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經原旨發揮

  經名:玄經原旨發揮。元杜道堅撰。二卷。是書以《皇極 疏《老子》,凡十二章。前有作者自序。復有其弟子任士林序。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玄經原旨發揮序

  老子自孔子稱曰猶龍,莊周尊曰玄聖,歷代尊行其教,上尊號者至矣。竊觀由商歷周,九百餘年,三度散關,四掌史職,著《道德玄經》二篇,橐籥天地玄同有無,實一天人之書。道堅嘗著《玄經原旨》,亦既脫藁,思昔觀復謝高士所編實錄年譜,紀載頗詳,然引用年代尚多異同,久懷考正,未能也。今採摭《皇極》元會運世,參訂經旨,輯為十有二章,非敢有作,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夫孔子本魯史,作《春秋》,始周平王。邵氏本《連山》,著《皇極經世書》,自堯始。愚之本《玄經》著《原旨》,復徵古史為發揮,故不得不自先天始也。此書之旨,不惟有極以來,已然之世代可徵,而無極以前,未然之朕兆庸有可推。後之有志古始者,當有考云。

  大德十年中和後二日教門後學當塗杜道堅謹序。

  玄經原旨發揮卷上

  教門後學當塗杜道堅著

  老聖著《玄經》,以道德名者,尊皇道,尚帝德也。言道德則王伯功力在焉。嘗觀康節以老子闡《皇極》,故愚以《皇極》疏老子,同一道也。天下惟道理最大。老子言道而不言理,理其在乎。天地古今,君臣民物之間,各具理氣象數,莫不由斯道也。《皇極經世》所以系皇帝王伯道德功力,亦不出理氣象數之四端。老子日: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愚著《原旨發揮》 十有二章,前六章迷皇帝王伯道德功力之叔。後六章迷老子降生,授經西遊之略。又豈能外理氣象數而有言耶,皆所以明大道也。言先天理:也,言元始氣也,開物非象乎,數其在矣。象數具而人道興焉。其始太上,其次三五,其次王伯。喻以歲,則太上春也,三五夏也,王伯秋也,冬則閉物之後開物之前乎。喻以日,則旦而晝,晝而暮。喻以身,則幼而壯,壯而老也。惟其會運有不同,故其世代有脩短。觀者當自考之。

  先天章一

  先天,先天而天者也。其虛無自然無極之道乎。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曰道生一,一生二,是皆形容先天之道,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象求也。《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太易也,道也,無極也。易有太極,道生一也。一生二,太極生兩儀也。周子則曰:太極,本無極也。《文言》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右先天之道。論議不一,有先則必有後,有先後則必有中。見諸典籍,大有三,以太極為中者,則極前為先天,極後為後天,此以道言也。以伏羲之畫為先天,文王之重為後天者,此以卦言也。以一元中,分前六會為先天,後六會為復天,此以世言也。凡天下事事物物,莫不各有一先天之道。言先天則後天在焉。以吾身而言,有一情未動之先,有有生未生之先。以天地而言,則有天地未分之先,同一先天也。先天者,其道乎,其存而不論者乎。

  元始章二

  元始,一元之始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曰: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列子曰:天地之先,無物。無物,天地安從生。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天地之先,有五太。列子言其四而不言太極,其曰氣形質具,萬物渾淪,而未相離。言渾淪,則太極在焉。必有神帝者主乎其間。《易》所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故主宰之謂帝,是曰元始。國家嚴事祈天求命,必齋戒以將之,蓋有所祖也。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故世之言天者,必假歷數以明之。諸家載籍不同,惟邵子《皇極經世》可法焉。其原推本易老之言,參之《堯典》,欽若昊天,歷象曰月星辰,驗諸皇帝王伯道德功力,而成其書。經以元會運世,諱以日月星辰,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一時三十分,一分十二杪。《易》與天地準,《皇極》又準於《易》,《易》雖不言歷數,而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者,歷數在矣。《皇極》之用十二、三十者,其法以元準歲,會準月,運準日,世準時也。一世三十年,一運十二世,三百六十年。一會三十運,一萬八百年。一元十二會,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而天地萬物,一元之數終焉。元而上,杪而下,存而不論矣。其要以會準月者十二,會應十二辰也。天地之氣,始於子,終於亥,其始一會應於子,二會應於丑,順而十二會則終於亥矣。終則有始,一元而一元,此道之所以始乎。無始終乎無終,知此則可與造物者游,而始得乎環中。

  元經會之一,始於太易。

  太易日甲一月子一 星甲一辰子一太易,未見氣也。太易初年之歲、月、日、時,俱起甲子。歷五千四百年而有太初。

  太初日甲一月子一 星己十六辰子一百八十一太初,元氣始萌也。又如其年,合一萬八百年是為一會。大則當一歲之子月,小則當一日之子時,先天無極,元始祖氣,至此而靜極者動,一陽生焉。康節有云: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蓋此謂也。

  元經會之二,有太始。

  太始日甲一月丑二 星甲三十一辰子三百六十一太始,氣形始端也。五千四百年,而有太素。

  太素日甲一月丑二 星己四十六辰子五百四十一太素,形變有質也。又如其年,合二萬一千六百年為二會,應一歲之丑月,一日之丑時,惚恍之物象,窈冥之真精者,玄同妙合,二陽生矣。

  元經會之三,有太極。

  太極日甲一月寅三 星甲六十一辰子七百二十一太極,萬物混淪而未相離也。所謂存於揮沌未判之先,達於氣質,成象之表,充塞天地,貫通古今,大造不能外者也。五千四百年,渾淪肇判,陰陽開闢,應一歲之寅月,朔後之半月,一日之寅時,寅初之四刻者,乾坤成象,以清以寧,三陽泰而萬物動萌矣。

  右一元之始,歷五太,凡二會,有半積,二萬七千年。邵子稱日甲月子於元之始。愚於五太稱年者,以其有理氣象數,具於未然之中也。殆亦畫前之易歟。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皇極》數起于天地未開闢,二會半之先。數終于天地已閉物,一會半之後。亥子丑三會,猶歲之冬日之夜。謂有物邪,則天地玄冥,萬物伏藏。謂無物邪,則窈冥恍惚,萬物未嘗不在。故曰:先天地而始,後天地而終,終則又變而通矣。故迷十二會而於元之下,俱稱日甲不一而二,二而三,充此以往,巧歷不能知康節著書,其元不得不自田甲始,又安知不已有由甲至癸之元乎。愚嘗曰:'今日天地,昨日天地也。明日天地,今田天地也。知此則康節之書可推矣。

  開物章三

  開物,天地開闢也。言天地萬物,咸自此出。《易》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蓋天地萬物,具開物之先,太極剖而形之,成之之質著矣。其為道也,在天曰靈,在地曰寶,合天地而言,夫是之謂靈寶。

  開物日甲一月寅三 星己七十六辰子九百一開物之初,當甲子元,丙寅會,已卯運,甲子世,甲子年。方是時也,天地定位,玄黃凝合,而玄元始之氣具,三氣混而渾沌氏者出。按《歷書》云:渾沌氏,一曰盤古氏。天地渾淪,如鷄子,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百歲,天極高,地極厚,盤古極長。方盤古之半,當元經會之四。

  元經會之四

  盤古氏日甲一月卯四 星甲九一辰子一千八十一老子曰:神得一以靈,其盤古氏為之初乎。以皇極推之,萬八百歲是為一會之數。氤氳化醇,具太極之全體,有聖人之神,而未嘗形焉者也。其生也神靈,極天之高,極地之厚,宰御形氣,胚輝萬有。其死也頭為五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然則盤古萬物之祖也。噫,盤古之說,固近於迂。愚嘗讀《易》,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一俛仰之間,盤古未嘗不在,大矣哉。庖犧氏之畫卦也。乾為天,為首,南方之卦也。坤為地,為腹,北方之卦也。天地定位矣。艮為山,為鼻,見《麻衣易傳》西北之卦也。兌為澤,為口,東南之卦也。山澤通氣矣。震為雷,為足,東北之卦也。巽為風,為手,見《麻衣傳》西南之卦也。雷風相薄矣。坎為水,為耳,西方之卦也。離為火,為目,東方之卦也。水火不相射矣。合八卦之象,而萬物悉備於我,此人所以為萬物靈也。盤古豈遠吾哉。即開物一萬八百年,合元始三會有半,計三萬七千八百年,盤古氏沒,初天皇氏出。

