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54-医方集解-第73页

成咽痛、咽疮。实火宜升之散之,若 虚火宜用人参、姜、附辛热之药,多有过服寒凉而病反甚者。张子和曰∶经何以言一阴一阳 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嗌干嗌痛,咽肿颌肿,舌本强,
皆君火 薄荷 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牛蒡子(炒) 人参,等分。或为末,每服二钱。或 加 此手太阴、少阴药也。咽痛咽疮,由于火郁,桔梗、甘草,甘桔汤也,辛苦散寒,甘平 除热 之贼,正气虚则邪火炽,故又加人参以补虚退热(喻氏曰∶此方清上焦壅热,全用辛凉轻清 之味,
<目录>泻火之剂第十四<篇名>甘桔汤属性:(《金匮》名桔梗汤)
治少阴咽痛喉痹,肺痈吐脓,干咳无痰,火郁在肺(手少阴心脉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 咙,火炎则痛。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少阴君火;一阳,少阳相火也。肺痈 者,《金匮》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难救。火 郁在肺 甘草(二两) 桔梗(一两。)或等分。王好古加法∶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
上 加半夏、生 加栀子、
黄;不得 此手太阴、少阴药也。甘草甘平,解毒而泻火;桔梗苦辛,清肺而利膈,又能升提血气 ,表 匮》
之法 在表 恶寒 之,
酸剂 合天 肝发 粟 本方除桔梗,名甘草汤(《金匮》)∶治同。本方加防风,名甘桔防风汤∶治同。本方加 防风、荆芥、连翘,名如圣汤(宋仁宗)∶治上焦风热。本方加连翘、薄荷、竹叶、栀子、
黄芩,名桔梗汤∶治上焦壅热,喉痹热肿。又方∶桔梗、桑皮、贝母、栝蒌、当归、枳壳、
苡仁、防己(一作防风。各五分),黄 (七分),杏仁、百合、甘草(各三分),加姜煎,
亦名桔梗汤(《济生》)∶治肺痈吐脓,嗌干多渴;如大便闭,加大黄;小便赤,加木通。本 方加诃子,名诃子清音汤,加童便服;治中风不语(肺属金,主音,金空则有声,风痰壅塞,
则不能言。诃子敛肺清痰,散逆破结;桔梗利肺气,甘草和元气,童便降火润肺,或加木通 以利机窍也。足少阴肾脉侠舌本,足太阴脾脉连舌本,手少阴心别脉系舌本,三经虚则痰涎 塞其脉道,舌不转运而不能言;或三脉亡血,舌无血荣养而喑。舌喑者,中风不能转运之类,
而咽喉音声如故;喉喑者,劳嗽失音之类,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本方除甘草,加枳壳,
名枳桔汤∶治胸中痞塞,噫气吐酸,或咳(枳壳、桔梗,苦下气而散痞,寒消热而除咳。《活 人》云∶伤寒应发汗,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中丸最良。审知是痞,先用枳壳汤尤妙,缘 桔梗、枳壳行气下膈 <目录>泻火之剂第十四<篇名>元参升麻汤属性:(《活人》)
治发斑咽痛(发斑者,阳明胃热也∶咽痛者,少阴相火也)。
元参 升麻 甘草,等分。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升麻能入阳明,升阳而解毒;元参能入少阴,壮水以制火;甘草 甘平,能散能和,故上可以利咽,而内可以散斑也。
本方除元参,加犀角、射干、黄芩、人参,名阳毒升麻汤∶治阳毒发斑,头项背痛,狂 躁骂詈,咽肿吐血。温服取汗。
<目录>泻火之剂第十四<篇名>消斑青黛饮属性:(节庵)
治伤寒热邪传里,里实表虚,阳毒发斑(血热不散,蒸于皮肤则为斑,轻如疹子,重若 锦纹,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多死。此或因阳证投设热药,或因下早,表热乘虚入胃,或因 下迟,热留胃中,皆发斑。斑证有六∶曰伤寒发斑,或下早,或下迟也;曰温毒发斑,冬时 感寒,至春始发也;曰热病发斑,冬时感寒,至夏乃发也;曰时气发斑,天疫时行之气也,
治略相同;曰内伤发斑,先因伤暑,次食凉物,逼其暑火浮游于表也,宜加香薷、扁豆;曰 阴证发 宜大 青黛 黄连 犀角 石膏 知母 元参 栀子 生地黄 柴胡 人参 甘草。加姜、枣 煎,入苦酒(醋也)一匙,和服。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此足阳明药也。发斑虽由胃热,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青黛、黄连以清肝火,栀子以清 心肺之火,元参、知母、生地以清肾火,犀角、石膏以清胃火,此皆大寒而能解郁热之毒者。
引以柴胡,使达肌表(柴胡清少阳相火;使以姜枣,以和营卫);其用人参、甘草者,以和 胃也,
<目录>泻火之剂第十四<篇名>玉屑无忧散属性:(陈无择)
治缠喉风痹,咽喉肿痛,咽物有碍;或风涎壅滞,口舌生疮,大人酒症,小儿奶癣,及 骨屑哽塞。
元参 黄连 荆芥 贯众 山豆根 茯苓 甘草 砂仁 滑石(五钱) 硼砂 寒水石 (三钱。)为 玄参最能生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元参、黄连、寒水石清火,贯众、山豆根解毒,滑石、茯苓利水 ,砂仁、硼砂软坚(并能消骨鲠),荆芥散结,甘草和中,故能统治诸证也(朱丹溪曰∶咽 痛必用荆芥,虚火上炎必用玄参。又有阴气大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遂成咽痛,脉 必浮大,重 <目录>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