;天下之至柔也,無往而不藉。以風言之,草,天下之至堅也,風得馳騁於草,故草上之風必偃。風者,有聲之氣也。氣者,無聲之風也。水者,有形之氣也。草者,有形之風也。故曰無有入於無間。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則各從其類也,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聖人恭己南面而已矣,不言之教也。地順承天,百物生焉,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為之益也。是則天下希及之矣。

  德曰:以柔勝剛,以弱勝強,豈止柔弱為勝,又得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矣。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防馳騁也。陰在上,陽下奔,首尾武,中間文,勝馳騁也。進火功夫猶鬥危,競馳騁也。故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則必凶,似有如無自然入於無間矣。有之謂有強梁者不得其死也,無之謂無下愚者不移其性也。有之而無,無之而有,其知道乎?無道而有為必損,有道而無為必益,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動靜不衰,肌肉若一,精粹堅固,神氣不變,不言之教也。朝屯暮蒙,午姤子復,天然水火,周流六虛,無為之益也。得至於此,天下希及之,誠哉是言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經曰:其名與身,孰為親?其身與貨,孰為多?其得與亡,孰為病?是故愛之甚則必大費,藏之多則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曰:以天下授人而不為輕,若素無之也。受之天下而不為重,若素有之也。素無素有者,謂不己無不己有之也。若己有己無,則舉一毛以取與於人,猶有貪鄙之心生焉,而況天下者乎?能知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其唯五帝乎?故堯舜禹湯皆以天之曆數相禪,而以身輕天下,若棄敝屣,是以身親於名也。鹿臺之財,鉅橋之粟,不為不多,一旦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俱為他人所有,故曰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愛之甚則必大其費,藏之多則必厚其亡,其事好還矣。知足者,常足也。故不辱。知止者,常止也,故不殆。禍莫大於不知止足,知足知止,可以能長且久矣。

  德曰:名者,位也。身者,守也。得位而不失其守,上知也。失守而不得其位,下愚也。不移之論矣。世之男女夫婦之道,名者位也。人之男女天地之道,身者守也。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失守而不得其位者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得位而不失其守者也。夫婦順則生人,假人也。天地逆則生丹,真人也。假人終死於夫婦,真人長生於天地矣,名與身,孰親也。身中之藥,三百八十四銖,一銖可點,凡汞一斤,或黃或白,銖無所損,黃白愈多。然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其道凶矣,身與貨,孰多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或金石草木以補之,或嚥納握固以助之,恨其死之不速,得與亡,孰病也。是故甚於愛名者,其身費之必大,多於藏貨者,其病亡之必厚。知足不辱,功成身退也。知止不殆,時止則止也。如是則可以長久而不已。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經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1。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所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謂躁則勝寒,靜則勝熱,清靜為天下之正矣。

  道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不至於六,健而不息;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而不至於十,生而不窮,大成若缺,其用不敝也。天之一圓一百萬八千里,地之四方六十四萬里,日月常道五十萬四千里,地上之天八萬四千里,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萬物升于虛邑,藏于括囊,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乾不直則不隅。坤不隅,則不方,大直若屈一也,故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坎水主乎智而生木於震,根苗花實,無不潔齊,水利萬物而不争,大巧若拙也。天不官而四時行,大辯若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也。躁則勝寒,靜則勝熱,必然之理也。故聖人常存清靜之道,以為天下之正矣。

  德曰:身集大成,不敢滿盈,巡乘六甲,與斗相逢,上弦缺金,其用不敝也,下弦缺銀,其用不新也。大沖大盈,日月望於天地,乾也。不敝不窮,日月會於天地,坤也。大直若屈,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大巧若拙,造化萬物,止守一也。大辯若訥,超越古今,不敢言也。躁勝寒,火水未濟也。靜勝熱,水火既濟也。清靜為天下正,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經曰:天下有道,却退走馬以糞于田;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矣。見可即欲,罪莫大焉;見足不知,禍莫大焉;可欲欲得,咎莫大焉。故知足之足,是謂常足。

  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時天下大定,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却走馬以糞也。春秋之時,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四夷交侵中國,戎馬生于郊也。五霸以力假仁,罪莫大於可欲也。舟中之指可掬,禍莫大於不知足也。假道于虞以伐虢,咎莫大於歡得也。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德曰:天下有道,人身了事也。乾陽為馬,健而不息者也。真鉛真汞,練就純陽,抱元守一,厚下安宅,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也。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也。若見可欲,其心即亂,罪莫大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知止足,禍莫大焉。紫陽云:若非積行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見藥真欲得之,咎莫大焉,故曰知足之足,乃常足矣。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經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矣。是以聖人知之不又行,名之不必見,成之不必為。

  道曰:聖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天下耳目之所不及,以理推之.盡可見矣,故千歲之曆,可坐而致也。其心出之彌遠,其知知之愈少。了得一,萬事畢。是以聖人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以天下之知為知而不自行,以天下之名為名而不自見,以天下之成為成而不自為也。

  德曰:坐在立亡,不知有天下,何在出戶?出入無礙,不知有天道,何在窺牖?故著之德圓而神,神無方也,其出彌遠矣。卦之德方以知,物無體也,其知彌少矣。蓋神之出也,愈遠而愈近,知之知也,愈少而愈多,是以聖人仰觀俯察,不行而知也,未耜舟楫,取諸十三卦象,不見而名也。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不為而成。康節先生云: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未全貧。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霄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又云:天心復處是無心,心到無時無處尋。若謂無心便無事,水中何故却生金。又云:投吴走越覓青天,殊不知天在眼前。堯夫之知,尚不必出戶窺牖,而況於聖人乎?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經曰:為學日益其損,為道日損其益,損之而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者,無不為也。故能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曰:日知其所不足,月無忘其所能,為學日益也。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道日損也。學之與道,雖不相離,相去甚遠。為道必須為學而後可入,不學則不知其道也,故曰為學日益。及至於道,本皆無學,若又以學為主,反害道也鈴矣,必須損其所學而後可以入道,故曰為道日損。豈止日損而已哉?損之而又損之,物我既盡,然後以至於無為。夫無為者,無不為也。天下之理得矣,又何為乎?故聖人取天下之能事,常以身心無事而自得之,及其有事,旋為取之,而不足以取天下矣。

  德曰:日用錢履,為學日益也。神妙無為,為道日損也。妙法三千六百門,學人各執一為根,為學日益也。誰知些子神仙法,不在三千六百門,為道日損也。損之而又損之,然後以至於無為。無為者,非不為也,無為而為,大有為也。故取天下常以無事。能治未病,病莫治也。夫疾已成而後藥之,夫病已成而後攻之,譬如臨渴穿井,不亦晚乎?故曰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百姓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也。