  右盤古分形化,生萬有。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于以見民同胞,物同與,莫不自盤古一氣中來。盤古當元經會三之下,四之上。以一日喻之,當寅卯方交之時,曙色未分。若天皇氏之世,則當卯正之四刻,大明束生,萬物並作,人道興焉。逮渾沌鑿而盤古死,所謂陰陽之良能,道得之而為泰一,天得之而為天一,帝得之而為帝一,日月星辰之所以著,水火土石走飛草木之所以形,雨風露雷暑寒晝夜之所以晦明變化,森列昭布,神而明之。按《道典》有稱龍漢赤明上皇之年,當是開物肇始,上天之號大,有金書曰:化生。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者,此皆自然而然,非假胎孕,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者也。故曰:不可思議。或謂盤古肇天地,祖萬物,豈天地萬物由盤古而分乎。曰:不然。天地萬物,當盤古之先,已有無象之象,具于渾然之中。盤古出而天地萬物形矣。是故即吾身而喻,夢覺死生日一暮,今古一也。以是而觀,則可以齊萬物,一死生,天地無窮,物無窮,而吾亦一無窮也。

  太上章四

  太上,太古上古也。太上無名,其次有名,其次名名。老子日: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傳》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粵自初天皇,施及王伯,無為有為,揖遜征伐,興亡理亂,見於親譽畏侮之辭盡矣。無乃道愈降,而德愈衰乎。

  按諸《象》《諱》《歷書》云:三皇九紀,是為九皇。猶三代以來,曰世,曰代。一曰五龍紀,二曰合雄紀,三曰叔命紀,四曰連通紀,五曰五姓紀,六曰脩蜚紀,七曰因提紀,八曰禪通紀,九曰流訖紀。又按《河圖》代姓紀自合雄始者七,而五龍流訖不與焉。謂太古生民之始,男女媾精,以女生為姓始。三頭謂之合雄紀,生號三世。合雄氏沒,子孫相傳,記其壽命,是謂叔命紀。通紀四姓,生子二世,男女眾多,群居連通,是謂連通紀。生子一世,通紀五姓,是謂五姓紀。天下群居,以類相親,男女眾多,分為九頭,各有居方,故號居方氏。生子三十二世,強弱相凌,欲生吞害,中有神人,提挺而治,故號提挺氏。生子三十五世,通紀七十二姓,故號通姓氏。諸家紀說,頗有異同。然無傳人,無傳政。非無傳人傳政也,典籍未生,獨何傳乎。故以今遡古,有不可以意求,以古沿今,有不可以不紀。姑兩存之。若夫天之星斗文章,鬼神之雷霆號令,有不待人文之出而後明。然柴然赫然乎。仰觀俯察之問,而則象之治,蓋本乎此。

  初三皇氏

  五龍紀一,五龍,五姓也。《玉皇通一曆》作勾龍紀。

  初天皇氏日甲一月卯四 星己一百六辰子一千二百六十一天皇十二頭。頭目十二人見皇甫謐《三五歷》。元氣肇始,有神人號天皇氏,為物初生民之主。立極定位,而神化無窮焉。徐整《三五曆紀》。物初生民,與動物同出一氣,分形未清,故有蛇身人首者,有人身牛首者,如天之二十八宿,地之十二宮神,皆以禽獸之名而名。蓋禽獸與人同稟天星地靈而生,故稱人曰保靈焉。則知天皇氏之民,無思無為,若嬰兒之未孩。飡元飲和,抱道自然。老子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攫烏不搏。是時人壽千餘歲,子孫相承,歷十五運,合五千四百年。初天皇氏沒,初地皇氏作。當元經會之五。

  元經會之五

  合雄紀二,合雄,三姓,《春秋緯》作合錐紀,《初置天地經》作含雄紀,《通鑑外紀》作攝提紀。

  初地皇氏日甲一月辰五 星甲一百二十一辰子一千四百四十一地皇氏十一頭。十一人也。繼初天皇氏而王,德合自然,功贊天地,定星辰,分晝夜,調陰陽,制寒暑,四時順序,人民毓,萬木折,萬草萌,鱗介羽毛飛潛動植,各正生成。則知地皇氏之民,若嬰兒之既孩,餐霞茹芝,無飢飽勞役。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是時人上壽猶千歲,子孫相承,歷半會五千四百年。初地皇氏沒,初人皇氏作。

  叔命紀三,叔命,四姓。《天地經》作厚令紀,《通一歷》作玄命紀,《外紀》作合雒紀。

  初人皇氏日甲一月辰五 星己一百三+六辰子一千六百二十一人皇九頭九人也。當是時也,生類日眾如孩已童。天性既鑿,人欲漸萌,披木葉,藉草萊,食果飲水,長幼草居,無爪牙之利,以禦猛獸。無官民之分,以制剛蔬。強食弱肉,民不堪處。即山川土地之勢財度九州,九頭各居其一,而為之長。人皇居中,以制八輔,謂之九頭紀。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子孫相承,歷五千四百年。初人皇氏沒,中天皇氏出,當元經會之六。

  按初天皇氏繼盤古以長天下,合初地皇氏,初人皇氏,共治一會有半,凡一萬六千四百年。通前五會,積五萬四千年。天初三皇,世代宜有短長,不應俱得五千四百年之整。然以皇極推之,雖日有盈縮,而月之日不出三十。月有小大,而歲之月不出十二。歲月日時小年也。元會運世大年也。則知物初生民,元氣渾然,無營無欲,相忘冥芒之中,世壽綿邈,物無害者。故老子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愚嘗歎曰:後世有三皇之土宇,而三皇無後世之人民。為之長者,能使是民為三皇之民,以廣處三皇之地,則老子作書本旨,不為徒言矣。

  中三皇氏

  元經會之六

  連通紀四,連通,六姓。一作連遙紀。

  中天皇氏日甲一月巳六 星甲一百五十一辰子一千八百一中天皇號泰皇氏,繼初人皇氏而王,入六會之初。當時之民,如童初冠生,實不足以濟飢餒,取動物之可食者而飽其腹,恬淡自安,他無營爭,雖有君長之,而民安其故。伯陽父曰:泰古二皇,得道之君立乎。中央神與化行,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而輸轉無廢。水流不止,而與萬物相終始。世代相承,歷五千四百年。中天皇氏沒,中地皇氏出。

  五姓紀五,《河圖》云通紀五姓。

  中地皇氏日甲一月巳六 星己一百六六辰子一千九百八十一中地皇號有巢氏,繼泰皇氏而王。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羣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羣,草木遂長,人民野處,不勝虎狼蛇豕之毒。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旱害。冬則處穴,夏則居巢,寒暑有備,禽蟲不傷。然後民安其所。天下九頭,咸歸而尊事之。子孫相承,歷五運凡一千八百年。中地皇氏沒,中人皇氏出。

  脩蜚紀六,脩輩,九姓。《河圖》作居方氏,《外紀》作循蜚紀。

  中人皇氏日甲一月巳六 星甲一百七十一辰子二千四十一中人皇號燧人氏,繼有巢氏而王。人民巢居穴處,飲血茹毛,傷害腹胃,漸致夭喪。有燧人氏始教民鑽木取火,炮生為熟,避腥去臭,養人利性,遂天之道,故號燧人氏。天下之民飽其熟味,含哺鼓腹,其行填填,其視顛顛,陰陽和順,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覃生不夭。老子曰: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世代相承,歷一千三百一十年,而後天皇氏作。

