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11-辨证录-第140页

br>此症可用疏痰汤∶ 白芍 茯神(各五钱) 甘草 神曲 半夏(各一钱)
水煎服。
人有水泛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亦不知为肾中之痰,岂知肾寒而精变为痰乎。
夫各经之痰,皆外水入而化痰,惟肾中之痰乃内水所成,故心肝脾肺之痰,可以用攻,而独 治肾中之痰,必须用纯补之药,不可少间攻痰之味。盖肾中之痰,乃纯阴之水也,阴火非阳火 不能摄。阳火者,水中之火也。阴水泛而火微,阳水旺而火伏,大补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 而痰自降矣。
方用八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 山药(五钱) 山茱萸(五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一两) 肉桂(二钱) 附 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水泛为痰者立时即消。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胜于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肾寒而痰泛者,不可执此方以概治痰 也。盖痰非肾泛,则痰为外邪,何可以治内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肾水上泛者,用此 方实效应如响,然亦必须多用茯苓与熟地之分两相同,则肾水归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湿 气尽行消化,始无伏留之弊。万勿执定仲景夫子原方,谓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此症用复阴丹亦妙。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芡实 山药(各一两) 肉桂(一钱)
水煎服。
人有吐痰纯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轻夜重,人以为肺火之痰也,谁知肾热而火沸为痰乎 。此等之痰,乃阴虚火动,大约成痨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谓吐白血也。其痰一似蟹涎,吐之 不已,必色变如绿涕之色,即痨瘵之已成,而不可救疗者也。然而痨瘵而吐白沫,是肾绝之 痰也。亦有未成痨瘵,与阴虚之火初动,而即成此痰,与痨瘵已成者尚有分别,何可置之不 救。世人一味治痰,绝不识治肾中之阴,不变成痨瘵而不止。夫火沸为痰者,成于肾火之太 旺,由于水衰之极也。肾可补不可泻,补肾水之衰,即所以泻肾火之旺,故用补阴之药以制 阳,不可用泻阳之品以救阴也。倘见其肾火之旺,而轻用黄柏、知母,毋论火不可以骤息,
痰不可以遽消,且击动其火,以变为痨瘵者比比也。治法但补水以逐痰,则痰消于乌有矣。
方用定沸汤∶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北五味(二钱) 茯苓(一两) 山药(一两) 玄参(一两) 白 芥子(三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火沸之痰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宜连服十剂,不可见二剂之效,便 撤饮不服。
盖火沸之痰,实本于阴虚,而阴虚之火,非多服补阴之药,则阴不能大长,火不能急散 也。病者以此方为续命之汤,医者以此方为夺命之剂,幸勿轻弃之也。
此症用归沫汤亦大妙。
熟地(二两) 山萸肉 玄参(各一两) 天冬 女贞子 生地 百合(各三钱) 款冬花(一钱)
水煎服。
人有偶感风邪,鼻塞咳嗽,吐痰黄浊,人以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谁知风邪塞于肺经 乎。夫邪在肺,古人亦有用吐而效者,以肺气闭塞,谓吐中有发散之义也。然必大满大实之 症始可用吐,如瓜蒂散涌出其痰是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黄浊,非大满大实可比,何必用吐 法哉。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损伤胃气之忧,胃气伤而肺气亦伤。肺胃两伤,旧疾虽去,而新 痰复生,一吐不已而再,再吐不已而三,必变为不可治之症矣。故毋论虚人不可吐,即实人 亦不可轻吐,以吐后必须守戒,五脏反复而气未易复,一犯戒而变症蜂起也。况肺邪闭塞之 痰,亦易于表散。盖肺气闭塞于风邪。非闭塞于痰也。散其邪而肺气自通,肺气通而痰自化 ,王道原自平平,尚吐者霸道也。霸道可间用,不可常用,慎勿谓吐法神于表散,而尽用吐 方用散痰汤∶ 桔梗(三钱) 紫苏(二钱) 黄芩(一钱) 麦冬(五钱) 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 钱)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鼻塞通,二剂咳嗽止,三剂痰浊化,四剂全愈。
此方名为散痰,其实散肺之邪也。
此症用二紫汤亦效。
紫苏叶 紫菀(各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 枳壳 黄芩(各一钱) 天花粉(三钱)
水煎服。
人有寒气入胃,结成寒痰,日日呕吐,人以为寒痰在胃,谁知是胃气之虚,而寒结为痰 乎。凡人胃气旺,则水谷入而化精,原不生痰。惟胃气虚,仅能消谷,不能消水,则水积而 为痰矣。然而胃虚者,火气之衰也。火旺则土旺,火衰则土衰,土衰不能制水,故不变精 而变痰也。夫胃土自寒,尚且水变为痰,况外寒又侵胃乎。内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 不能化,必至上涌而吐矣。祛寒其可缓乎,惟是祛胃土之寒,必须补心火之旺,火旺土坚,
何痰不化哉。
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 肉桂(二钱)
水煎服。
六君子汤原是补脾胃之圣药。胃病而治脾者,脾胃为表里,脾健而胃更健也。肉桂上补 心火,而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