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也。如为医者。但知脉理。而不 知药性。是犹用兵者。但知贼之虚实。而不知我兵之宜水宜陆。宜奇宜正纵有百万之师。其不为贼所陷者鲜矣。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
此承上起下之词。言既明寸关尺之三部。须知三部之中。所现之脉不同。而所生之病亦各异也。
寸脉急而头痛。
寸。阳部也头。诸阳之会也。今诊得寸脉而急。急则近于紧。诸紧为寒。当是风寒客于其脑。而作痛也。
平人气象论云。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弦为心下之咎。
心之下。胃之上也。弦则为饮。脉经曰。寸脉弦。心下 。谓心下有痰饮也故寸弦而曰心下咎也。
紧是肚痛之征。肚痛者。胃脘痛也。经云。紧在寸口。或膈上有寒。或膈下有水。寒在上焦。
风满而噎。或风寒外入。病苦头痛。(当是左寸紧。)或宿食内停。腹中不化。(当是右寸紧。)缓即皮顽之候。
寸。阳位也。缓则为湿。风从阳。湿从阴。风从上。湿从下。今缓脉见于阳位。
即经云寸缓。主皮不仁。风寒在肌肉也。宜防风汤。
微微冷入胸中。
寸。阳部也。胸中。阳位也。微者。阳气虚也。阳虚则寒。故寸微而知胸中有冷气也。
数数热居胃口。
数为热。经云。寸数即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则知热在胃口矣。
滑主壅多。
经云。寸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前胡汤。
涩而气少。
凡涩为气多血少。而此独云涩而气少者。何也。盖以胸为气海。若关脉涩。则当谓之血少。何也。以其营出中焦也。
至于寸口所以候胸中者。胸为气海。安得不谓之气少也哉。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 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洪为阳。沉为阴。洪为火。沉为寒。胸为阴。背为阳。寸部而见洪脉。为肠火之邪。干于心胸。而作满闷经云。诸 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寸部而见沉脉。为阴寒之气干于肺。而作引痛。经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者是也。更过关 中。浮缓不餐。
关中所以候中焦者。中焦属脾土。土之性宜镇静。今脉见浮缓。缓虽土之本脉。而浮则为风为虚。如大风扬沙。失 其镇静之德。而成虚浮之象。其不食也宜矣。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紧则为寒。牢则为病根深固。今二脉见于关中。是脾胃为冷物所伤。脾病则留满痞塞。故气满喘急。而成不拔之证 矣。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数则为热。见于关中。则为热壅胃口。热壅胃口。则不食。不食则脉因之而弱矣。弦则为饮。滑主壅滞。今弦滑兼 见于关中。是为胃中停积寒饮矣。
微即心下胀满。
诸胀满皆属于土。微为阴土。乃不及之土也。微脉见于关中。是为脾虚不足。而作胀满矣。当于微脉条中参看可也。
沉兮膈上吞酸。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上文云。沉兮膈上吞酸。下文云。沉乃须作实看。岂非一脉而两证欤。不知上文之沉兮膈上吞酸者。乃胃中有宿滞 未消。而作吞酸之证。诚恐后人以关脉见沉。误认脾虚。而用补剂。则难免实实之祸矣。故反复叮咛之曰。涩则宜为虚 视。盖以营出中焦。关脉涩则为营血不足。谓之虚也宜矣。至于沉。则不得视之为虚。而当视之为实。宜用消导之剂。
去其积滞。则阳气自升。而脉自不沉矣。
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急。
濡主虚乏。为气血不足之候。关主脾胃。今见濡脉。则元气衰而中气下陷。故腰以下坠重。难以行矣。女萎散无传。
姑俟后考(人身如鸡子相似。脾气如黄。元气如清。凡清明前煮鸡子。则黄在中。以其清足故也。清明后煮鸡子。则黄 偏而下。以其清不足故也。人身之中气亦然。若中气足则不偏虚。不足则下陷而偏矣。)
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脉道行。而往来流动矣。今关脉伏。则土为水掩。而 脉道不行。如五常正大论所云。藏政以布。长令不扬也。治之者。当以牵 牛汤。尽泻其水。则脾土自现。而脉道自通矣。禹贡曰。云土梦作 。此之 谓也。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
滑主壅多。女子经脉不通。男子小便不利。皆壅滞之患也。按经云。尺滑 气血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
伏脉谷兮不化。
尺脉伏而云谷不化者。何也盖以饮食入胃。不能运化停留于中。壅遏 营卫。卫出下焦。不得通达。故厥阴之木气不升。而尺脉为之伏矣。治之 者当吐其邪。而升其气。使厥阴之气上升。而尺脉可复出矣。其说当于 八里脉尺伏条下参看。
微即肚痛无 。
微为阳虚。阴盛之脉。尺中见微。是为阴分而见阴脉也。诸阴为寒。故经 云。尺微厥冷。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弱缘胃热上壅。
尺脉弱而云胃热上壅者。何也。盖以上实则下虚。热气并壅于胃口。故 尺脉见弱也。
迟是寒于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