  按中三皇之世,民俗真淳,凡為君人之長,不有制作大功,民無稱焉。故有巢氏以構巢得號,燧人氏以鑽火得號,即其功德而民稱之。厥後子孫因以命氏。故伏羲之諸侯,猶有有巢氏者存,而後又為相代之君,一號大巢氏,非一有巢可知矣。

  三五章五

  三五,後三皇逮五帝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傳》曰:太上立德,其上德之謂乎。上德次道,故曰:太上立德。是兼三五而言也。莊子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澹漠焉。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古道變矣。莊子當時,必得尚闚古史,故序旱后世次,頗同諸說。中三皇共八千五百一十年,通前合六萬二千五百一十年。而後天皇伏羲氏作。

  後三皇氏

  因提紀七,《河圖》作提挺氏。

  後天皇氏日甲一月巳六 星丁一百七十四辰未二千八十四後天皇,號伏羲氏,風姓· 。歲起攝提,始甲寅,以木德王,都太昊之墟。教民伏犧,因以為號。冶金成器,示民炮食,一號庖犧。仰觀俯察,近取遠求,畫八卦,造書契,作甲歷,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而聖職教化之道興。當時人民羣處,綱常未立。伏羲德合上下,法兩儀,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於是人倫乃正。繼天而王,為百王先,尊之曰天皇。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六年,傳女媧至無懷,通十五代,歷一千三百單七年,而後地皇神農氏作。

  按共工氏,伏羲之諸侯也。其後祝融氏生。神農是謂炎帝。後至堯時,復有共工云者。蓋子孫相仍,為官為氏爾。

  禪通紀八,禪通,七十二姓,《河圖》作通姓紀。

  後地皇氏日甲一月巳六星 辛百七十八辰卯二千一百二十八後地皇,號神農氏,姜姓,起辛丑,以火德王,都魯。當時人民啖茹生疾,陰陽相寇。神農嘗百草,制百藥以療之。教民耒耜之利,以播種百穀。民乃粒食。日中為市,有無相通,使民宜之。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諫而殺之。神農脩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其地南通交趾,北接幽都,西距三危,東連暘谷。在位一百四十年,傳臨魁至榆岡八世,歷五百二十六年,而後人皇氏作。

  流訖紀,一作疏仡紀。小司馬《三皇紀》云:流訖紀當黃帝時,置九紀之間。

  後人皇氏日甲一月巳六 星壬百七十九辰申二千百四十五後人皇號軒轅氏,公孫姓,長於姬水,改姬姓。起庚子,以土德王,都軒轅之丘,因號焉。承榆岡之衰,蚩尤不用命,戰于涿鹿,戮于中冀。於是以雲紀官舉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次而太常奢龍祝融,大封后土,倉頡之倫,職之以事,始作宮室,舟車,臼杵,弧矢,棺槨,鑄鍾鼎,服牛乘馬,以利天下。命倉頡制字,而衣冠文物禮樂法度興焉。遂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車區占星氣,大撓作甲子,一云伏羲命大撓作甲曆豈世襲其官云。伶倫造律呂,隸首作筭數,容成總斯六術,成陰陽律曆之書。晝野分州,經土設井,人民不爭,百官無私,市不預賈,相讓以財,四夷賓貢,諸侯成歸,是為黃帝。聞廣成子居空同之山,往拜問道。在位一百年,跨鼎湖,登雲天而仙。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別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估、環、依。正妃嫘祖,生二子:曰玄囂,是為青陽,曰昌意,是為若水侯。

  按《史》《曆》諸書稱皇者九,以九紀考之,則初中後各為三皇也。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故聖人為生民立極,為天下後世開物成務而已。曾何有心於名號哉。伏羲氏傳女媧氏、大庭氏、栢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嘷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通十有五氏。驗之伏羲冊辭,大庭、無懷一十氏,皆伏羲分治之臣,豈一人之身,前為伏羲之臣,而後為相代之君乎。當是各氏子孫相承耳。如女媧氏為伏羲后,有補天之功,伏羲在位百有餘年而沒,乃又曰女媧相繼為君,在位一百一十三年,意必相繼為君者,女媧氏之後乎。若無懷氏亦然。神農氏傳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釐、帝哀、帝榆岡八世,以即位甲子配合計之,軒轅氏合伏羲、神農,通治一千九百三十三年,而九紀終焉。又按《漢舊儀》云: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凡八十一姓,皆古帝王也。故鄭司農釋《周官》以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氏為四類氏,又按《舟壺記》云:皇次四世、蜀山優傀六世、渾敦七世、東庫七世、皇覃七世,啟統三世、吉夷四世、几渠一世、狶韋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為因提之紀。倉頡一世、相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栗陸五世、麗連十一世,軒轅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盧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陰康二世、無懷六世,凡八十有八世,是為禪通之紀。又有鉅靈氏、句疆氏、譙明氏、涿光氏、次民氏,總曰循蜚紀,有號而無世。自是而上,亦惟有九皇氏、地皇氏、天皇氏。又上古乃有盤古氏基之。又按《呂梁碑》載古封禪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識者十有二。他書所載,古氏號尤多,漫不可考。今摭九紀、九皇之為叔,固不敢失於恍惚,亦不敢墮於脫略。老子曰: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少昊氏日甲一月巳六 星癸一百八十辰子二千一百四十九軒轅子,曰青陽,己姓,繼黃帝而王。起己卯,辰之子+六年,受命之日鳳凰至,遂以鳥紀官,以金德王,都曲阜,號金天氏。順時迎氣,昭配神明,以能修太昊之法,尊為少昊。晚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揉,不可方物,失民作享,家為巫史,需嘗無度,神狎于民,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在位八十四年,乃授命于顓頊。子二:曰重、曰蟜極。

  顓頊日甲一月巳六 星癸一百八十辰卯二士百五+二軒轅孫,昌意子,姬姓。十歲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而代有位。起壬寅,辰之卯九年,以水德王,都衛,因名帝丘。後徙高陽,號高陽氏。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章,無相侵讀。作曆以寅為正,是歲正旦立春,五星會營室。其統四廣,同神農之地。其法婦人路行,不避男子者拂之。四達之衢,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承雲之樂,以祭上帝。在位七十八年,子窮蟬。

  帝譽日甲一月巳六 星癸一百八十辰巳二千一百五十四少昊孫,蟜極子。年十五,

  佐顓頊治,十有五年,代有天下。起己未,辰之巳二十六年以木德王,都亳,號高辛氏。命黑咸為聲歌九招、九列、六英,倕作鼙鼓鍾磬,吹笭管壎箎,令鳳鳥天翟舞之,以康帝德順天恤民,身脩而天下服。子四:曰棄、曰梁、曰摯、曰堯。少昊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百官之號象其徵。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地,百官之號因其事。譽,極也,能窮極道德序三辰以固民,故號帝譽。在位四十六年,帝摯代位,起己未,荒淫無度,不脩善政,在位九年而廢,通五十五年。

  帝堯日甲一月巳六星癸一百八十 辰未二千一百五+六帝譽子,伊祁姓,名放勛,初封唐侯,年十六,帝摯廢,眾推唐侯陸天子位。起甲辰,辰之未十一年以火德王,都平陽,號唐氏。乘摯衰廢之餘,民食惟艱,乃脩德尚儉,土諧三尺,茅茨不剪,釆椽不斲,宮垣不堊,窪樽抔飲,示民素樸。一民飢,則曰我飢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我陷之也。百姓戴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歲曰載,建寅月為正。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牧四岳,允釐百工,庶績咸熙。然數當六會之末,水不潤下,當堯六十一載甲辰,洪水方割,命鯀治水九載,績用弗成。咨四岳曰:朕在位七十載,將巽位。岳曰:有鰥在下。曰:虞舜。遂釐降二女嬪于虞,徵試三載,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乃讓位于舜。堯在位七十載,舜癸丑徵庸,歷試三載,一在七+載之中丙辰受命,于文祖居攝二十有八載。癸未,堯乃殂落,壽一百一十六歲。