  經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矣。故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吾德善矣。信者吾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吾德信矣。聖人之在天下,長以惵惵,為天下渾然同其心,百姓注其耳目,聖人亦皆孩之矣。

  道曰:舜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諸人以為善。禹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是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矣。善者吾亦善之,固為善矣,不善者吾亦善之,何謂也?苟被教化,焉知不為善人?故曰吾德善矣。信者吾亦信之,固為信矣,不信者吾亦信之,何謂也?苟被教化,焉知不為信人?故曰吾德信矣。是以聖人之在天下也,長惵惵然敬其事,而為天下渾心。堯之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故百姓仰之如日月,望之若父母,皆注其耳目,以聽天下之治。聖人亦若保其赤子,視之如傷焉,故曰皆孩之。

  德曰:聖人,神之主也。常心,神也。百姓,五臟六腑之屬也。如五臟皆有神,心臟之。五臟皆有精,腎臟之。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故得主其神矣,故曰:無思無為,神妙政一,真氣沖和,神亦主之,真氣間隔,神亦主之。故神平則心和,心平則氣和,氣和則四象五行,九竅三要相生相剋,無不得其所矣,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此其謂歟?氣之善者,吾亦善待之,氣不善者,吾亦善待之,吾德善之。氣之不善,復何為乎?亦必從而善矣。信亦如是。聖人之在天下,人神之在心也,不安而安,無為而為,故得安安而無為矣。真氣善而至者,吾德從而善之,真氣不善而至者,吾德和而善之,斯亦為之善矣。信與不信亦復如是。聖人與天下渾其心,人神與五臟渾其氣,百姓注其耳目,五臟一其性情,聖人皆孩之,人身養嬰兒也,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不仁既遠,斯不為之安平泰乎?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經曰:出則生,入則死,自生之徒十之有三,自死之徒十之有三,人生動而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於攝生之道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道無死地也。

  道曰:天者,生之徒十有三。地者,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出則生,入則死,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原始反終之道也。天地一元,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有十干,自甲至庚,凡七位,得九萬七百二十年,天之生數也。辛壬癸三位,得三萬八千八百十年,天之死數也。生之徒十有三也。地有十二支,夏至之日出寅入戌,凡九位,得九萬七千二百年,地之生數也。亥子丑三位,得三萬二千四百年,地之死數也。死之徒十有三也。十二用九,亦十之用七也。天地一年三百六十日,自開物寅中至閉物戌中,凡二百七十日,地之生數也。亥子丑三月,凡九十日,地之死數也。乾坤二策,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也,自甲至庚,得二百五十二日,天之生數也。辛壬癸三位,得一百八日,天之死數也。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康節言:天地之交十之三,正謂此爾。坤之數一百八,今釋氏用之,晝夜之學也。人之晝夜百刻凡一萬三千五百息,內除滅沒四刻,止得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自寅至戌,凡九千七百二十息,人之生數也。亥子丑三時,凡三千二百四十息,人之死數也。故曰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矣。康節言:天不息於冬春,不能生物,人不息於夜晝,不能辨事。故夜不敢動,動則之於死地矣。何故敢動?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以其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以此之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無所者,非不能也,謂彼此無心於其所用也,故不知其用。何故如此?以其善人無心於死地矣,故得不死。燕入室而人喜,雀高飛而過害,至如無私蹈水火,至誠貫金石者,皆以此。

  德曰:出三則生,入十則死。夫生之徒十有三,前三三上弦金半斤也,故鉛遇癸生須急採。死之徒十有三,後三三下弦銀半斤也,故金逢望遠不堪嘗。人之生,前三三得其鉛金者也。動之死地,後三三不得汞銀者也。三三之中各有一十,故出三則生,入十則死,亦十有三也。以世人言之,民之生動而之於死地者,以十為率,三之七也。何故如此之多?以其貪生生民之厚也,不容不爾。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天下無敵也。紫陽云:牽將白虎歸家養,產箇明珠似月圓。不遇則已,遇則反為所用,庸何傷乎?入軍不被甲兵,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不居其右,何害之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兕者又雄於虎,而有頭角者也。兕雖有角,使之無所投;虎雖有爪,使之無所措;兵雖有刃,使之無所容。何故如此?以其無死地也。無死城者,謂之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也。寧有死地之間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侍,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曰:天道生之,地德畜之,造物形之,時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然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有命而常自然。故道德生之畜之,造物長之育之,時勢成之熟之,日月養之覆之。生而不我有,為而不我恃,長而不我宰,是謂玄德。

  道曰:道者,生物之謂也。德者,畜物之謂也。物者,形物之謂也。勢者,成物之謂也。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道者生物之謂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德者,畜物之謂也。雷雨作解百果草木皆甲折#2。物者,形物之謂也。兌,正秋也,萬物說乎兌。勢者,成物之謂也。夫道之尊,德之貴,莫之有命而常自然。尊之貴之,何謂也?以其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也。是以聖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何哉?天玄之德也,於我何有哉?故曰是謂玄德。

  德曰:乾為天,故稱乎父,而生巽離兌三女。坤為地,故稱乎母,而蓄震坎艮三男。乾坤縱而六子橫,雷風水火山澤之物形乎其中矣,春夏秋冬四時之勢成乎其中矣。是以萬物並作,莫不尊道而貴德。紫陽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争得金丹不解生。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有命而常得自然矣。故乾道生之,坤德畜之,震巽長之育之,坎離成之熟之,艮兌養之覆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是以聖人生而不自有,後以財成天地之道也;為而不自恃,我無為而民自化也;長而不自宰,自有社稷之主也。故曰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經曰:天下有始,始者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子者物也。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矣。塞其兌,兌者說也。閉其門,門者戶也。是以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知著也。守柔曰強,勝剛也。用其光,子也。復歸其明,母也。復明用光,無遺身殃。光明無殃,是謂襲常。

  道曰:無名,天地之始,形而上者謂之道也。有名,萬物之母,形而下者謂之器也。天下有始,以為天下之母,是以聖人既知其母,以為萬物之主。物者,子也。母者,道也。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是以沒身不殆。塞其兌,兌者說也。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萬物說乎兌,兌,正秋也。震為長男,雷也。兌為少女,澤也。震兄生之,兌妹成之,故曰歸妹。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復之至乾,闢其戶也,姤之至坤,闔其戶也。故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動。坤以藏之,乾知大始之道也。金水相生,反動順行,子復一陽,又為闢戶之始。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午姤一陰,又為闔戶之始。故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乾以君之,坤作成物之道也。見小曰明,陰始履霜,便知堅冰至矣,剛浸而長,便知八月凶矣?守柔曰強,天下之至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也。用其光,既知其子也。復歸其明,復守其母也。無遺身殃,沒身不殆也。守此道者,是謂襲其常矣。

