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之 盛。洪者阳太过。阴不及。主头痛四肢热。大便难。小便赤涩。夜卧不安。治 法阳证下之则愈。如下之随证虚实。有大承气汤。有小承气汤。有大柴 胡汤。桃仁汤。随证用之。此证有两议。或按之无。举之盛。当解表。不可下。
经言脉浮不可下。下之则死。脉沉当下。下之则愈。脉浮为在表。脉沉为 在里。
按脉经云。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目录>卷三<篇名>歌曰属性:洪脉根源本是阳。遇其季夏自然昌。若逢秋季及冬季。发汗通肠始得凉。
洪。阳火也。宜旺于夏季。夏乃火退土旺之时。其脉宜缓。今脉犹有洪。是 为当退不退。然土生长于火。故六月谓之长夏。其离母气也不远。当此 之时。全赖火土合德。万物得以化生功成而退。自然之理。故曰。遇其季 夏自然昌也。若逢秋季。乃建戌之月。是火归墓之时。其脉当毛。于此而 见洪脉。则为当藏而不藏。冬季乃建丑之月。是火方养之时。其脉当石。
于此而见洪脉。则为不当旺而即旺。二者虽土寄旺之时。然三阴用事。
而脉犹见洪。是为阳邪乘阴。在表则有头疼身痛。四肢浮热等证。在里 则有大便不通。燥粪结涩口干等证。在表者发其汗。在里者通其肠。阳 邪退而身自凉矣。云岐子曰。其脉举按皆盛。本为相火之象。发汗从表。
通肠从里。从表宜麻黄汤。从里宜大承气汤。仲景云。谓身体疼痛。主夏 得洪大脉。知其病瘥也。通肠七宣丸。七圣丸。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选用 之。
按经云。洪则为气。一作热。又云。洪大者伤寒热病。又云。脉来洪大袅袅 者社祟。又云脉洪大者。若烦满。沉细者腹中痛。
<目录>卷三<篇名>又歌曰属性:洪脉关前热在胸。
洪为阳火。关前所以候胸中者也。关前而见洪脉。则知其热在胸矣。故 前赋中云。胸连胁满只为洪。当参看可也。
按脉经云。寸脉洪大。胸胁满。宜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 管期门章门。
当关翻胃几千重。
关所以候脾胃者也。关中而见洪脉。是为火邪于胃。攻冲而为呕吐之 证矣。
按脉经云。关洪胃中热。必烦满。宜平胃丸。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尺部而见洪脉。则为下焦有火。火旺则小便赤涩。火旺则水衰。水衰则 脚酸疼矣。按至真要大论云。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 。足 病瞀热以酸。腑肿不能久立。溲便变。此之谓也。
按脉影云。尺脉洪大。小便秘涩。便血脚酸。
<目录>卷四<篇名>八里脉交变略例论属性:洁古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 迟伏濡弱八里脉也。有里之表。乃三阴经络。各称标之名也。有里之里者。
乃三阴之本。脾肾肝总称之名也。且三阴标者。为阴中之阳。本者。为阴中 之阴也。盛则归于胃土。乃邪染有形。故里之表。是阴中之阳。当渍形以为 汗。宜发之。主宜缓。
内经曰。脉长者。为外病。脉短者。为内病。入里之脉。俱短脉也。俱在右手 三部受邪者也。病入于内。为阳邪乘乎阴也。顾有里之里。有里之表。里 之表者。邪在三阴经络中。为三阴之标也。三阴标者。仍是阳邪。尚未入 于胃土。故不可轻下。而当缓散之。若是里之里。阴中之阴也。邪归于胃 土。而染于有形迹之中。下之则愈。盖里之表。渍形以为汗者。身肤渍渍 潮润。乃阳邪在里中之表。本来正汗。非若取汗之证。发越而出者。主宜 缓也。
里之里。是阴中之阴分也。当急下之。客宜急。是知诸中客邪当急。诸主自 病。当缓。前说七表。乃春夏具三阳。后说八里。乃秋冬具三阴。经中论反交 错生疾。得本位以常法治中。互相为病。当推移所在主客。相合脉证。根据缓 急治之。假令恶寒也。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是渍形以 为汗也。如不恶风寒而反欲去衣。身凉面目赤。四肢逆。数日不大便。小便 赤涩引饮。身静重如山。谵语昏冒。脉沉细而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 邪。是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速。急下去之。以大承气汤 除之。
里之里者。本中之里也。客邪尽净。里证急矣。故宜急下。凡客邪至于中 者。中在经络之中。虽为表而渐入里矣。尚可缓乎。故宜急表也。诸主自 病者。非外来之病也。五行中相乘相克。互相交变。多见八里脉也。宜分 别脉证。相合与相异治之。有轻重之分。如证宜急。而脉不宜急者。脉宜 急。而证不宜急者。止从缓而不宜急也。缓则能守其和平。急则乃交错 生疾。必当以本位常法治中。当推移所在主客。与相合脉证。根据缓急治 之。是多从脉而不从证也。若是交变互相为病。当分主客脉证。或证当 汗。而脉不可汗。证当下。而脉不可下。或脉可汗。而证不可汗。或证可下。
而脉不可下。互相交变。而又互相推移。主客轻重与缓急之法。如经中 谓渍形以为汗者。用麻黄又兼附子。一以治标。一以治本。是从其缓也。
如不恶风寒。而反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