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脏腑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 而气微喘。诊其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手阳明经也。脉浮为阳。按之牢 强。谓之为实。阳实者。病腹满气喘嗽。左手关上脉。足少阳经也。阴实者。
病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也。关脉实。则腹满响。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内。
腹胀急。心内澹澹。食欲呕逆。关脉浮。腹满不欲食。脉浮为是虚满。左手 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少阴经。沉者为阴。阴实者。病苦小腹满。左手尺中 阴实者。肾实也。苦腹胀善鸣。左手关后。尺中脉浮为阳。阳实者。膀胱实 也。苦少腹满。引腰痛。脉来外涩者。为奔腹胀满也。病苦腹满而喘。脉反 滑利而沉。皆为逆。死不治。腹胀脉浮者生。虚小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 正方。
下利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下利之证。虽在脾肾。其见证在于大肠。大肠属庚金。脉若微小。则火犹 不甚。而庚金无伤。故曰生。若遇浮大而洪。则为丙火来克庚金。其邪方 炽。故曰无瘥日也。
按儒门事亲云。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通者佳。数疾且大有热者死。经 云。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云。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又 云。肠 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又云。肠 之属。身热脉不悬。绝 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云。肠 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 大紧者死。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速者生。紧息者死。又云 泄注。脉缓明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恍惚之病定癫狂。其脉实牢保安吉。寸关尺奇沉细时。如此未闻人救得。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
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病始发。意不乐。直 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经言如此。所谓阴阳俱盛者。即诀所谓实 牢也。若寸关尺部沉细。是于三部阴阳俱盛。相反则正气已衰。故云未 闻人救得也。戴起宗脉诀刊误。复引难经重阴为癫。谓阴部内见沉涩 微短脉。是阳脉不见。而阴独盛。故为癫疾。殊失难经之旨矣。何也。据刊 误之意。盛字当作甚字。若仍作或字。则非沉涩微短可知矣。
按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疑于五十九难中错简者。脉经云。诊 得癫疾。虚则可治。实则死。又云。癫疾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又云。
癫疾脉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治。
巢氏病源云。脉虚则可治。实则死。又云。紧弦实牢者生。脉细小者死。
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命殂厄难脱。
数大者。阳有余而阴不足。尚可补阴以配阳。若脉虚小。则阴阳俱亏。求 其厄脱。不亦难乎。
按经云。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又云。消渴脉沉小者生。实坚 大者死。
水气浮大得延生。沉细应当是死别。
经云。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
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又曰。肾何以 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从其类也。上下溢 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经言如此。究之由于脾土虚 弱。不能制肾水。以至泛滥皮肤而为病。若脉浮大。尚有可生之理。盖浮 属风。大属火。风与火皆能耗水。况浮大为阳。阳病易已。脉若沉细。沉细 为阴水。则水愈横流而土愈飘没。其不至于死也。盖亦鲜矣。
按脉经云。水病脉洪大可治。微细者不可治之。云水病胀闭。其脉浮大 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又云。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霍乱之候脉微迟。气少不语大难医。三部浮洪必救得。古今课定更无疑。
巢氏病源曰。诊其脉来代者霍乱。又曰。脉代而绝者亦霍乱。霍乱脉大 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观巢氏 之说。正与脉诀相符。非为臆说。戴起宗刊误。谓脉经所无。以脉诀为自 创之例。何其谬哉。而刊误所论。皆循纸上筌蹄。并未临证消息之耳。夫 霍乱者。乃冷热不和。清浊相干。以致卒然心腹绞痛。其疾挥霍撩乱。故 名霍乱。其始发也。则乱于里。甚则手足厥逆。而脉沉伏。不足为怪。将解。
则循手足阳明之窍以出。在上则吐。在下则泻。其脉渐复而出矣。若不 吐不泻。脉亦不出。手足厥逆。目闭而不欲言。此为阴霍乱。乃危证也。若 内服大温之剂。外用灸关元气海之法。亦有能活者。
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即倾危。
血虚。脉虚。理也。今吐衄二病。皆失血之证也。血既去。其脉当沉细无力。
今反见浮大。浮大属火。乃火逼血而错经妄行。无巳时也。
病患脉健不用治。健人脉病号行尸。
所谓不用治者。乃不治自愈也。前诀形证相反。歌云健人脉病号行尸。
病患脉健亦如之。所谓亦如之者。即内经所云。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 死也。此诀所云。正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