  德曰:天下有始,先天一氣也,太極一圈也,元陽一點也,太一一畫也。有則以為天下之母,不亦宜乎?既知其母,以知其子,專氣政柔,能如嬰兒乎?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復命曰常也,是以沒身不貽。不守其母,不知常,妄作凶。塞其兌,虎之。閉,其玄牝之門不必綿綿若存,是以終身不動。開其兌,以妄為常,濟其事,以陰滅陽,不遇至人,終身不可救也。見小曰明,浸潤之議,膚受之態也。守柔曰強,以柔勝剛,以弱勝強也。用其光,復歸其明,子母相生,鉛汞相制也。竊弄神器,身必夭殃,故曰無遺身殃。此道久熟,是謂襲常。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經曰:使我耿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天下,是可、畏也。大道甚夷,而民甚好徑。朝甚除治,田甚荒蕪,倉庫甚虛,皆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是謂誇於盜也,非道也哉。

  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事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也。唯施布於天下,甚可畏焉。大道至甚坦夷,而民唯好捷徑。朝廷至甚除治,田野至甚荒蕪,倉庫至甚虛花,百官皆服文采而又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是謂盜之誇也,非道也哉。《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德曰: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之中,唯施布傳度於人,是可畏也。大道至甚平坦,不肯腳踏實地,步踐履俱好捷徑,而欲速成。故紫場有云: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休妻謾遣陰陽隔,辟穀徒教腸胃空。草木金銀皆滓質,雲霞日月屬朦朧。更饒吐納並存想,總與金丹事不同。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廷,人身也。田野,人事也。倉庫,內充也。文采,外飾也。人身甚整,人事甚荒,內甚空虛,外甚文采,而又帶利劍以助之,厭飲食以藥之,餘貨財以資之,日誇於淫盜之所,不久而廢矣,此豈大道也哉。紫陽又云:不識陰陽及主賓,知他那箇是疏親。房中空閉尾閭穴,誤殺閻浮多少人。正謂此爾。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經曰:建善乎道者不可拔,善抱乎德者不可脫,子孫以此祭祀不輟。修之一身,其德乃真;修之一家,其德乃餘;修之一鄉,其德乃長;修之一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不異乎真;以家觀家,不異乎餘;以鄉觀鄉,不異乎長;以國觀國,不異乎豐;以天下觀天下,不異乎普。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故也。

  道曰:善建乎道者,一陽來復,濳龍勿用,確乎其不可技。善抱乎德者,洗心齊戒,退藏於密,介乎其不可脫。是以建抱乎道德之善者,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所以初六幹父之蠱,意承考也,故曰子孫以祭祀不輟。以此道德修之一身,一身乃真;修之一家,一家乃餘;修之一鄉,一鄉乃長;修之一國,一國乃豐;修之天下,天下乃普。故一身觀萬身,其德愈真;一家觀萬家,其德愈餘;一鄉觀萬鄉,其德愈長;一國觀萬國,其德愈豐;一天下觀億萬之天下,其德愈普。吾何以知其億萬天下之然哉?以此道德不拔不脫之故也。

  德曰:紫賢有云:一月一還為一轉,一年九轉九還同,唯憑二八推刑德,五六回歸戊己中。故烏兔沐浴,介乎其不可脫;潜龍勿用,確乎其不可拔。故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此道伏羲為始,口口相傳,直至於今,不在文字,不離文字,豈止商之子孫其麗不億,世世相傳皆子孫也,何患於祭祀乎?以此修之一身一鄉,乃至國家天下,無往而不可。是以聖人以天下之身為身,則觀其真;以天下之家為家,則觀其餘;以天下之鄉為鄉,則觀其長;以天下之國為國,則觀其豐;以天下之天下,則觀其普。即此觀之,何啻前有億萬年,後有億萬世而已哉?吾以此知之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曰號而不嘎#3,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經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無死地也。骨弱筋柔,手握甚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陰時作,精之至也。終日號呼,其聲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常明生益,其名曰祥。心之使氣,其名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既曰不道,不如早已。

  道曰:善攝生者,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也。故曰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夫赤子不具者,五目三月而微煦,齒八月而始生,至於三年脗合,而能言能食,皆無知於天下也。以其無知,故無死地。是以骨至弱,筋至柔,而手自握固,至於未知牝牡之合而作,其氣精之至也。終日號呼而聲不嘎,其氣和之至也。知和曰常曰明,常明生益,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不得於心,勿求其氣。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心者,氣之主也。氣者,體之師也。氣隨心曰和,心使氣曰強。心強則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既曰不道,不如早已。

  德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專氣致柔,能如嬰兒。陰生進水,陽生進火,水火既木,鉛汞浮沉,十月胎圓,三年脫殼。螫蟲,尸蟲也。據獸,龍虎也。搏烏,烏兔也。故三彭無所投其毒,金木無所措其猛,日月無所容其攫。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骨弱筋柔,金鉛木汞相為浮況而未定也。指掌握固,天文地理不敢輕示人也。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男女三月成形,先生二腎,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丹田固密,氣海混圓,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無始無名之道也。知常曰明,無得著之道也。常明之益,大而通乎神,祥之屬也。此皆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也。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心使氣曰強也。故心強則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既曰不道,不如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經曰: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故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天玄之同。所以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曰:古之學者為己,知者不言也。今之學者為人,言者不知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何言哉?百物生焉,知者不言也。敬授人時,歷象日月,東作西成,析因夷隩,言者不知也。故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莫若塞其兌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莫若閉其乾門,闢之不以道,不闢也。挫其萬物之鋒說,使之碩果。解其百姓之絲紛,使之順事。和其日月之光,同其世界之塵。雖日天玄,是謂玄同。是以抱此道者,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豈不為天下貴。

  德曰:識心見性以至於命者,退藏于密,唯恐人知,肯形言邪?管中窺豹,僅見一班者,務誇于人,唯恐不知,肯不言邪?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紫陽有云:不會箇中顛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故了此道者,塞其陰兌,閉其陽門,挫其虛說,解其譁紛,和其容光,同其世塵,是謂玄同。玄謂之同,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可得而親,無所近也。不可得而疏,無所遠也。不可得而利,無所益也。不可得而害,無所損也。不可得而貴,無所尊也。不可得而賤,無所卑也。是以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經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道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皆有為之所政也。故聖人云,指三皇而言也。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道曰:國不正則不治,兵不奇則不勝,天下不以無事則不可取。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道也。天下之民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舉動忌諱,民彌貧矣。上古之時,汙樽杯飲以為禮,黃標土鼓以為樂,猶足以降鬼神,先進於禮樂,野人資稟至誠也。後世以來,粢醍在堂,醴盞在戶,金石絲竹,篷豆簠簋,而鬼神或不享者,後進於禮樂,君子或失其誠也,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也。懋遷有無為始,以無益害有益,以異物賤用物,至於飛輪枉矢,木牛流馬作,民多技巧,奇物滋起也。至如一法極,眾姦生,一令下,百詐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也。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以道化道也。我無事而民自富,以德教德也。我好靜而民自正,以功勸功也。我無欲而民自樸,以力率力也。皇帝王霸之道,存乎其中矣。

