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应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风寒,根据上发表之法,或因内虚泄泻,根据 上和中之法,如按法调治,犹不出快,热反甚,大渴腹胀满,大便硬结不通,烦躁 不安者,此毒邪壅伏于内,三黄丸、七味升麻丸(初热)择而用之,甚则三乙承气汤主 之(大便秘)。闻人氏云∶且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此热毒壅遏,未见形状者,当微 下之,非微下则热不减,此是始者,热在里 未出之时也,若 点隐隐在皮肤中者,
是已发越在表,疮正发时,则不可妄下也。又有结脓窠痂 之际,脉尚洪数能食,
而大小便秘,此表已罢,里有热毒,宜微利之,大抵脏腑有热,往往利大小便者,
以其主出而不内故也。
张氏从道云∶疮痘气匀即出快,盖气匀则荣卫无滞,匀气之药,如桂枝、防风、
荆芥穗、薄荷叶,所以行在表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发表之剂多用之。木香、
青皮、枳壳、木通,所以行在里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和中之剂多用之。又,
疮出之时,常宜和暖如三春发生之气,则气血和畅,自然其出快,其发透,其靥齐,
若偏于太热,则壮火食气,其气反虚,而不能行,偏于太寒,则气凝涩而不得行矣。
痘疮之证,其初不免于发热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疮 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出热退者,疮本必疏,若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 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
或解毒防风汤(大法)加升麻,或东垣黍粘子汤(本条),兼服代天宣化丸(预防)。服药之 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 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丸(初热)。小便不利连翘汤(小便不利)。小大便俱不通八正 散(小便不利)。自利 者黄芩汤(自利)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末。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 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证,勿治。
<目录>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篇名>见形证治属性:〔洁〕一发便密如针头,情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然稠 密之处,各有经络部分所属,额主心,面主胃,腹与四肢主脾,胁主肝,两腋主肺,
下部主肾,肩背主膀胱,当随见证治之。若面色黄,大便黑,烦躁喘渴,或腹胀者,
瘀血在内也,用犀角地黄汤,或抱龙丸生犀角汁,但根窠分明,肥满者,无妨。
〔薛〕前证,若属心经,用导赤散之类,胃经用犀角散之类,肝经用柴胡汤之类。大 凡稠密者,热毒炽盛也,若密而不痛,用东垣消毒散。若密而作痛,用仙方活命饮。
若密而小便不通,用八正散。若密而大便不通,用承气汤。若密而恶寒发热,用麻 黄甘草汤。
连翘升麻汤
(洁古连翘升麻汤,即升麻葛根汤、加连翘一分是也,此又万氏所增定)
连翘(一钱) 升麻 葛根 桔梗 甘草(各七分) 牛蒡子(一钱) 木通(八分)
白芍药(五分) 薄荷叶(少许)
上锉细。加淡竹叶、灯心,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东垣鼠粘子汤
治 疹已出,稠密,身表热急,与此药防后青干黑陷。
鼠粘子(炒,二钱) 当归身(酒浸) 甘草(炙) 柴胡 连翘 黄芩 黄 (各一钱)
地骨皮(二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空心服药毕,且勿与乳食。
犀角消毒散
治 疹丹毒,发热痛痒,及疮疹等证。
牛蒡子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五分) 犀角(镑,二分) 金银花(三分)
上,水煎熟入犀角,倾出,服。
东垣消毒散
(即消毒救苦汤,见大法)
仙方活命饮
(余毒)
〔发表〕痘出太盛,烦喘甚者,麻黄黄芩汤。痘出太盛,烦喘咽痛而嗽者,
麻黄汤,入麝香尤妙。
麻黄甘草汤
治表实,痘毒 盛稠密。
麻黄 生甘草 上,水煎服。
〔攻里〕洁古云∶ 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也,用去风药微下之。沧 洲翁云∶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庞氏地黄膏,外以黄 柏膏涂面,佳。痘出太盛,喘促腹满,小便赤,手足心并腋下有汗,或狂言妄语,
大便不通,宜四顺饮、小承气汤,下后诸证悉退,不可再下。
〔表里〕
田氏调肝散
治疮疹太盛宜服,令疮不入眼。
生犀(二钱半) 草龙胆 麻黄(去节) 钓藤钩(各一钱) 黄 桑白皮(炒黄)
石膏(各半两) 大黄 栝蒌仁(去皮) 甘草(炒。各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温服。微利,效。
〔凉血〕 海藏云∶出太多者,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粘子汤(即地骨皮散。加鼠粘子)
庞氏地黄膏
生地黄(四两) 豆豉(半升) 雄黄(一钱) 麝香(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