  帝舜日甲一月巳六 星癸一百八+辰戌二千一百五+九顓頊之子窮蟬五代孫,生于姚墟,姚姓,名重華。起癸未,以土德王。初在隱微,曰虞氏,陶于河濱,畊于歷山,漁于偽汭。堯降二女以妻之,歷試諸難,三載考績,乃命以位。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天也禋于六宗,四時寒暑日月星辰水旱也望于山川,遙祭也徧于羣神,祀典不載皆徧及之輯五瑞,覲四岳羣牧,班瑞,于旱后。巡四岳,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去四凶,咨四岳,咨十有二牧。伯禹作司空,平水土,稷播時百穀,契作司徒,臯陶作士,垂共工,共謹百工之名也益作虞,掌草木鳥獸伯夷典三禮,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序祭杞崇之禮也夔典樂,教冑子,龍作納言。通上下之言以止讒說殄行禹、垂、益、伯夷、夔、龍六人,新命有職。四岳十二牧,凡二十有二人。舜將讓位,曰:來禹,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舜生三十徵,庸三十,試三載,亦在徵庸攝政二十有八載,居喪三年。丙戌,格于文祖遷蒲坂,在位三十有三載。丁已,命禹攝政十有七載,陟方乃死。除徵庸以在位合禹攝共五十載壽一百一十歲。

  右少昊至舜,凡六帝。摯廢,附高辛,後不在五帝列。通三百五十年。自太易初元以來,積六萬四千七百九十三年。禹丁巳受命,又七年,而前六會終焉。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言皇道不足,降而為帝德。帝德不足,降而為王之仁義也。堯、舜、禹授受當天地交會,一元中分。先儒謂經世書以皇與帝,為先天六會。王與伯,為後天六會。然則數終六會,洪水降災,使非有如堯、舜、禹者出,則民其魚鼇矣。故天下譽之。愚嘗謂少昊,顓頊、帝譽、帝摯、帝堯是為五帝,禹首三王,舜則居堯之下,禹之上。太史氏以帝摯罔道,舜有大德,故黜摯而升舜,可不監哉。及觀《皇極經世圖》,於元之初起,日甲一,月子一,星甲一,辰子一,其後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遞遞相仍,加積一數至六會。當經月之巳六,經星之癸一百八十,經辰之子二千一百四十九,而始布甲子。十六年己卯,而少昊受命,歷顓頊、高辛,逮經辰之未二千一百五十六,當甲午世。又十一年甲辰,而堯受命。自此以往,方( )書甲子以紀年紀事,豈大撓之作

  始此歟。

  王伯章六

  三王夏、商、周也。五伯齊、楚、秦、晉、宋也。禹八年甲子,一元中分,起七會之初,後堯、舜而先湯、武,功亦大矣。老子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又曰: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傳曰: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如禹之治水,行其無事,功及萬世,非立功乎。其後降而為伯,又降而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則其失仁失義,而禮之薄可見矣。故孟子亦曰:堯、舜性之,湯、武身之,五霸假之也。邵氏曰:白七會入陰長之期,而無陽升之會,雖然陰陽迭運,消長有時,而道德功力,獨不可以迭見乎。

  夏禹日甲一月巳六 星癸一百八十辰亥二千一百六十似姓,名文命,顓頊孫鯀之子也。丙辰,舜薦禹于天命之位。丁巳,居攝七年之後,當元經會之七。

  元經會之七

  禹八年,日甲一月午七 星甲一百八十一辰子二千一百六十一居攝十七年,癸酉,舜陟方乃死,禹正王位。以金德王,建寅為正,都平陽。禹初襲父崇伯之爵,故稱伯禹。作司空,平水土。《書》曰:禹乘四載,水乘舟,陸乘車,泥乘楯,山乘檋隨山刊木,央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任土作貢,娶于塗山,生子啟。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每州五百里,五服二千五百里,東西相距五千里,南北如之州十有二師,甸侯緩方三千里,是九州之內也,每州立十二人為諸侯師外薄四海,要荒各一千里,實九州之外也,薄迫四海咸建五長,每服服皆五人為長各迪有功,脩六府,則三壤成,賦中邦。禹受命之初,惟時有苗弗率,乃會羣后誓于師曰:

  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玆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于以爾眾士,奉辭罰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三旬苗民逆命。益贊于禹班師振旅。舞干羽而苗民格。老子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如禹之用兵者,可謂王者之師也。然不有禹誓於前,則亦何有湯誓泰誓於後。豈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此又可為先人者之戒。禹任臯陶、伯益,以贊其治,興六師以征不庭,四極莫敢不服。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居攝十七年,踐位十年,通二十七年。癸未,東巡至會稽崩,壽一百歲。傳子啟。夏一十七王,合四百五十八年,桀放而夏亡。

  商湯日甲一月午七 星乙一百八十二辰卯二千一百七十六子姓,名履,字天乙,禹司徒契十四代孫。為諸侯十有七年,放桀,踐王位。起乙未,入辰之卯二年以水德王,建丑為正,都亳,是謂成湯。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得伊尹于莘野,以葛伯不祀,湯征諸侯自葛始。.桀昏德,民墜塗炭。湯薦伊尹于夏,五就桀而不能用,一既醜有夏,復歸于亳。湯乏職貢,桀興問罪之師,九夷師不至。伊尹曰:可矣。於是相湯伐桀,誓于眾,戰于鳴條,放桀南巢,而天下歸湯。湯有慚德,故《盤銘》曰: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位一十三年,壽一百歲。迨盤庚二十一年庚申,老子乘日精降亳,託孕於尹氏之玄妙玉女。武丁二十四年庚辰二月十五日,生于李下。因指李為姓。帝辛紂淫湎暴虐,比干以諫死,微子囚,箕子奴,逢蒙誅。西伯戡黎,祖伊恐,作戡黎。紂乃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昏弗聽諫。周武王伐之,兵敗走鹿臺,衣其寶玉,赴火而死。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噫,桀固不道矣,成湯放之。紂固不道矣,武王伐之。可不謂畏之者乎。商三十王,六百四十四年,商亡歸周。

  周武王日甲一月午七星丁一百八十四辰子二千一百九十七姬姓,名發,堯農師后稷棄之後,文王昌之子也。昌事紂,與九侯、鄂侯同為三公。昌被潛囚羑里七年,後獻地得賜弓矢斧鉞,因公季得專征伐為西伯。紂二十四年,文王沒。又九年,武王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革殷受命,還豐踐天子位。南面朝諸侯,大誥天下,起己卯,辰之子+六年以木德王,月建子為正。乃反商政,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聞,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太責四海,萬姓悅服。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敦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竊嘗歎曰:唐有四凶,誅四凶者舜。虞有三苗,征三苗者禹。夏之湯征自葛,商之西伯戡黎,凡古之得天下者,揖遜征伐,鮮不先有其勢,天乎;人乎,勢使之然乎。武王在位六年,壽九十三歲。後一百二十一年,昭王南巡不返。又一百七年,夷王下堂見諸侯。又五十三年,厲王奔彘,周、召二伯行政一十四年,號共和。厲王死于彘。二伯立太子靜為宣王。仲山甫、尹吉甫、方叔通周、召為五伯,輔宣王,大修文武之功。又五十七年,幽王為申侯所殺,而平王東遷于洛邑,號曰東周。錫晉文侯、秦襄公命。又六十四年,桓王以蔡、衛、陳之師伐鄭,鄭為左右拒,射王中肩。又四十年,惠王錫齊桓公命為伯。又三十年,襄王廢狄后,狄師攻周,王出奔鄭。鄭居王于氾,叔帶代立。明年,王告急于晉,晉文公納王于周,而誅叔帶。使王子虎賜晉文公土地而稱伯。至此,齊、晉、秦、楚、宋五伯日益強盛而王室寖衰。又三十一年,楚王伐陸渾,觀兵于周,遣使問鼎,而侮之之風至此甚矣。又五十五年,靈王庚戌,孔子生。又七十八年,孝王崩,孝與考諸本互差太子午嗣位,是謂威烈王。河南惠公封其少子鞏稱東周君,一云孝王復號西周,封其弟桓公于河南,七年東周立,周分為二又五十八年,顯王甲寅,趙、韓分周為二。七年辛酉東周傑立又三十一年,乙酉,孟軻為魏卿。又二十九年,赧王甲寅,東、西二周君相攻。又五十一年,赧王乙巳,會齊、韓、趙、魏兵攻秦,不利,西奔秦,盡獻其邑,還周而卒。周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年。而西周滅又六年,東周惠君會諸侯攻秦,不利,沒于秦,盡入其地。

