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删者存其旧 也。用墨圈者当删者也。辨其下者。使人皆知其非。不复为旧文所惑。不删之删也。
\x〔一〕长者阳也。\x指下寻之。三〔关〕(部)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 曰长。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
从尺至关。连寸口。直过如横竿之状。此三部之长脉。过于本位。谓或尺或关或寸。过于一指之外。
此各部之长脉。欲知其病。则必于浮沉迟数大小之间求之。若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则气 自治而无病。经曰。长则气治是也。大概平人病患。脉长为吉。深且长。寿脉也。尺脉长。根深蒂固。
心脉长。神气有余。内经心脉搏坚而长。病舌卷不能言。至肾脉搏坚而长。病折腰。此六脉者非以长为病。
以搏坚相合而病也。春肝脉。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肝脉。如循长竿末梢曰平。如循长竿曰病。
有余而过。故也。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来时又却还。
通真子曰。此云来时又却还者。似一阴三阳之脉。愚曰非也。来而还。只可谓脉之来去。然诸脉 皆如是。若不能自还。则代而死矣。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是四脉共见也。
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洁古曰。此阳明脉。尺寸俱长。当汗。阳化气也。今按假使是阳明证。亦难专于发汗。正阳阳明当下。
太阳阳明当汗。少阳阳明随证解利。当根据表里分汗下。
\x〔二〕短者阴也。\x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体虚恶寒。腹中冷气。(作生气非)宿食不消。
寸口尺中皆退促。附近关中见一半。如龟缩头曳尾之状。以其阴阳不及本位。故曰短。若关中短。
上、为寸脉。下不至关。下、为尺脉。上不至关。是阴阳绝脉。此皆不治决死。故关中不以短脉为诊。
脉经曰。短脉之象。应指而回。不能满部。浮而短者荣卫不行。沉而短者脏腑痞塞。短与长对。知长 则知短矣。
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通真子曰。脉诀以一阳三阴。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乃云有伏阳耳。今按脉诀单论短。为阴中 伏阳。盖以短为阴。脉短为气病。气不得舒畅。则阳气郁伏于内。非论沉涩短浮四脉共见也。内经曰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今曰大泻通肠。亦当随病浅深用药可也。
\x〔三〕虚者阴也。\x〔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曰虚。
主少力多惊。
虚脉。因按而知其虚。其诊法与芤同。皆以按而见。浮大而软。按之中无旁有为芤。迟大而软。
按之隐指。豁豁然空为虚。内经曰脉虚血虚二脉。皆因血而见。失血则中无。血虚则中空。脉诀言寻之不足。
举指亦然。乃微濡之脉。非所以形容虚也。虚与实对。实于中为实。故浮中沉皆有力。内不足为虚。故按之豁 豁然空。
恍惚心中多愕惊。〔三关定息脉难成〕(按之无力脉虚轻。)血〔生〕(虚)脏腑生〔寒热〕(烦热。)
补益三焦便得宁。
\x〔四〕促者阳也。\x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又曰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曰促。渐加则死。渐退则生。
促脉。尺微关细。寸口独实而滑数。并居于上。或来去数。时一止复来。黎氏曰促脉虽盛疾。必时一 止复来者。如趋之蹶也。故徐疾不常。
促脉前来已出关。并居寸口〔血成斑〕(证危难。)
血成斑非促脉证。
忽然渐退人生也。若或加时命在天。
\x〔五〕结者阴也。\x指下寻之。〔或来或去聚而却还〕(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无常数。又曰脉来动而中止。
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曰结。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迟而小驶为缓。应指暂歇为止。缓而止为结。通真子曰据经谓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为结。其言是也。此 云或来或往。聚而却还。与之稍异。来去者脉之常也。聚而还。何以见脉之结。今根据仲景所论改之。
脉经只云来缓。时一止。难经又云无常数。今根据难经增之。盖止而复来。数至。间或三两至。或又一止。无常数。
若有常数。如五动一止。又五动一止。根据数而止。则为死脉。可根据止数。克死期矣。详见下代脉辨。仲景 曰。蔼蔼如车盖。曰阳结。乃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乃阴气郁 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又曰脉浮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曰阳结。脉沉迟。不能食。身体重。
大便反硬。曰阴结。亦以阴阳气偏结。因兼证而分之。不以脉止为结也。内经曰结阳者肿四肢。四肢 者诸阳之本也。结阴者便血。阴主血也。二阳结谓之消。谓大肠胃热。三阳结谓之隔。谓小肠膀胱热。
三阴结谓之水。谓脾肺寒。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谓心主三焦热。是亦分阴阳之结也。王氏脉经盖 因仲景之文。于脉缓止却为结阳。数止却为结阴。误甚。详述在代脉下。其实脉诀之结脉为阴。与 促脉为阳相对。非若内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