  德曰:以正治國,以正道守身也。以奇用兵,以奇兵採藥也。以無事取天下,以無病養生也。及其衰老有事,則不足以取天下矣。故曰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道也。大道不難,小道甚難,大道無忌諱,小道多忌諱。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小道多忌諱,而身益損。人多利器,國家滋昏;身多傍門,心性益亂。民多技巧,奇物滋起;身防堅甲,利劍殺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戒律益嚴,竊弄愈甚。皆小道之所致也。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見素也。我無事而民自富,抱樸也。我好靜而民自正,少私也。我無欲而民自樸,寡欲也。皆大道之所致也。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三竟

  #1 其用不蔽:『不』原誤作『若』。

  #2 解:疑作『而』。

  #3 號而不嘎:『嘎』原誤作『愛』。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四

  玉賓子鄧錡述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經曰:其政悶淳,其民惟淳;其政察烈,其民破缺。故禍兮福所倚伏,至極其無正邪?正得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此,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雖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曰:堯舜之民,比屋可封,其政悶悶,其民醇醇也。有老人擊壤於路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故曰比屋可封。桀紂之民,比屋可誅,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也。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故日比屋可誅。堯以丹朱而禪舜,舜以商均而禪禹,禍兮福所倚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福兮禍所伏也。。是以倚伏至極,其無正道邪?然舜有四凶,流竄放殛,正復為奇也。殷有三仁,去奴剖腹,善為妖也。民之迷於此道,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方之而不割其隅,廉之而不削其角,直之而不肆其正,光之而不耀其明。得其無為自然,則禍福無所容其倚伏矣,孰又知其極哉?

  德曰: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日有合,月有合,窮戊己,定庚甲也。益之而損,禍兮福所倚也。損之而益,福兮禍所伏也。孰知其極?反無正道邪?正復為奇,道極而從權也。善復為妖,理窮而入術也。嗚呼,天下之民無道可守,禍福迷之日已久矣。是以聖人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裏相逢,窈冥中有變,故開兌方而不又割,摘坎廉而不必劌,取震直而不必肆,採離光而不必耀,使天下之人自然無為而至于命矣,不亦大哉。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經曰:治人事天,莫如吝嗇。夫唯吝嗇,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其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國之無母,不知國子。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道曰:坤為吝嗇,厚德載物者也。上之事天,下之養人,莫若吝音,吝嗇者,坤以藏之,萬物生生而不窮也。夫唯嗇者,是以早復。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早復謂之重積德,復自坤而生也,坤重積德,無往不克。無往不克,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故坤為國邑。有國之子,復震長男也。有國之母,坤地稱母也。可以長久,天長地久也。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德合無疆也。

  德曰:治人事天,窮理盡性也。莫若嗇者,以至于命也。是以早復其道。夫物芸芸,各歸其根也。早復謂之重積德,一陽來復,坤之重積德也。重積德則無不克,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也。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復歸於無極也。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地順承天,萬國咸寧也。坤為國母,復為國子,有國之母也。可以長久,天長地久也。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故曰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經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有為。以道蒞於天下,其鬼不能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以其聖人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其德交歸焉。

  道曰:道德,三才之主也。鬼神,天地之主也。聖人,鬼神之主也。中孚信及豚魚,物之繁息者也。鼎之以木,巽火烹飪也。治大國,若烹小鮮。其道無為,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道有為,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故以道臨於天下,其鬼不能神矣。凡間氣時疫亢沴妖孽之所作,皆鬼神之能也。灾妖不勝善德,禍亂不勝善政,故曰以道蒞天不,其鬼不神。非其鬼不能神,其神不能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蓋聖人善德善政而不傷人也。夫兩不相傷,故鬼神聖人之德而交歸於道焉。

  德曰:人身兼乎天地大國也。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三百六十骨節穴俞、八萬四千毛竅腠理,血長八百一十丈,氣畜一萬三千五百息,小鮮也。若治人身,以心賢水火烹之,其氣交歸於體,而不至於散亂。若治大國,以陰陽水火烹之,其德交歸於道,而不至於苛細。故天下以聖人為主,人身以心君為主。聖人以大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使鬼得神,何害不生?大道廢矣。心君以真氣平百脉,其邪不神。使邪得神,何病不生?全真廢矣。以此言之,非其鬼不神,其不能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蓋聖人之政不傷人也。聖人之政不傷人,使鬼有神,復何為乎?夫鬼之有神,亦豈好傷人哉?皆非其道以擾之耳,不得已也。聖政既善,鬼神亦善,此兩不相傷也,故曰其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經曰: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交於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者,大國不過欲兼畜人也。或下而取者,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也。夫兩者若各得所欲,故大國宜為下。

  道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地中有山曰謙,山附于地曰剝。謙之六爻三吉三利,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迷其道而不復者,必剝而附於地,不謙之故也。大國者,眾流之所皆歸焉,故曰下流,以其靜而無為也。若天下之牡交於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本以靜為下也,下則勝之矣。此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至德也已矣。此皆以正治國,無為而靜下者也。故或下以取者,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太王去邠是也。或下而取者,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句踐事吴是也。此皆以奇用兵,亦以靜為下也。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小者固宜下之,故大者宜為下矣。

  德曰:大國,大根器者也。歸根曰靜,故靜為躁君。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故咸之男女,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天下之牡交於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蓋以靜為下也。大國,君長也。小國,臣妾也。君長,男之屬也。臣妾,女之屬也。故坤為國邑,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以男下女,以大下小也,則得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以女下男,以小下大也,則得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此謂以正治國也。女或守靜,男欲下以取之,不過兼而畜之。男或守靜,女欲下而取之,不過入近事之。此謂以奇用兵也。夫兩者各欲得其所欲,女固宜在下矣,故男者宜為下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經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師保。美言可以市價,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於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謂求以有得罪以可免邪?不曰如此,故為天下貴。