  右三王,通一千九百六十九年。而桓、文伯於一千五百餘年之後。以三代考之,則湯、武已由伯而王,是不待桓、文出而後伯也。況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亦已見於二代。襄王後去昆吾、大彭、豕韋,入秦宋楚為周五伯也。前六會六萬四千八百年,除開物前及盤古,通四會四萬三千二百年。初天皇氏出,人極始立,由初天皇至大禹七年,通二會凡二萬一千六百年之間。少昊而下稱帝者五,通十有一世又三分世之二,則是稱皇者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年,稱帝者纔及三百五十年,何帝運之促而皇運之長耶,非也。神農已稱炎帝,其後帝臨魁八世,俱以帝稱。軒轅亦稱帝。考此則是後三皇而下,稱皇稱帝,互見疊出,已參錯于一千九百三十三年之中矣。三王自夏丁巳始,几一千四百五十四年,至平王東遷,政由方伯,然則五伯之興,孽于昭王,漸于夷王,形于平王,成于釐、惠之世,而周拱虛器矣。迹此而論,豈非皇有可親,帝有可譽,王有可畏,伯有可侮乎。按皇帝王伯者四,而禹即位之八年,當一元中分之時,上而曰皇曰帝,下曰王曰伯。以後六會言之,開物前四會有半王伯中分而王二會有奇,凡二萬四百三十五年。三王纔及一千九百六十九年。而伯已參錯於其間,其伯豈其伯哉。蓋有王之皇、王之帝、王之王、王之伯者存焉。而又有王之皇之皇、王之皇之帝、王之王之伯者存,如春行、夏令、秋行、冬令四時之氣,有時而遷,不可以一法言也。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愚前之所謂理氣象數之四端者,有是理則有是氣,有是氣則有是象,有是象則有是數矣。一元十二會,配一歲十二月。一會三十運,配一月三十日。一運十二世,配一日十二時。一世三十年,配一時三十分。是故一世三十年,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時。一運十二世,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日。一會三十運,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月。一元十二會,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此其略也,姑述一二,非曰能之,願學焉。抑謂邵子之為書,其言道德功力,以明皇帝王伯,其義則吾竊取之矣。若夫觀物之為言,卦氣音律之為占,自有《皇極經世書》在。

  玄經原旨發揮卷上竟

  玄經原旨發揮卷下

  教門後學當塗杜道堅註

  降生章七

  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按《紀》《傳》老子大道之祖,氣,象帝之先,天也。故曰:先天而生,生而無形。後天而存,存而無體。惟無形體,故無定名。惟無定名,故隱顯莫測。殆亦混沌氏之謂乎。其在天也,曰虛皇天尊無極大道君、天皇曜魄寶高上老子天皇大帝九天上皇洞真帝一君、太清天尊太上玄元老君、金闕後聖君、九老仙都君、太上丈人靜老天君、真元教主金闕帝君。其降世也,則曰通玄天師、盤古先生、有古大先生、玄中大法師、鬱華子、廣壽子、大成子、廣成子、隨應子、赤精子、錄圖子、務成子、尹壽子、真行子。錫則子老子所謂為萬象主,為帝者師,應號不一者乎。至曰玄元皇帝、大道玄元皇帝、太上混元天皇大帝、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乃歷代冊封之號也。所謂隱於太無,形於太初,遊於太虛,生天生地,神鬼神帝,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者,其老君之謂乎。愚老子徒也,庸得引而申之。

  老子按《本紀》,李姓,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亳苦縣瀨亦作厲鄉曲仁里尹氏女感日精而孕,降生於商武丁二十四年庚辰二月十有五日。商以丑正為歲首,二月建寅,即今正月上元節也。生而能言,指李為姓,因其皓首,故號老子。誕世禎祥,備載紀傳。今亳之太清宮、九龍井、白鹿檜,聖迹猶存。帝辛二十一年丁卯,辟地岐山,周西伯召拜守藏史,武王遷柱下史,成主時仍柱史之職,昭王初,去官歸亳。二十六年癸丑,度函谷關,授關令尹喜《道德》二篇於終南山之草樓,遂出大散關,期喜會成都青羊肆,與喜西遊。值穆王西狩還周,景慕玄風,上終南修草樓,改號樓觀,命幽人尹軌、杜沖、主祠事,稱道士者七人焉。老子尋東還,過樓觀,授尹軌、杜沖、宋倫《道德紫虛陽光經籙》。幽王召拜太史。三年辛酉,告王三川震,周將亡,遂隱去。平王三十四年癸卯,復出大散關,久之還中夏。敬王拜藏室史十八年。孔子偕南宮敬叔至周問禮。夷烈王二年,過秦,秦獻公授館致禮,問以歷數。赧王九年,老子遊女几地肺天柱,從是復出散關,涉流沙,西昇崑崙。居商一百七十四年,居周八百二十二年,周遊天下,輔世匡時,閱世九百九十六年。然則後之人以商、周觀老子者,不知有太上之老子。以人間世觀老子者,又何知有先天之老子乎。故《經》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亦夫子自道者歟。若夫秦漢而下,至于唐宋,應身降現,神化無方,眾人固不識也。自有《本紀》《實錄》在。

  授經章八

  關尹子姓尹,名喜,仕周昭王為大夫。善天文,預占東南真氣狀若龍蛇,而西是月融風三扇天理西行,知有聖人度關,乞出為函谷關令。昭王癸丑五月壬午,紫氣浮空,有老人駕青牛白畚車,諸子驂乘,徐甲為御,將度關。喜迎拜下風,則老子也。喜曰:大道將隱,強為我著書,遂館終南草樓,師事之。明年甲寅,授《道德》五千餘言,包絡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賅備。尊道德小仁義,所以尊皇帝小王伯。大抵以明天道,明人道,正君心,正民心。其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曰: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凡數章,頗類褒貶五伯之風。學者疑昭王時伯業未著,或指授經為敬王時,殊不知夏商之衰,昆吾、大彭、豕韋已自稱伯。觀昭王江上不返,固不待齊、楚、秦、晉之出,而伯者之風亦已見矣。此老聖著《道德》所以兼功力而言也。按乾象河鼓三星主天子三軍,中星大將軍,左星左將軍,右星右將軍。夏官上大司馬王五軍,大國三軍,已載之《周禮》。及考《穆王內傳》,言王西還,上終南,修草樓,則知授經為昭王時明矣。關尹亦自著書九篇,名《關尹子》。

  自時其徒晉公孫辛鈃,《吳越春秋》鈃作研,字計然,學於老子。敬王二年壬午南遊,楚平王禮聘問道。既而適越,范蠡師之,授蠡書十二篇,名《文子》,有平王問道章。勾踐位以大夫。越伐吳,蠡諫曰:兵,凶器。戰,逆德。陰謀逆德,好用凶器,上帝禁之,行將不利。引《文子》語也。勾踐不聽,敗於夫椒,囚石室,賂太宰嚭得歸。嘗膽圖報吳,既沼,計然曰: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蠡用其策,從五湖遊。計然亦佯狂遯,封禺之地,嘗登山籌隱。今吳興計籌山是也。

  列禦寇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安王四年,著書八篇,明老子之道。

  莊周字子休,號南華子。顯王三十年,楚聘為相,不就。隱濠上漆園,著書五十三篇,名《莊子》。今存三十三篇。

  若夫庚桑楚、南榮趣、崔瞿、栢矩、士成綺、尹文子之徒,皆當時師事老子,傳其道,各有著述,載在典籍。然老子遊歷商周,亦既久矣。其親見猶龍,如孔子者,可無若人。自司馬遷以老、韓同傳,而老氏之門人失紀,遂使孔、老通家之學,後世無傳焉。惜哉。

