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一撮。〕以土茯 苓〔四两。〕煎汤煎药,二剂而痛止,数年不发。
三 一儒者酒色过度,头脑及两胁作痛。立斋曰∶此肾虚而肝病也。用六味丸料,加柴胡、当归而安。
四 一人素阴虚梦遗,患头痛,用风药下效。余用六味加甘菊、钩藤、二冬、白芍、黑豆、松萝,用 土茯苓三两煎汤代水,三剂痊愈。
五 一人素患头风,暑月偶感风寒复作,绵帕包裹,始觉稍安。余曰∶此症《明医杂着》言属郁热,
本热而标寒。因内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 逆,散在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当凉血清火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用清上 散,加防风、川芎等药而愈。
\x附\x \x广笔记治脑漏效方\x 主此加减。
薄荷 牛蒡 桑皮 麦冬〔清肺。〕 柴胡 甘菊花 白芍 羚羊角〔清肝胆。〕生地 天冬 玄参〔补养肾水。〕犀角 连翘 朱砂〔镇 坠心火。〕 脑者诸阳之会,为髓之海,其位高其气清,忽下浊者,其变也。《内经》曰,上焦元气不足,则脑 为之不满。又云∶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
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上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之大法,宜清肺、肝、胆三经之热。以 鼻乃肺窍,而为脑气宣通之路,又治乎上焦,而行清肃之令;胆为春升少阳之气,与厥阴为表里,而上属 于脑,经为肝热所干故也;又宜兼补养肾水,镇坠心火,使水旺制火,火不上炎灼肺,而金得平木,则此 疾庶可得愈。
<目录>卷十四·数集<篇名>眩晕属性:眩晕者,目花黑暗旋倒也。其状头眩目闭,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上,惕惕然不能镇定之象。经 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故仲淳以眩晕责之肝血少,兼 肾水虚所致。丹溪云∶无痰不作眩,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故作眩晕。然致眩之因亦 不一,有外感六淫之邪而眩晕者,宜各从本门以施治。如因血少阴虚者,补其肝肾;因火炎痰动者,
治其痰火,有因气虚眩晕者,宜用异功、补中益气之属;因失血过多〔或上或下皆是。〕眩晕者,选 用保阴、集灵、归脾之属;有肾中阳衰,浊阴上逆眩晕者,最恶之候,急用人参、沉、砂、八味 之属,直达阳气归原为主。有产妇眩晕,不省人事,谓之血晕,亦最恶之候,治在本门。大抵人肥白 而作眩者,多宜消痰降火,或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补肾,而兼养肝之剂,此治眩 晕之大旨也。
\x逍遥散\x〔见虚劳。〕 宜加甘菊 钩藤。〔平肝降眩要药,通可加用。〕因肝血虚者,再加枣仁、枸杞,因肝火甚 者,用加味逍遥,再 加羚羊角、天麻。
此肝经之要药,诸风掉眩属肝,通主此加减治之。
\x六味汤 左归饮\x〔俱见虚劳。〕 宜加甘菊 钩藤 白芍。〔丹溪言∶治眩晕药中,宜加制肝药为佐使。菊、藤虽言平木、白 芍,虽言制肝,然皆不克伐。〕枣仁〔补肝养阴。〕牛膝〔益精填髓。〕 此二方,眩晕属肾水虚者,通可采用。
\x保阴煎 集灵膏 归脾汤\x〔俱见虚劳。〕 此三方,眩晕属血虚者,宜分别用之。如吐衄过多,有肺热痰嗽者,则宜保阴加甘菊、钧藤、白 芍、枣仁;无肺热者,可用集灵膏加上药;崩漏便血,及产后失血过多,则宜归脾加甘菊、钩藤、地、
芍、天冬之属。亦有不宜者,仍用保阴之属。
\x异功散\x〔见中风。〕\x补中益气汤\x〔见泄泻。〕 此二方,眩晕属气虚者,可采用之。
\x二陈汤\x〔见中风。〕 宜加天麻 枳壳 香砂。如挟火者,加芩、连,挟虚者,加参、术。
此治湿痰厥逆眩晕之剂。
<目录>卷十四·数集\眩晕<篇名>举例属性:一 一妇时多暴怒,以致经水复止。入秋以来,渐觉气逆上厥,如畏舟舡之状,动辄晕去,久久 卧于床中,时若天翻地复,不能强起,百般医治不效。因用人参三、五分,略 宁片刻,最后服至五钱,一剂,病转凶危,大热引饮,脑间如刀劈,食少溺多,已治棺木,无他望 矣。嘉言诊之,许以可救。盖怒甚则血郁于上,而气不返于下者,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巅者高 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眩晕也。又以上盛下虚者,过在足少阳胆经。胆之穴,皆络于脑,郁 怒之火,上攻于脑,得补而炽,其痛如劈,因为厥巅之疾也。风火相煽,故振摇而热蒸;木土相凌,故 艰食而多泻也。于是会《内经》铁落镇坠之意,以代赭石、龙胆草、芦荟、黄连之属,降其上逆之 气;以三七、丹皮、赤芍之属,行其上郁之血;以龙骨、牡蛎、五味之属,敛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剂 药中,生入猪胆汁二枚;盖以少阳热炽,胆汁必干,亟以同类之物济之。药一入口,便觉神返其舍忘,
其口苦,连进十数剂,服猪胆二十余枚,热退身凉,饮食有加,便泻自止,始能起床,行动数武。然尚 觉身轻如叶,不能久支。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