  道曰:道者,萬物之奧,歸根復命也。善人之寶,被褐懷玉也。不善人之所保,人皆可以為善也。美言可以市,善價而沽諸也。尊行可以加人,天下皆有所矜式也。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既有師保尊行,何棄之有哉?是故天下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至寶,以先於駟馬之名者,不如坐進此道。蓋此道又寶於拱璧,尤先於駟馬也。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勿謂以道為求得之資,免罪之狀者,故為天下之貴。

  德曰:萬物之奧,天下之至賾也。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生於太極虛明,先天之氣結成一粒,大如黍米,名曰金晶,又曰真鉛,又曰陽丹,又曰天一,善人之寶也。既為善人之寶,亦不善人之所保也。苟遇至人,何所不至?美言可以市,口傳心受,一語無價。尊行可以加人,父遺形體,師全性也。人皆可以學仙,人皆可以成道,人之不善,苟美其師言,尊其師行,何棄之有哉?是故立天子於萬物之奧,以為善人之寶,置三公於美言尊行,以為不善之所保,雖有拱璧之貴,以稱駟馬之先,不如坐進此道,無所不至也。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善人之寶,不曰免不善人之罪,不在如此,故為天下之貴。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經曰:為於無為,事於無事,味於無味。至於成大於小,積多於少,皆自報怨以德也。故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其難,故終無難。

  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也。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事無事也。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味無味也。至於積小以成高大,以多問於寡,皆自以德報怨。怨至小也,德至大也,以德報怨,以怨歸德,以大下小,小成大也,故曰報怨以德。圖於難者,不於其難,先於其易而難自得矣。為於大者,不於其大,先於其細而大自成矣。故圖天下之難事者必作於易,

  為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以細成大,終不以為大,故能成其大。以其得難,終猶以為難,故能終無難。何謂也?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也。

  德曰:為本無為,以靜勝躁也。事本無事,以無勝有也。味本無味,以淡勝爽也。人之修身養命,先要基址固密。基址固密,必自品藥為始。諺云:富因可惜許,貧為不争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涓涓不止,遂成江河。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是以報怨以德也。故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患乎不能至大,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患乎不能至難,猶常難之,故能終無難。未至大而言大,輕諾必寡信也。未得難而言難,多易必多難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以散#1,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經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以散,所以事為於未有,治先於未亂。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夫為事於有者必敗之,執亂而治者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心,故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眾人之所不欲,所以不貴難得之貨;學眾人之所以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有為。

  道曰:安者易持,未兆易謀,脆者易破,微者易散,皆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也。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是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然之道也。不可躐等而為之,不可架空而執之,以此為者必敗之,以此執者必失之。聖人無為,簣簣實進,故無敗。聖人無執,步步實行,故無失。民之從事也,則異於是,不務實進,常有幾心,不務實行,常有幾事,雖成而敗之。蓋成於幾而敗於實也,實則無敗矣。故慎終如始,腳踏實地,則無敗事。世人皆欲難得之貨,聖人不欲其所欲,故不貴其貨。世人皆學眾人之所過,聖人不學其所學,故能復其過。以此輔相天地之道,以左右民,使萬物之自然而不敢有為於事。

  德曰:人之元氣,各有一斤。人之始生,一氣一銖。一年二十四氣,適生一兩,人至十六,一斤全矣。過此三年,復耗一兩,六十四年,一斤盡絕。所以男子八八六十四卦,元氣盡矣。故元氣安泰,甚易持其危;元氣萌昧,甚易謀其兆;元氣柔脆,甚易破其堅;元氣精微,甚易散其著。蓋為之於未有,則不必有為;治之於未亂,則不必有治。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二氣之於陽神也。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品藥之於金液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谷神之於玄牝也。步步踐履,不容捷徑。由徑而為者必敗之,入術而執者必失之。聖人無為而無不為,故無敗;無執而無不執,故無失。民之從此事也,不知大道無為,吐故納新,孤清寡靜,長於用幾,短於用實,或通或塞,半安半危,偶有小成,隨手敗之,安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乎?直得先天無為大道,始終如一,則無敗事爾。聖人不欲人之所欲,是以不貴難得之貨;不學人之所學,是以能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妄為。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是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經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使民明之,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也。故以智治國者,國之賊也;不以智治國者,國之福也。知此兩者,亦民之楷式爾。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至於大順。

  道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治人者,有治於人者,故民可與於樂成,不可與慮始。使民有知,所謂當道架屋,三年不成,故古之善為道者,非以使民用道之明,將以使民用道之愚。用道之明,聖人也,無君子莫治野人。用道之愚,細民也,無野人莫養君子。民用道之明,則爭巧作偽,心勞日拙。民用道之愚,則還醇反朴,心逸日休。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君子之道尚鮮,而況於聖人乎?此無為而無不為也。夫愚者,道之愚也。明者,道之明也。非故使民明之愚之,將以使民用明用愚,聖人之權也。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用道之明也,乃以智治國,國之賊也。民之易治,不以其知,用道之愚也,乃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知此兩者,亦民之所矜式爾。常以楷式,是謂玄德。天玄之德也,故深矣遠矣,與物反矣。是故易逆數也,天體西轉,日月五星東行。天高東南,地高西北,地下東南,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皆與物相反也。及其成功,則一而已矣,故天地聖人之道,不與萬物相反,則不能成功於天下矣,故曰然後乃至大順。

  德曰:道者,先天大道也。道為人之心君,真氣之神主也。民者,五臟六腑十二宮也。古之善為攝生養命者,非以十二宮為明,又將以愚之,以心神為主也。向使其宮各自主事,則身先病矣,何以養命乎?故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智多則必以智治之,非無為大道也,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知此兩者之治人身之模楷,性命所矜式爾。常知楷式之道,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天地人與萬物造化之道也,皆與物相反矣,乃至於大順而不迷。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經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於人,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於人,必以其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以為重,處前而人不以為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道曰:大國者,下流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地勢坤之象也。海雖有四,東南最大,地勢下也。是故潮水之信,西去洛陽千有餘里,幾至地中矣。所以東南島夷最多水侵之也,是知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必以地勢下之。聖人所以能為兆民上者,必以善言下之;其身所以能為兆民先者,必以自身後之。故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以聖人位處乎兆民之上,民皆戴之不以為重;身處乎兆民之前,民皆瞻之不以為害。是以天下樂推之而不厭者,以其不與民争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德曰:丹田氣海,谷神真氣之所歸也。以其善下之,故得朝宗于海,能為百谷王,滋養天地之根也。是以心神飾居五行之上,必以真氣下之;欲超五行之先,必以血氣後之。是以心君名居五行之上,五行欣然戴之而不為重;神居五行之前,五行欣然隨之而不為害。是以四肢六脉,萬化百骸,樂推之而不厭,以其心神無為,而不與五行争先也。苟有所争,則鹹苦不相息,酸辛不相逮,恬淡不相通,虛無不相入,真氣不相從,精神不相守,百病生矣,何以為道?夫唯心君不争,故五行莫能與之争矣,大哉言哉。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經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以為肖久矣,其細民也夫。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者,故能勇;儉者,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者,故能成器之長。今也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如是則死矣。夫慈者,以戰則勝,以守則固。若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道曰:道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象於道也。道者,寧有大小之別乎?夫唯稱大,故似不肖。若以大為肖道,我久矣其為細民之行也。我有三寶,人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仁者又有勇也。儉,故能廣,儉德懷永圖也。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後其身而身先,故能成其私也。夫勇者,以慈為主。廣者,以儉為主。先者,以後為主。今捨其慈而且勇,勇而無禮必亂;捨其儉而且廣,廣而不約必禍;捨其後而且先,先而不弱必橫。禍亂且橫,死期至矣。夫慈者,用之於戰則戰勝,用之於守則守固,故天將降大道救此人也,必先以慈衛之,以儉約之,以不敢為天下先弱之,然後能成神器之長矣。