  西遊章九

  老聖晚涉流沙,西昇崑崙,還紫微上宮,示有終也。終則有始,如四時之代行。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曰:功成不居,其名不去。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是故聖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出處進退,與造物者相為無窮也。崑崙居地之西北,高萬餘里,廣稱之。上參碧落,浮黎在焉。故羲皇之艮、文王之乾,俱位西北。天地有崑崙,猶人之有元首。天高西北,天門在焉。絕頂九峰,上應九天,乃上帝遊宴羣真升陟之所,瓊林玉樹,琪花瑤草,七寶騫林,天風披拂,琳琅振響,自然宮商蓋渾玉境界也。按崑崙山者,天之中嶽也。在北海之間,上當天心,形如偃蓋,上廣下狹,疊為三層,上與天齊,日月黃赤二道交會其上,三光行焉、東曰崑崙,西曰玄圃,北曰閱苑,南連積石山、砳水泉、北戶諸山。上有瓊華之闕,光碧之堂,瑤池翠水。王母眾仙居焉。海中四嶽,為之枝榦,十洲三島,入海大川,圍繞其側。絕頂之上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金城千里。地生金根之樹、瓊柯之林、紫雀、翠鸞、碧桃、白李百賓,、妙嚴即黃帝天君,含樞紐鎮此山,與五嶽名山相通,常有神仙往來。考校生籍,上主填星之精,居於中元一氣天中焉。夫海外之五嶽即天地之五鎮。造化之五嶽,即五氣之宗祖也。愚謂老聖之升崑崙,殆復歸於無極歟。崑崙乃元氣之所舍,天帝君之所治。凡古之人王、世主、將相、大臣之有大功大德,與夫高人、善士之有玄功妙行者,皆得昇焉。豈違天之道、迷天之行者所能企及哉。抑聞仙者遷也。學道之士,如漢之三茅君、張輔漢,晉之許旌陽、葛仙公輩,是皆功滿道備,初則遷於名山,次則遷於十洲三島,至若遷崑崙而為上界仙官者,不但可與老子為徒,是可與天為徒也。

  按《淮南子》曰:禹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上有禾木,其脩五尋,珠樹、玉樹、環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玗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旁有九井,井玉橫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崑崙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玄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原題章十

  《道德經》乃關令尹喜紀老聖之。老聖之言,紀無始有始開天立極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風,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見之五千餘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幾千百代,歷歷可推。言聖人者三十有二而不名,殆一無名古史也。可以龜鑑萬世,可以綱維人極,可以優入聖域。老聖摭古史以著《道德》。孔聖摭魯史以作《春秋》,一也。然不以史名而名《道德》者,是系三五而為之題,蓋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三墳》既軼,《五典》不完,尚幸世有此經,古道不墜。原老聖之意,諄諄以皇道帝德,為當世告者正。以王伯雜出,功力相尚,慮其所終,而民莫措,故欲挽破碎於渾全,回溴漓於淳樸,縱不能使是民為九皇之民,獨不得少窺唐虞雍熙之化乎。嗚呼,聖人天也。天此心,聖人此心。天此道,聖人此道。天不自為而命之聖人,天可無為也。聖人不自為而命之賢人,聖人可無為也。賢人不可不為。聖人無為乎上,賢人有為乎下,君臣之道濟矣。故曰:為無為。又曰:無為而無不為者,君臣有分職所在也。民有恒心,業所在也。太古玄風,天下一道,羲皇盛世,四海一德,此無為之為,猶其大有為於天下者也。言則無為有為,旨則人心天理,一皆財成贊化之道,若夫稱聖人而不名者,非太古無名氏之君,則羲、軒、堯、舜之君歟。尊古聖人,所以尊時君世主,壽斯道所以壽斯世也。

  章句章十一

  道德章句者,河上公所著也。漢文帝尚清靜,命朝臣講習《老子》,時未有章句者出,辭玄文邃,多所不解。聞陝河之上有老人明《老子》,枉駕問焉。授帝素書《老子》一編,甄別其旨,析為八十一章,章著二字,以訓一章之義,曰體道,曰養身,曰安民之類是也。自章句著而注者出焉。然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言清虛無為者有之,言吐納導引者有之,言性命禍福、兵刑權術者有之。紛紛說鈴,家自為法,曾不知道德本旨,內聖外王之為要,由是不能相發,而返以相戾,惜哉。蓋自關子、文子親見猶龍,而其所自著書,頗已睽其師之旨。列、莊二賢,先後不數代其言,清虛玄遠,則又過其師之說,殆近天而不人,況孫、吳假之為兵法,申、韓詭之為刑名,是又人而不天矣,宜乎。千載之下,未有攸證。若夫蓋公、曹參,清靜寧壹,以開漢室隆平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也。抑觀河上公著分章之題,其義虛玄,實同經旨。而題之之義,注者未有所述,故稽治道者闕焉。此《原旨》所由作也。今不書章題,而書經曰者,尊經也。若其義則演諸原旨中,遂併章題為一篇以舉云。

  體道 養身 安民 無源 虛用

  成象 韜光 易性 運夷 能為

  無用 檢欲 厭恥 贊玄 顯德

  歸根 淳風 俗薄 還淳 異俗

  虛心 益謙 虛無 苦恩 象元

  重德 巧用 反樸 無為 儉武

  偃武 聖德 辯德 任成 仁德

  微明 為政 論德 法本 去用

  同異 道化 徧用 立戒 洪德

  儉欲 鑒遠 忘知 任德 貴生

  養德 歸元 益證 修觀 玄符

  玄德 淳風 順化 守道 居位

  謙德 為道 恩始 守微 淳德

  後己 三寶 配天 玄用 知難

  知病 愛己 任為 制惑 貪損

  戒強 天道 任信 任契 獨立

  顯質

  纂玄章十二

  纂玄者,五千言之樞要也。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蓋謂我之所言皆有所宗,本見諸古聖人之立言。行事甚易知易行,何天下之莫能知莫能行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同出而異名,既見而問禮矣。又退而竊比焉。善述而信古,必有見於當日。今《原旨》之作,既已章著其義,乃復句別其綱,以纂玄言覽者,或因類以證句,因句以證章,因章以證義,庶乎玄聖立言之旨,可白於天下後世。言治道者,豈容忽諸。

  道

  可道道可道。常道非常道。久道長生久視之道。法道天法道。聞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明道明道若昧。夷道夷道若纇。進道進道若退,不如坐進此道。見道不窺牖,見天道。為道為道日損。聖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尊道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責德。天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古道執古之道,古之善為道者,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貴道見上。有道故有道者不處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孰能損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大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行道見上。不道不道早已。非道非道也哉。失道失道而後德。道紀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道奧道者,萬物之奧道尊道之尊。道法道法自然。道常道常無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生道生一道生之。

  德

  廣德廣德若不足。建德建德若倫。積德早服謂之重種德。有德有德司契。無德無德司徹。孔德孔德之容。貴德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德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常知楷式,是謂玄德。常德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上德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若谷。下德下德不失德,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不德上德不德,是謂不爭之德。同德德者同於德,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德真修之身,其德乃真。德餘修之家,其德乃餘。德長修之鄉,其德乃長。德豐修之國,其德乃豐。德普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德厚含德之厚。德善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德信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畜德畜之。德貴德之貴。

  先天

  先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無極復歸於無極。虛極致虛極,守靜篤。古極是謂配天,古之極。無始無名,天地之始。古始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有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無象無物之象。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大象大象無形,執大象天下往。象先象帝之先。同玄同謂之玄。又玄玄之又玄。窈冥精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物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天地根是謂天地根。眾妙門眾妙之門。玄牝門玄牝之門。萬物宗淵兮似萬物之宗。

