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等证。此是阴中之阳。邪在内矣。宜急治其里。
治其里。是多从证。而不从其脉也。
今将七表脉有下者。八里脉有汗者。七表脉有汗者。八里脉有下者。此四 论为古今之则。于七表脉论。八里脉论内。交五说之。更有脉与证相杂之 法。当取仲景内桂枝脉(里)得麻黄证。(表)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 各半汤。如桂枝证二停。麻黄脉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 二停。桂枝脉一停。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更有麻黄脉桂枝证。取脉为 主。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治之。或桂枝脉麻黄证。
亦脉为二停。证作一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治之。大抵圣人谓脉者。司 人之命。故以脉为主。多从脉而少从证也。举世脉证交互二法。是不合全 从于脉。亦不合不从于证。如合证当两取之。如证在交变法中。即合从脉 不从证也。然亦不拘。亦当临时消息。传受递从。元证来理。所投去处。没天 之时令。且七表有下者。为内外皆阳缓下。八里有汗者。为内外皆阴缓汗。
七表有汗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为外阳而内阴急下。故素 问说标本之化。立四因之法。为此一说也。表里标本之化。七表论内说之。
脉证互参。谓桂枝证得麻黄脉。不宜过用麻黄。必兼以桂枝。勿使麻黄 大泄之意。此为证属阴不足。而脉属阳有余。故用麻黄二。多从脉之意。
桂枝一。少从证之意。不致偏僻之咎。今其阴阳扶抑之法。而太过不及。
自位乎中和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何病之有。
八里脉 <目录>卷四<篇名>微脉指法主病属性:一微者阴也。指可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曰微。主败血不止 面色无光。
微者。阴土也。何为阴土。雨土 雾之象也。血实则脉实。血虚则脉虚。今 云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则阳已衰矣。再再寻之。若有若无。则血已脱矣。
夫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能摄血。血足则能华色。今脉见微。则为阴盛阳 虚。不能摄血。以致败血不止。血去则不能华色。是以面色无光也。
按脉经云。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 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居。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木枯。
指下寻之。其中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然何以至如是之虚也。
夫心主血者也。脾摄血者也。今脾不能摄血。以至心包络之血漩流而 下。入于小肠。然小肠主出而不主纳。不能久居。必下漏。而为崩中之证 矣。然崩中日久。则阴已衰而阳无所倚。传变而为虚寒。白带因之而下 矣。夫骨。肾所主也。肾主闭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斯骨有所濡润。
而不至于枯槁。今崩中而继之以漏下。则精血已竭。骨无所濡。而如木 之枯槁矣。
按经云。微则为虚。又云。微而紧者有寒。又云。微弱者。有寒少气。
<目录>卷四<篇名>又歌曰属性:微脉关前气上侵。
关前。阳部也。微脉而见关前。则上焦之阳气衰。阳气衰则阴气上逆。故 曰气上侵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微。若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又云。
寸口微无阳外寒。
当关郁结气排心。
关主中州。脾胃所居之地。然脾为阴土。生于相火。胃为阳土。生于心火。
微脉而见关中。是为纯阴而无阳矣。阴霾之气闭塞。阳明之气不行。阳 明者胃也。胃之上管。当于心下。故曰郁结气排心也。四气调神论云。阳 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此之谓也。
按脉经云。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 阙补之。
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尺部者。纯阴之地。寒水之乡也。所赖者。下焦命门之真火相济。得以温 分肉。消水气。不至有凝结积聚之患。今尺部见微。则下焦之元阳衰而 身寒。膀胱之寒气结。而脐下积矣。然两尺属肾。微为阴土。土来克水。故 引水以自救。及至饮水。则又无相火以温暖分消。复助寒气。故作痛而 呻吟也。
按脉经云。尺中微。无阳厥冷。腹中拘急。又云。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 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
<目录>卷四<篇名>沉脉指法主病属性:二沉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若烂绵曰沉。主气胀 两胁。手足时冷。
沉者。阴水也。水性沉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水之性也。水性漂流。缓度 三关。水之状也。水性濡 。状若烂绵。水之形也。然水性阴冷。冷则生气。
故气胀两胁。而手足时冷也。
按脉经云。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经云。沉为水为 实。又为鬼疰。
<目录>卷四<篇名>歌曰属性: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热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夫沉脉主气。为诸阴之首。今云按之似有举还无。是沉而无力也。刘氏 曰。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