  德曰:天下皆謂我得大道,似不肖於道者也。以道為大,故似不肖。若大似道久矣,其細民之語也,非達者之言與。道滿天下,無物無之,豈有大小之肖乎?紫陽云:人人自有長生藥,奈是愚迷枉擺拋。又云: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豈直以大者為道邪?故曰我有三寶,人當寶而持之。一曰慈,不暴也,慈而不暴,故能勇。二曰儉,不貪也,儉而不貪,故能廣。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武也,先而不武,故能器。不敢為天下勇,故能成慈之長;不敢為天下廣,故能成儉之長;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之長。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戰勝而美,是樂殺人也。樂殺人者,必殺之,故不可得志於天下。今也捨慈且勇,又從而暴之;捨儉且廣,又從而貪之;捨後且先,又從而武之,其速死也必矣。是不知慈者,戰守之本也。以慈用兵,天下順之,以暴用兵,親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以慈守國,天下助之,以貪守國,天下惡之。以天下之所助,備天下之所惡,故君子有不守,守必固矣。是故天將降大道救此人也,必使以慈而為衛身之堅甲利兵矣。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經曰:善為士者不武,善為戰者不怒,善為勝者不與交兵,善用人者先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能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道曰:武王師渡孟津,天下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武王曰:未可也。居二年而滅紂,可謂善為士者不武。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可謂善戰者不怒。受率其旅若林,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可謂善勝者不與。受有億兆人,離心離德,予有虎責三千人,同心同德,至於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可謂善用人者為之下。夫武王者,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振古以為極也。

  德曰: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也。故陰在上,陽下奔,首尾武,中間文,是知善為火侯者,不獨用於武也,故善為大道之士,不武而武,不文而文,故曰善為士者不武。強兵戰勝猶為不祥,而況於怒戰乎?故善戰者不怒,不戰而屈人之兵也。聖人目擊道存,以神遇神,至於龜龜相視,鶴鶴相唳,猶且以神遇神,而況於善勝者乎?故不與之交兵也,善用人者為之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是謂不争之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是謂用人之力。民之所欲,因而與之,民之所惡,因而去之也,行此道者,是謂配天振古以來無此其極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經曰: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常為客,不敢進寸而常退尺。是謂行若無行,攘若無臂,仍若無敵,執若無兵。其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2,故抗兵相加,先哀者勝矣。

  道曰:兵家有言:不敢為主,師出以律,失律凶也,而常為客,是謂用人之力,所以不敢為主而常為客也。三分殷之天下,文王有其二矣,然猶以服事殷,九載大勳未集,直至武王周公繼之,所以不敢進寸而常退尺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東征西怨#3。徯我後,後來其蘇,所徂之民,室家相慶。是謂行之而無行,攘之而無臂,引之而無敵,執之而無兵也。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楚大破之,是以滅隨。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矣。吴越加兵相抗,越不得已勾踐請臣之,吴遂釋越,後竟為勾踐所滅。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德曰:紫陽有云:藥重一斤須二八,調停火侯託陰陽。養藥必須火候,火候要在調停。火候有文有武,有賓有主,用兵之法也。又云: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為主我為賓,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正謂此說爾。大抵用兵之法,以怯為主,怯則不敢輕敵,故常以逸待勞,以鈍挫銳,以靜待動,以文御武,故折衝樽俎,不戰而可以屈人之兵矣。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矣#4,又不敢進寸而退尺矣,是謂行之於無行,攘之於無臂,仍之於無敵,執之於無兵也。是故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紫陽又云: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裏煆,煆成溫養自烹煎。大抵至藥,朱砂水銀而已,直下別無一物。合和入爐,制伏養煆,全憑火候,抽添運用,太文則不熟,太武則飛去,所以不敢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矣。必須文武相濟,剛柔迭用,調停而後可以得所,故加兵相抗,哀者勝矣。彼我相持,勢均力敵,苟有為者,必敗之。如不得已,卑辭以哀之,柔顏以驕之,使敵大逞其志,而後可以自勝。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經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以其至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言有宗,其事有主。夫惟人之無知,是以不我知。所以知我者希,我則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而人莫之知也。

  道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天下萬物皆道無可揀擇者,甚易知,甚易行,道在邇,事在易也。天下皆莫能知,皆莫能行,求諸遠,求諸難也。天下皆謂我大久矣,其細也。若言天地,必自太極,若言萬物,必自天地,若言男女,必自父母。所以言有宗,事有君也。唯此之無知,是以不我能知。今不我能知,是以知我者希。人之知者希,自知我之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誰能知之?

  德曰:紫陽云:常言俗語合聖道,宜向其中子細討。若將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吾甚易知,甚易行也。及問其故,天下皆莫能知,皆莫能行,何謂也?其言有宗,其事有君也。其言有宗,不離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其事有君,不離天地、日月、男女、水火。用之於天地,萬物自然生成,甚易知,甚易行。移之於人身,心腎自然水火,天下皆莫能知,皆莫能行。惟此世人無知,是以不我能知。知我者其天乎?所以知我者希。知我之者既希,則自知我道貴矣。是以聖人惡衣服,美道德,故曰被褐懷玉。世人觀其外而不觀其內也,何以知聖人之道德乎?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經曰:知為不知,上也;不知為知,病也。夫唯病其所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然聖人之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若珠走盤中,左右逢原,無往而不可。以其大道本無言說,皆是無為自然,以知猶為不知,而況以不知為知者乎?故真知者不以為知,知之者上也;不真知者強以為知,知之者病也。能知不知之病以為己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者,何也?蓋能病其所病,是以不為聖人之病。