  天地

  天地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長地久,孰為此者。天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萬物

  萬物有,名萬物之母。萬物作而不辭。淵兮似萬物之宗。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萬物將自賓。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將自化。萬物得一以生。天下萬物生於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莫不導道而貴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無物復歸於無物。有物有物混成。奇物奇物滋起。物壯物壯則老。眾甫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天下

  天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可以為天下母。而以身輕天下。為天下谿。為天下式。為天下谷。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天下神器。不以兵強天下。不可得志於

  天下。天下不敢臣。譬道之在天下。執大象,天下往。天下將自正。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下萬物,生於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希及之。清靜為天下正。取天下常以無事。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天下觀天下。故為天下貴。以無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敢為天下先。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可為天下王。

  國家

  國家民多利器,國家滋昏。國家昏亂有忠臣。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鄰國鄰國相望。治國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以正治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大國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小國寡民。修國修之國,其德乃豐。修家修之家,其德乃餘。修鄉修之鄉,其德乃長。觀鄉以鄉觀鄉。觀國以國觀國。觀家以家觀家。

  太上

  太上太上下知有之。

  聖人

  聖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以聖人之治。聖人不仁。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聖人無常心。聖人在天下。聖人皆孩之。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是以聖人方而不割。聖人亦不傷人。是以聖人猶難之。聖人無為故無敗。是以聖人欲不欲。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聖人不病。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故聖人云。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不積。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君臣

  天子故立天子,置三公。王大王亦大。王天王乃天。天王是謂天下王。人主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萬乘主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社稷主是謂社稷主。器長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官長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配天是謂配天,古之極。王公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公王公乃王。三公置三公。侯王侯王若能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侯王無以正而貴高。侯王自謂孤、寡、不穀。為王故能為百谷王。君言有宗,事有君,躁則失君。臣國家昏亂有忠臣。輕則失臣。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士君子

  善士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善為士者不武。上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下士聞道,大笑之。君子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是以君子居則貴左。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大丈夫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父子

  教父吾將以為教父。六親六親不和有孝慈。孝慈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國母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天下母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萬物母有名萬物之母。食母而貴求食於母。母子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子母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常得不離,復歸於嬰兒。乘乘兮若嬰兒之未孩。未孩見上。孩之聖人皆孩之。赤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子孫子孫祭祀不輟。雌雄知其雌,守其雄。牝牡未知牝牡,合而作。

  師學

  師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人師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大匠夫代大匠斲。為學為學日益。為文以為文不足。學不學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絕學絕學無憂。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主賓

  主不敢為主而為客。萬物歸焉而不為主。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賓萬物將自賓。客儼若客樂與餌過客止。

  人民

  善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人,不善人之師。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人見上。異人我獨異於人。愚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眾人熙熙。眾人皆有餘。眾人皆有以復。眾人之所過。俗人俗人昭昭。俗人察察。救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棄人見上。治人治人事天莫若嗇。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殺人眾多,悲哀泣之。知人知人者智。勝人勝人者有力。示人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用人善用人者為下。為人既以為人己愈有。與人既以與人己愈多。使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愛民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明民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百姓以百姓為芻狗。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百姓皆注其耳目。不責人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軍旅

  將軍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大軍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佳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敵兵仍無敵執無兵。甲兵雖有甲兵,無所用之。入軍不被甲兵。用兵以奇用兵。用兵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抗兵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兵強兵強則不勝。師處師之所處,荊棘生焉。田獵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盜賊

  盜賊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智賊以智治國,國之賊。盜誇財貨有餘。是謂盜誇。

  鬼神

  鬼神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神聖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神靈神得一以靈。神無以靈,將恐歇。

  身體

  虛心虛其心。常心聖人無常心。為心以百姓心為心。渾心惵惵為天下渾其心。民心使民心不亂。心氣心使氣曰強。弱志弱其志。有志強行者有志。強骨強其骨。骨弱骨弱筋柔而握固。筋柔見上。有力勝人者有力。用力是謂用人之力。身先後其身而身先。身存外其身而身存。身殃無遺身殃。身退功成名遂身退。有身吾有大患,為吾有身。無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終身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修身修之身,其德乃真。貴身貴以身為天下。愛身愛以身為天下。患身貴大患若身。殁身道乃久殁身不殆。傷手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手矣。攘臂攘無臂,則攘臂而仍之。實腹實其腹。為腹為腹不為目。為目見上。目盲五色令人目盲。耳聾五音令人耳聾。口爽五味令人口爽。口味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作未之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精至見上。足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性命

  谷神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沖氣沖氣以為和。專氣專氣致柔。精真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復命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營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光明用其光復歸其明。光耀光而不耀。守中不如守中。握固骨弱筋柔而握固。抱一抱一能無離乎。抱一為天下式。混一故復混而為一。

  生死

  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動之死地。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有生有生於無。道生道生一。先生先天地生。生生以其生生之厚。攝生蓋聞善攝生者。求生以其上求生之厚。相生有無之相生。長生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厭生無厭其所生。無生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貴生見上。不死谷神不死,是

  謂玄牝。無死以其無死地。重死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或存湛兮似或存。若存綿綿若存。不亡死而不亡者壽。壽見上。

  沖玄

  道沖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若沖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沖和沖氣以為和。知和知和曰常。和光和其光。玄同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通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玄德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覽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觀妙常無欲以觀其妙。要妙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敦樸敦兮其若樸。素樸見素抱樸。復樸復歸於樸。自樸我無欲而民自樸。樸小樸雖小,天下不敢臣。無名樸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清靜

  清靜清靜為天下正。以清天得一以清。徐清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虛靜致虛極守靜篤。好靜我好靜而民自正。常靜牝常以靜勝牡。靜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以靜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自然希言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道法自然。

  五常

  仁義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善仁與善仁。不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仁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失仁失仁而後義。上義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失義失義而後禮。上禮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喪禮言以喪禮處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聖知絕聖棄知,民利百倍。有知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知慧知慧出,有大偽。知多民之難治,以其知多。忠信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有信其中有信。善信言善信。德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寡信輕諾者,必寡信。不信信不足,有不信。美言不信。

  言行

  言宗言有宗,事有君。吾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希言希言自然。善言善言無瑕謫。貴言猶兮其貴言。建言故建言有之曰。信言信言不美。正言正言若反。多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言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美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可以市。不言聖人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天之道,不言而善應。尊行尊行可以加人。贅行餘食贅行。行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政教

  政治政善治。聖治是以聖人之治。難治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民之難治,以其知多。行教行不言之教。治亂治之於未亂。法令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功名

  有功不自伐,故有功。無功自伐者無功。功成功成不居,是以不去。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功成名遂身退。名遂見上。名身名與身孰親。可名名可名。常名非常名。異名同出而異名。強名強為之名曰大。無名道常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有名萬物之母。道隱有名。

  富貴

  富貴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知富知足者富。自富我無事而民自富。貴賤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貴身貴大患若身。貴以身為天下。我貴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自貴自愛不自貴。貴言猶兮其貴言。不貴不貴難得之貨。古貴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賢愚

  尚賢不尚賢,使民不爭。見賢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愚始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以愚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愚心我愚人之心也哉。

  善惡

  善惡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善應天道不言而善應。善勝善勝敵者不爭。善謀繟然而善謀。善建善建者不拔。善抱善抱者不說。善下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善言善言無瑕謫。善行善行無轍迹。善計善計不用籌策。善閉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上善上善若水。善地居善地。善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淵心善淵。善仁與善仁。善能事善能。善時動善時。知善天下皆知善之為善。常善是以聖人常善救人。不善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吉凶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作凶不知常,妄作凶。利害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禍福禍兮橋所倚。福兮禍所伏。親譽其次親之譽之。畏侮其次畏之侮之。悲哀殺人眾多,悲哀泣之。大笑下士聞道,大笑之。大怨和大怨必有餘怨。

