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7-脉诀刊误-第13页

之无有。举之则浮细而极软。必轻手乃可得。
脉经曰如帛衣在水中。帛漫在水。虚浮见于水面。若用指按之。则随手而软散。不与手应。此濡脉之状也。
濡与迟弱相近。一息三至。随浮沉而见曰迟。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能沉。曰濡。轻软而沉细。
按之乃得。重按欲绝。指下不能起伏。不能浮。曰弱。濡弱迟微之脉。皆气血之不足者也。大病后。
或产妇。喜见此等脉。平人强人忌见之。更随时随病消息之。脉诀曰指下寻之似有。与言伏脉同。何 是何非耶。且诸脉之应。皆一来一去。如曰来疾去迟。曰来盛去不盛。以别钩脉。外实内虚之诊。
今曰按之根据前却去。其状果何如耶。内经曰软。脉经曰濡。同一脉也。难经曰春脉弦。濡弱而长。按 之濡。举之来实者。肾也。沉濡而滑曰石。是皆兼他脉。以濡在中和为胃气之本。为平脉。旺脉。
若濡脉独见。则病脉也。内经曰心脉 散。当消环自已。肝 散。病溢饮。胃 散。病食痹。脾 散。
色不泽。足 肿。肾 散。病少血。其言 散脉。与搏坚而长对。言病也。故难经亦以气来虚微。
来实强。对言之。非所谓濡与虚弱之诊也。
〔按之似有举之无〕(举全无力按如无。)
脉诀。此句全非濡诊。活人书曰。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曰濡。今从之。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濡脉关前〔人足汗〕(虚自汗。)
脉诀足字本为充足之足。昧者误以手足之足训之。今改为自汗。庶无误也。
当关少气精神散。尺部绵绵却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x〔八〕弱者阴也。\x指下寻之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乃无怏怏不能前〕(极软 而沉细。按之如绝指下。)曰弱。〔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
弱者扶持不起之状。不能起伏。不任寻按。大体与濡相类。濡脉细软而浮。弱脉则 细软而沉。以此别之。病后见此脉为顺。强人平人见之。为损为危。独见一部或二部犹庶几。
三部六部皆见之。甚矣。脉经论弱云。按之乃得。举之无有。今脉诀云轻手乃得。重手乃 无。与脉经相反。今改之。又弱为虚候。气血损减。今云气居于表。果何证乎。表病脉必 因浮而见。今弱脉沉细在下。何以诊表。素问曰。而肿曰风。不拘于产后也。弱脉亦难以验风。
〔三关〕(脉行)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软细而沉似烂绵。)少年得此 须忧重。老弱逢之病却痊。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虚热胃虚疏。一作气多粗尤非)
脉经曰。关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 寒起矣。池氏曰。关乃阴阳分处。脉弱则阴阳隔绝。主气喘。李 范因之。今按气喘者脉必实。
脉弱则气乏。不足以息。今根据脉经改之。柳氏曰气虚羸弱。弱脉乃见。寸弱为阳气虚。尺弱为阴 气虚。关弱为胃虚。仲景曰诸弱发热。乃弱为阳虚。虚而发热。非实热也。大抵阳少阴多。皆为 不足之候。脉经曰弱为虚为悸。内经曰脉弱 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同一弱也。以滑涩相兼而易诊。
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主皮肤〕(阳气少。骨烦发热痛难居。)
脉经曰。尺弱阳气少。发热骨烦。又云少血。脉经曰骨烦者。肾主骨髓也。脉诀作皮肤。
乃肺之合。非肾所主。今改之。
<目录>卷上<篇名>九道属性:通真子曰。七表八里为阴阳正脉。外有九种脉相通而见者。经所谓脉来浮滑而长。沉涩而短。
浮大而牢之类。是也。以愚观之。脉无正不正之定名也。为邪为病而见。则二十四字皆不正之脉。
因时而旺。随脏而应。则皆正脉也。脉合阴阳。难以七表八里为阴阳正脉。难经曰浮滑长皆阳脉。
沉涩短皆阴脉。非别以长短为阴阳正脉之外也。是长短与浮沉滑涩。同为阴阳也。又曰外有九种 脉相通而见。故曰九道。且脉之相通。乃众脉参互为一。以示证也。二十四字。除浮沉结促代伏。
居于上下。止于缓急。不能相通。其他皆相通。难经曰一阳一阴。谓浮而涩。是八里通乎七表也。
一阴一阳。谓沉而滑。是七表通乎八里也。内经所载。仲景所论。多通众脉而言病。脉经二十四字。
有散数。无短长。脉诀去散数。增长短。亦以足二十四字。脉经论。二十四字通为一处。亦无次 序之定。盖脉随变而见。但宜以阳脉从阳类。阴脉从阴类。不可以一浮二芤为定序。且三至为迟。
六至为数。迟阴在脏。数阳在腑。经文皆对言也。今取迟 去数。其可乎。是知脉不可以二十四字为定数也。亦不可立表里道之异名也。陈氏沈氏并用散数为 九道。用脉诀九道之名数。而不取短长。亦非也。今增散数二脉于后。以足脉经之所论。而不去长短者。
脉之所当述者也。既不拘于表里道二十四字之数。则脉之以一字立名。皆详论可也。或曰子既辨表 里道之非。不删而述其旧文何也。曰此朱文公作孝经刊误。程子述大学亲民之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