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气。却后四年死。以至十动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此王氏脉 经也。正与此诀相为表里。奈何戴起宗复引经文而疑之曰。肾绝六日 死。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果此藏气绝。又安能待四岁三岁乎。斯言 一开。至使后人并脉经而疑之矣。不知五脏之中。有精。有气。有神。有先 天元阴。后天元阴。先天元阳。后天元阳。非止于血肉之形质已也。脉诀 与脉经所言。乃五脏无形之精气。不能流动充满。年月日久。渐次损坏。
以至有形而后死。故于数岁之前。脉上而即见止也。故经曰。四十动一 止。一脏无气。以至十动一止。为四脏无气。戴起宗不善读书。而以一脏 无气之气字。误认为有形之败坏。则误矣。至于内经所言肾绝六日死。
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者。乃五脏之精气神。或为七情。或为六欲。或 为六淫。一时暴伤而绝。故又曰。以下有止看暴病。非所论于此也。
<目录>卷五<篇名>诊暴病歌属性:两动一止即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
池氏曰。暴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卒暴。损动胃 气而绝。即死不过数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日方 死三动而一止。乃胃气将尽。犹得六七日谷气绝尽方死。仿此而推。若 至十五动而一止。乃死期在于一年也。张世贤曰。脉两动而见一代。其 人死期三四日间。三动而见一代。死期六七日间。四动而见一代。死期 八日。以此推之。一动得两日之数。其故何也。十干系五行也。五行有阴 阳金木水火土。阴阳各得两日。二氏之说。皆为有理。愚谓前诀言常病。
是五脏无形之元气。渐渐损伤。以至有形之物败坏。故以几脏无气。断 死期之远近。此诀言暴病。是五脏有形之物依然。乃五脏无形之元气 暴绝。故以几脏尚存之气。断死期之远近。何也。盖以脉一动。循行一脏。
脉五动。循行五脏。今云二动而脉一代。则三脏之气已绝。故曰三四日 死。若三动而脉一代。则为二脏之气已绝。故曰六七日死。若脉四动而 一代。则为一脏之气已绝。尚可延至八日而死也。
<目录>卷五<篇名>形证相反歌属性:健人脉病号行尸。
即如前诀所云。春中诊得夏须忧之类。又如前诀所云四十一止。四年 三十一止。三年之类。人虽无病。而脉已病。死期不远。而步履如常。故名 曰行尸耳。
病患脉健亦如之。
如病泄泻失血。产后形容羸瘦。脉反见洪大而数健者。为病脉相反。亦 死证也。又经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也。
长短瘦肥并如此。细心诊候有依稀。
张世贤释云。长人脉短。短人脉长。肥人脉小。瘦人脉大。皆为死候。亦未 必然。何也。夫长人脉短。则诚是矣。若云短人脉长。肥人脉小。瘦人脉大。
比比皆然。而未见其死也。前脉赋中。男女长幼大小已详言之矣。不若 吴文炳释曰。肥脉沉结。瘦脉长浮。人短脉促。人长脉长。违反不和者死。
此说为当。
<目录>卷五<篇名>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属性: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申辛酉里。
春旺木。其脉弦长。秋旺金。其脉涩短。春得秋脉。金来克木。况庚申辛酉 皆金旺日。故知必死。
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与壬癸为期尔。
夏旺火。其脉浮洪。冬旺水。其脉沉实。夏得冬脉。水来克火。况壬癸子亥 皆水旺日。故知必死。
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己辰戌还是厄。
冬旺水。其脉沉实。土旺四季。其脉缓大。冬得四季之脉。土来克水。况戊 己辰戌皆土旺日。故知必死。
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形克。
秋旺金。其脉涩短。夏旺火。其脉洪大。秋得夏脉。火来克金。况丙丁巳午。
皆火旺日。故知必死。
季月季夏得春脉。克在甲寅病应极。值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贼。
季月。辰戌丑未月也。季夏。即未月也。季月。乃土寄旺之月。季夏乃土旺 之时。土旺四季。其脉缓。木旺春。其脉弦于季月。季夏诊得其脉弦长。乃 木来克土。况甲寅乙卯。皆木旺日。故知必死。
<目录>卷五<篇名>诊四时虚实歌属性:春得冬脉。只是虚。更兼补肾病自除。若得夏脉缘心实。还应泻子自无虞。
张世贤曰。经云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夏秋冬脉皆如是。在前为实后为虚。
张世贤曰。夏秋冬之所诊。皆如春法。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 邪。
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
张世贤曰。春中二月分也。四季脉。脉缓大也。于二月中而得四季之脉。
乃妻来乘夫。谓之微邪。况二月乃木帝旺之时。故不治自愈。
<目录>卷五<篇名>伤寒歌属性:伤寒热病同看脉。满子透关洪拍拍。出至风门过太阳。一日之中见脱厄。
过关微有慢腾腾。直至伏时重候觅。
张世贤曰。寒者。冬气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 之者。乃名伤寒。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