  愛欲

  愛身愛以身為天下。自愛自愛不自貴。甚愛甚愛必大費。天惡天之所惡,孰知其故。人惡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物惡餘食贅行,物或惡之。無欲常無欲,可名於小。寡欲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不欲不欲以靜,是以聖人欲不欲。其不欲見賢。所欲兩者各得其所欲。欲得咎莫大於欲得。得失得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不失不失其所者久。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成敗常於幾成而敗之。敗失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無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損益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益損見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寵辱寵辱若驚。榮辱知其榮,守其辱。不辱知足不辱。若辱大白若辱。知止知止不殆。知足知足者,富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不知足禍莫大於不知足。補不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損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剛柔

  剛強柔勝剛,弱勝強,柔弱勝剛強。柔弱見上。天下柔弱,莫過於水。人之生也柔弱。柔弱者生之徒。堅強其死也堅強。堅強者死之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強大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梁強梁者,不得其死。取強不敢以取強。勿強果而勿強。致柔專氣致柔。弱用弱者道之用。矜伐不自矜,故長不自伐。故有功自矜者不長,自伐者無功。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爭戰

  不爭夫惟不爭,故無尤。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是謂不爭之德。善勝敵者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戰善戰者不怒。輕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戰勝戰勝以喪禮處之。夫慈以戰則勝。善勝善肚敵者不爭。勇敢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殺活見上。大威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司殺常有司殺者殺。

  無為

  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人能無以生為者。

  有為

  有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強為故強為之容。不為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主而為客。不為而威。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使民不為盜。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之

  為之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為器樸散則為器。為長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為父吾將以為教父。為主不敢為主。為客而為客。為士善為士者不武。為道古之善為道者。為文以為文不足。為一故復混而為一。為式抱一為天下式。為和沖氣以為和。為貴故為天下貴。為基高以下為基。為稱而王公以為稱。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為善天下皆知善之為善。為利有之以為利。為用無之以為用。為奇正復為奇。為妖善復為妖。為敗為者敗之。為谿為天下谿。為谷為天下谷。

  天文

  天長天長地久。天清天得一以清。天大域中有四大,天大。沖氣沖氣以為和。甘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飄風飄風不終朝。驟雨驟雨不終日。冰釋渙若冰將釋。

  地理

  地久天長地久。地寧地得一以寧。地大天大地大。善地居善地。谿谷為天下谿,為天下谷。江海猶川谷之與江海。百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曠谷曠兮其若谷。涉川豫兮若冬涉川。善淵心善淵。魚淵魚不可脫於淵。若水上善若水。壘土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田蕪田甚蕪。道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千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域大域中有四大。

  時令

  善時動善時。春臺如登春臺。若冬豫兮若冬涉川。凶年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終朝飄風不終朝。終日驟雨不終日。終日號而嗌不嗄。日益為學日益。日損為道日損。日久民之迷其日固久。陰陽負陰抱陽。寒熱躁勝寒,靜勝熱。

  草木

  草木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抱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木共木強則共。刑棘荊棘生焉。根柢深根固柢。歸根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輕根重為輕根。

  宮室

  九層臺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朝甚除朝甚除,倉甚虛。倉虛見上。戶牖鑿戶牖以為室。鑿室見上。塞兌塞其兌,閉其門。閉門塞其兌,閉其門。開兌開其兌,濟其事。出戶不出戶知天下。窺牖不窺牖,見天道。方隅大方無隅。安居安其居,樂其俗。樂俗安其居,樂其俗。狹居無狹其所居。關鍵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春臺如登春臺。四鄰猶兮若畏四鄰。榮觀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妙門眾妙之門。有室有室之用。玄門玄牝之門。天門天門開闔。

  器用

  樸器樸散則為器。神器天下神器,不敢為也。大器大器晚成。利器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多利器,國家滋昏。兵器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埏埴埏埴以為器。器用有器之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什伯器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橐籥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芻狗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金玉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車用當其無有車之用。如玉不欲碌碌如玉。懷玉被褐懷玉。輻轂三+輻共一轂。拱璧雖有拱璧,以先駟馬。無輿數輿無輿。舟輿雖有舟輿,無所乘之。輜重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匠斲是謂代大匠斲。左契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司契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籌策善計不用籌策。利劍帶利劍。張弓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天網天綱恢恢,疏而不失。結繩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繩約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服飾

  服釆服文采。美服甘其食,美其服。被褐被褐懷玉。

  食貨

  飲食厭飲食。餘食餘食贅行。甘食甘其食。食稅以其上食稅之多。樂餌樂與餌,過客止。財貨財貨有餘。貴貨不貴難得之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禽蟲

  兕角兕無所投其角。虎爪虎無所措其爪。駟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走馬卻走馬以糞。戎馬戎馬生於郊。毒蟲毒蟲不螫。猛獸猛獸不據。攫鳥攫鳥不搏。太牢眾人熙熙,如享太

  牢。淵魚淵不可脫於魚。小鮮治大國若烹小鮮。

  疊字

  繩繩繩繩兮不可名。芸芸夫物芸芸,復歸其根。熙熙眾人熙熙。乘乘乘乘兮若無所歸。沌沌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昭昭見上。察察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悶悶其政悶問,其民淳淳。淳淳見上。碌碌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落落見上。缺缺其民缺缺。

  玄經原旨發揮卷下竟

  玄經原旨發揮序

  上古之初,人人老子,家家道德,言之不可聞,安有五千言以為之經。大樸既散元經會之七,有聖人跨歷商周,笑視爭奪,遐想庸成大庭之不可復,於是出五千言以陳古義以正人心。青牛去遠微言轉堙,五千演為數十萬言,將以發道德之所未盡,使博大。真人與上三皇同時,必不著書,使後世盡漢文,盡蓋公。則原旨之書,亦不出於今之河上。此書自先天而來,十有二章,別自為書,開闔古今,經緯理數,得函關之的意,集玄學之大成。讀之者軒軒乎見鴻濛,泠泠然適建德,身世自遠,內外俱忘,亦猶淵明之羲皇,上禪宗之威音。前周茂叔之太極本無極,雖然運有汙隆,而古今無二。道術有分裂,而宇宙無兩身,安知老子之非先生,又安知先生之非我。異時白石洞天水光山色之中,從杖履而稽首三,問者必屬之我矣。

  盧山道士黃石翁敬書。

  生民果有初乎。夫開物成務,十三卦之外無餘聞,而雲火水龍鳥師之紀,郯子之學為有徵。是故莊周之論容成而下,凡十二氏,夫豈寓言。黃帝以前封泰山者七十二,又豈臆說與?蓋五太肇而化育參,九紀終而甲歷作,推之而可求其故,迦之而可見其倪者,《易》《老》而外,惟《皇極》一書而已。然嘗論之,元會運世大年也,歲月日時小年也。皇帝王伯之所由分,開物閉物之所由遂,其可究者。日甲月巳星癸,為少昊之世,而甲子紀年。日甲月午星甲,為夏禹之日,而王道始著。然則六萬四千八百有一年以往之故,斷自堯。甲辰而上,豈無可載之事,特簡策散落,舉之而無其徵,此堯夫所由略也。南谷杜尊師,道際兩朝,學探古始,嘗以謂一身之八卦,為盤古開天之徵,一日之旦夜,為開物閉物之辨。故摭諸古史歷書所稱九紀,參之老子微意,迄禹二會半以前,逆推而分初中後三皇氏,以系人極既立之事。由是而求之,則於《皇極》書為有原始之補,而其意則尊皇道、尚帝德而已也。題其書曰《原旨發揮》,分為十二章。上六章至周而終,下六章述老子本末。大抵發明老子身為藏史,凡三皇五帝之書,無不目見,所著五千言,辭玄旨邃,隱然無名古史,故取之以補邵子之所不陳,殆人間宜有書也。尊師老子徒也,謂言涉天人不可也,然使為國家者,得其言而用之,則君俞於上,臣敏於下,斯民囿玄穆之化,或者老子意乎。於是乎敘。

  大德十年冬十有二月望,弟子句章任士林,書于錢塘自然道士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