  德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不知,上也。天下皆莫能行,不知知,病也。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欲。知不知,上,古之學者為已之道也。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不知知,病,今之學者為人之道也。能病其病,是以不病;不能病其病,是以成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能病其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5,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經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自狹其所居,無自厭其所生。唯此不厭,是以常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彼狹厭,取此知愛。

  道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畏。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故民不畏威,則天之大威至矣。其為人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善其身足矣,此大丈夫之所為也。愛之欲其生,自狹其所居也。惡之欲其死,自厭其所生也。何淺丈夫也哉?故曰無狹其所居,自知之道也;無厭其所生,自愛之道也。唯此不厭其所生,是以常不厭矣,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要自知,明不自見;德要自愛,名不自貴。大道既知,孰不見其明?何鈴自見?大德自愛,孰不貴其名?何必自貴?明苟自見,是狹其所居也,名苟自貴,是厭其所生也,不亦惑乎?是以聖人去彼之狹,取此之知,去彼之厭,取此之愛。

  德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法猶江河,使民易避。民之於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可不畏邪?民苟不畏水火之威,則大有威於水火者至矣。若畏其威,水火日用,飲食養人。若不畏威,憑河涉川,赴湯蹈火,無所不至,吾見其死者矣,故曰大威至矣。民不畏威,狹其所居也。大威至矣,厭其所生也。無狹其所居,使民畏威也。無厭其所生,使大威不至也。故曰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日用飲食,何厭之有哉?是以聖人常自知其己之不足,不自見其明之有餘,常自愛其己之入道,不自貴其名之過人,故曰去彼取此。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經曰:勇於敢則見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利害甚明。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知之。蓋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明白,善為謀矣。故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道曰:慈故能勇,敢則殺人。勇敢殺人,人必殺之,故曰勇於敢則殺。守天下之至勇,處天下之至靜,以柔馳堅,以靜勝熱,勇於不敢則活矣。凡此兩者,或利或害,人皆知之。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知其故也。大抵天之所惡,勇敢而見殺者,有為而好争者,不知而多言者,尚異而無謀者,天之所惡也。是以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也。地有生長收藏,厚德載物,不言而善應也。人有仁義禮知,大業成物,不召而自來也。此謂天之道,坦然明白,善為謀矣。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故善勝者不争,善應者不言,自來者不召,善謀者坦然。天之道也,何故如此?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天包大地,恢恢之網也。空虛無有,疏而不失也。

  德曰:用兵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勇於果敢,則為主而進寸,是以見殺。勇於不敢,為客而退尺,是以致活。兩者利害,或敢於死者殺,或敢於生者活,請各擇其勇矣。天之所惡,世人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此難之,大造化也。故天之道,不争而善勝,將欲噏之,必固張之道也。不言而善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之道也。不召而自來,夫物芸芸,各歸其根也。坦然而善謀,周天三百六十度,五星二十八合,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生長萬物而成一歲之道,何嘗有欺乎?故曰坦然而善謀。入道無形無名,無狀無象,綱羅萬物,俱在乎其中矣,此所謂疏而不失也。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經曰:民本不畏死,奈何以死道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事者,以為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當此?常有司殺者殺之。代有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鮮有不傷其手者矣。

  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天下皆知生之有死,猶夜旦之必然,是不知生中有死,死中有生之道也。民常不畏死者,不知其生之道也。使知有生,誰不畏死?故人之常情,勇於敢則殺。奈何以死懼之者,使知其死之道也。使知其死,誰不樂生?故人之道業,勇於不敢則活。若者以為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當此?自有造物在焉,故常為有司當殺者殺之。天地造物也,不當殺者殺之,代有司也。夫代司殺者,人力有為也,是謂代大匠運斤成風而斲木也。夫代大匠之斲者,果有大匠之技,則盡堊而鼻不傷。苟代而為之,豈止鼻堊不盡,而自不傷其手者亦幾希矣。

  德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故設以威道,使民不厭。民不畏死,則大死至矣,故設以死道,使民知懼。民若常不畏死,奈何設以死道懼之?以此言之,人本畏死也。若使民常畏死,天地造化,不得而殺也必矣。故為奇事正道者,天地造物猶不得而殺之,以為吾得執而殺之者,執敢當哉?至如常有司殺者殺,亦殺其素不畏死,當死者也。其常畏死,不當死者,安得執而殺之?夫代司殺者,又不若有司之有常刑也,是謂代大匠斲木也。夫代大匠斲者,輪扁猶難之,而況於枘鑿乎?鮮有不傷其手者矣。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經曰:民之有飢,以其上食稅多,是以有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事者,是為賢於貴生。

  道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人且惡之,為民上者立而視其飢而死者與?故曰民之飢,以其為民上者食其稅之多也,是以有飢。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法極則姦生,令下則詐起,故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上苟無為,而天下自治矣。甚愛者必大費,多藏者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故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事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以道為主,而不以生為事者,是又賢於貴生也,不亦明乎?

  德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民之飢者,上食其稅之多也,是以民飢。人之真氣衰者,心欲其德之亂也,是以氣衰。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氣之難養,以其心之無定。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人之輕死,以其養生之薄。夫唯無以求生為事,專一養生為事,求生之道固可貴矣,而養生之道又賢於求生也遠矣,故曰是賢於貴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經曰:人之得生也柔弱,其致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始生也柔脆,其致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矣。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道曰:水至柔而四海不空,山至堅而五嶽終陷,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強。是以人之得生也柔弱,不得其死也堅強#6。至如萬物草木之始也,亦以其柔脆為主,故震巽為草木,無有磽腴瘠鹵,皆返生而出升于虛邑,無所疑也。至於其將死也,亦以其堅強為主,故坎離其於木也,為堅多心,為科上槁矣。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成共,宰木共矣是也。故強大者常處下,柔弱者常處上。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天以始生言之,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故地在天上曰泰,天在地上曰否,是以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地之義也。

  德曰:乾坤中交而生坎離。坎本坤體,再索乾之中爻,故謂之中男。離本乾體,再索坤之中爻,故謂之中女。坎外陰而內陽,反為中男。離外陽而內陰,反為中女。男子外陽而內陰,離火之象也。女子外陰而內陽,坎水之象也。此所謂日月並明,水火顛倒。大抵養命者,皆取坎中一陽,而還離中一陰。故紫陽云: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裏陰。從此變成乾健體,濳藏飛躍盡由心。蓋以此也。夫人之生也柔,離中之陰也。其死心堅強,坎中一陽也。陰本主死,如何言生,陽本主生,如何言死,不顛不倒,不名曰道。蓋陰不得陽則不生,陽不得陰則不死,此言奪天地之造化也,必須顛倒,萬物草木亦然。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陰在上,陽下奔之義也,其旨不亦遠乎。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經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必抑之,下者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能之。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其賢德。

