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昏昏多睡。同鸡肉、鸡子食,生蛔虫。食鸭肉伤者,多饮热糯米泔可消。
\x稷米\x 味甘性寒。关西谓之縻子米,又名 米。早熟清香,一名高粱,即黍之 不粘者。多食发二十六种冷气病。不可与瓠子同食,发冷病。但欲黍穣汁即瘥。又 不可与附子、乌头、天雄同服,勿合马肉食。
\x黍米\x 味甘性温,即稷之粘者。黍有五种,多食闭气。久食令人多热烦,发痼 疾,昏五脏,令人好睡,缓筋骨,绝血脉。小儿多食令久不能行。小猫犬食之,其 脚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虫。赤者浙人呼为红莲 米,又谓之赤虾米。丹黍米,味甘性微温,多食难化。勿同蜂蜜及葵菜食。醉卧黍 穣,令人生厉。
\x蜀黍\x 味甘涩性温。高硕如芦荻,一名芦粟。粘者与黍同功,种之可以济荒,
可以养畜。梢堪作 ,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
《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
\x粟米\x 味咸性微寒,即小米也。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宿食,生虫。胃冷者,
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粟,足重不能飞。
能解小麦毒。
\x秫米\x 味甘性微寒。即粟之粘者。久食壅五脏气,动风迷闷。性粘滞,易成黄 积病,小儿不宜多食。伤鹅鸭成瘕者,多饮秫米泔可消。
\x稗子米\x 味辛甘苦,性微寒。能杀虫,煮汁不可沃地,蝼蚓皆死。 子米,味 甘涩可食。
\xHT 米\x 味甘性寒。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麦而小,四月熟。野狼尾草米,味甘性平。
生泽地,似茅作穗。蒯草米,味甘性平。苗似茅,可织席为索。东墙子米,味甘性 平。蔓生如葵子,六月种,九月收。牛食之,尤肥。蓬草子米,味酸涩性平。生湖 泽中。筛草子米,一名自然谷,味甘性平。七月熟,生海洲,食之如大麦。菰米,
味甘性冷。九月抽茎,开花如苇芍,结实长寸许,霜后采之。米白滑腻,作饭香脆,
此皆俭年之谷,食之可以济饥也。
\x 米\x 味甘苦性温,即发芽谷也,与麦芽同功。 糠,味甘性平,年荒亦可充饥。
\x大麦\x 味咸性凉,为五谷之长,不动风气,可久食。暴食似脚弱,为下气也。
熟则有益,生冷损人,炒食则动脾久。
\x小麦\x 味甘,麦性凉、面性热、麸性冷、曲性温。北麦日开花,无毒。南麦夜 开花,有微毒。面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多食长宿癖,加客气。勿同粟米、
枇杷食。凡食面伤,以莱菔、汉椒消之。寒食日用纸袋盛面悬风处,热性皆去,数 十年久留不坏,入药尤良。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服土茯苓、威灵仙、当归者,忌 湿面。麸中洗出面筋,味甘性凉,以油炒煎,则性热矣。多食难化,小儿病患勿食。
\x荞麦\x 味甘性寒。脾胃虚寒者食之,大脱元气,落眉发。多食难消,动风气,
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希。泾 以北,人多此疾。勿同雉肉、黄鱼食。与诸矾相反,近服蜡矾等丸药者忌之。误 食令腹痛致死。荞麦穣作 ,辟壁虱。
\x苦荞麦\x 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多食伤胃,发风动气,能发诸病。黄疾人尤当忌之。
\xKT 麦\x 味甘性微寒。暴食似脚软动冷气,久即益人。作 用,温中消食。
\x雀麦\x 味甘性平。亦可救荒,充饥滑肠。
\x胡麻\x 味甘性平。即黑脂麻。修制蒸之不熟,令人发落。泄泻者勿食。
\x白芝麻\x 味甘,生性寒、熟性热、蒸熟者性温。多食滑肠,抽人肌肉。霍乱 及泄泻者,勿食,其汁停久者,饮之发霍乱。
\x亚麻\x 味甘性微温,即壁虱胡麻也。其实亦可榨油点灯,但气恶不可食。
\x大麻子仁\x 味甘性平,即火麻子也。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多食损血脉,滑 精气,痿阳道。妇人多食,即发带疾。食须去壳,壳有毒,而仁无毒也。
\x黑大豆\x 味甘性平。煮食则凉,炒食则热,作腐则寒,作豉则冷,造酱及生黄卷 则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凉。多食发五脏结气,令人体重。猪肉同食,令生内疾。小 儿同炒豆、猪肉并食,令壅气,腹痛难止,致死十有八九。年十岁以上者,不畏也。
服蓖麻子者,忌炒黑豆,犯之,胀满致死。服浓朴者忌之,动气也。小黑豆,味甘苦性温。
\x黄大豆\x 味甘,生性温、炒性热,微毒。多食壅气,生痰动嗽,发疮疥,令人 面黄体重。不可同猪肉食。小青豆、赤白豆性味相似,并不可与鱼及羊肉同食。
\x赤豆\x 味甘酸性平。同鲤鱼 食,令肝黄,成消渴。同米煮饭及作酱,食久发 口疮。驴食足轻,人食身重,以其逐精液,令肌瘦肤燥也。
\x赤小豆\x 味甘辛,性平下行。不可同鱼 食,久服则降令太过,使津血渗泄,
令人肌瘦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