  道曰:天之道圓而神,包乎大地,生成萬物,張弓之象也。地上之天,常用半周,弛弓之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乃是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有餘者損之,秋收冬藏也。不足者與之,春生夏長也。此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道也。人之道則不然,不足者損之,民之饑也。有餘者奉之,上食其稅之多也。此所謂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剝下增高,絕短補長之謂也。既損不足而奉有餘,誰能以有餘而復奉天下之不足?唯有道者能之爾。是以聖人為於無為而不自恃,成於無功而不自處,不欲見其賢德贊行,而使人奉其有餘矣。康節所謂老子知《易》之體者也,斯亦不過矣。

  德曰:坎為弓輪,離為兵戈,弧矢之象也。離午為心,坎子為腎,水火之象也。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子後陽生,下者舉之,午後陰生,高者抑之。心火有餘,臀水息之,有餘者損之也。腎水不足,心火息之,不足者與之也。水火相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人之道則不然,腎水不足,又從而以欲竭其精,不足者損之也。心火有餘,又從而以酒為漿,有餘者奉之也。水火相射,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也。誰能損其有餘,以奉周身之不足?唯有道者能之。是以聖人無為而為而不自侍,無功而成而不自處,實不欲見其賢行,而使大道有偏於奉養,以成其太過不及之患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經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慎無以輕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皆莫能行。故聖人云:能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受垢而主,不祥而王,聖人正言若相反也。

  道曰:坎為太柔,其水升降天地。坤為少柔,其土生成萬物。然生成萬物之形者,坤土也。升降萬物之氣者,坎水也。故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是以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其水與氣往而不入#7,無往而不勝,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慎無以輕易其水也,水哉水哉,故曰其無以易之。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而皆莫能行,豈可以水為輕易邪?水之時義大矣哉。故聖人云:能受國之垢辱,是謂社稷之主;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水柔之象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受垢而主,不祥而王,皆正言若反也。

  德曰:真精至柔,真氣至弱,坎水藏之,皆有名而無形,一身之主也。精氣一敗之後,筋骨雖曰堅強,不久而為糞土矣。以此言之,天下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孰敢輕易而卑下之?故曰其無以易之。夫柔之勝強,柔之胜剛,天下莫不知其然,皆莫能行其事,水之為道大矣哉。故聖人云:能受國之垢辱,弱之勝強也,弱之勝強,是謂社稷主。能受國之不祥,柔之勝剛也,柔之勝剛,是謂天下王。皆正言相反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經曰:和其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吉事尚左,契代繩約,是以聖人常執吉約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法。徹者,法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曰: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大釁已成而後解之,必有餘釁,又安可以為信?大怨已彰而後和之,必有餘怨,又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而不貴於人#8,可謂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惟有德者能司其契,無德者但司其法。是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德曰:天地合而甘露降,陰陽和而風雨時,損益盛衰之始也。三陽出地,地天泰也,地天方泰,三上相交,損其盛也。三陰出地,天地否也,天地方否,初四相交,益其衰也。故曰損益盛衰之始也。故泰能生物,吾能成物,遂使天下萬物常恨天地之不為損益矣。大而天地,小而萬物,皆託陰陽以成其器,而況於人乎?陽唱而陰和,是謂男女居室,陽唱而陰違,是謂夫妻反目,而況於大怨乎?大怨已成,方為和之,以和反怨,必有餘怨。既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大怨已形,方為救之,以救反怒,必有餘怒。既有餘怒,安可以為助?是以聖人常執左契,以弱勝強,不責於人,以柔勝剛。有德司契,執其柔也。無德司徹,執其剛也。故天道不替,常與左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器之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經曰:小國雖曰寡民,各什伯有長,人但器之而不為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知事相往來。

  道曰: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而有天下,皆小國寡民也。是以經界既正,井地既均,匹夫匹婦,受田百畝,使民各有什什伯伯之長,而不相假借矣。然後上中下士穀祿既平,但以人為器使,而不為國之役用,故曰器之而不用,遂使民之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往而乘之;雖有甲兵,無所向而陳之;使民復為上古結繩之用。以佃以漁,甘其食矣。衣褐捆屨,美其服矣。穴居野處,安其居矣。鼓腹擊壤,樂其俗矣。鄰國相望,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使民直至老死,不知公私之事有相往來。

  德曰:富貴安民,人之精滿而氣盛者也。小國寡民,人之精敗而氣衰者也。雖曰氣衰而精敗,亦有接衰補老之道。至於百二十年猶可還,過此修真誠更難,直須九轉八瓊丹,日月之華救老殘,而況小國之寡民乎?夫氣衰而精敗者,六十四卦盡者之人也,必須先使五臟六腑各有所主,《黃庭內經》是也,故曰使有什伯。雖曰安爐立鼎,止是養藥而已,不敢煆煉烹煎,故曰器之而不用。築丹室,置鼎器,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也。雖有飛舟奔車,無所乘之;雖有堅甲利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是謂復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也,不亦重乎?是以天下太平而為羲皇上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十二宮爾汝相忘也。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十二經表裏相和也。苟得如此,直至老死,復與世俗不相往來,不亦宜乎?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經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虛明,何所積乎?既以為人己愈有之,既以與人己愈多之。天之道,有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無為而不争。

  道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信言不美也。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美言不信也。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善者不辯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辯者不善也。知者不言,知者不博也。言者不知,博者不知也。聖人之道,存乎太極,虛明一氣,無所不有,是以不積。既以此道為人,自己愈為有矣,既以此道與人,自己愈為多矣。故天之道,有利而不害,天下莫能與之害,聖人之道,無為而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

  德曰:信言不美,無為大道也。美言不信,傍門小術也。善者不辯,吉人之辭寡也。辯者不善,躁人之辭多也。知者不博,一以貫之也。博者不知,記問之學也。聖人之道,不必多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足矣。此道既以為人,人即我也,人既皆我,己愈有之。此道既以與人,人亦我也,人既皆我,己愈多之。故先天之道,以美利利天下而不害於人,人皆衣其道;聖人之道,以無為為天下而不争於人,人皆被其德。道德衣被於天下成矣。而先天聖人之功成矣。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四竟

  #1 其微以散:『以』疑作『易』。

  #2 輕敵則幾喪吾寶:『輕敵』二字原脫。

  #3 東征西怨:疑作『東征西夷怨』。

  #4 不敢為主而為客:後一『為』字原脫。

  #5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不厭』原脫。

  #6 不得其死也堅強:『死』疑作『生』。

  #7 往而不入:疑作『無往而不入』。

  #8 不貴於人:『貴』疑作『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