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谓前人无罪,或虽有罪应合官当、收赎之类,而辄捶拷者:“以斗杀伤论”,谓伤与不伤,并依他物斗殴之法。其因捶拷而致死者,加役流。“用刃者”,谓“监临之官自以杖捶人致死”以下,有用刃杀伤者,各依《斗讼律》:“用刃杀者,斩;用兵刃杀者,同故杀法。”
问曰:里正、坊正、村正及主典,因公事行罚前人致死,合得何罪?
答曰:里正、坊正、村正等,唯掌追呼催督,不合辄加笞杖,其有因公事相殴击者,理同凡斗而科。主典检请是司,理非行罚之职,因公事捶人者,亦与里正等同。
484.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
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若数事共条,止引所犯罪者,听。
【疏】议曰:犯罪之人,皆有条制。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若数事共条”,谓依《名例律》:“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假有人虽犯二罪,并不因赃,而断事官人止引“二罪俱发以重者论”,不引“以赃致罪”之类者,听。
485.辄自决断
诸断罪应言上而不言上,应待报而不待报,辄自决断者,各减故失三等。
【疏】议曰:依《狱官令》:“杖罪以下,县决之。徒以上,县断定,送州覆审讫,徒罪及流应决杖、笞若应赎者,即决配徵赎。其大理寺及京兆、河南府断徒及官人罪,并後有雪减,并申省,省司覆审无失,速即下知;如有不当者,随事正。若大理寺及诸州断流以上,若除、免、官当者,皆连写案状申省,大理寺及京兆、河南府即封案送。若驾行幸,即准诸州例,案覆理尽申奏。”若不依此令,是“应言上而不言上”;其有事申上,合待报下而不待报,辄自决断者:“各减故、失三等”,谓故不申上、故不待报者,於所断之罪减三等;若失不申上、失不待报者,於《职制律》“公事失”上各又减三等。即死罪不待报,辄自决者,依下文流二千里。
486.辄引制敕断罪
诸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後比。若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
【疏】议曰: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量情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後比。若有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谓故引有出入,各得下条故出入之罪;其失引者,亦准下条失出入罪论。
487.官司出入人罪
诸官司入人罪者,(谓故增减情状足以动事者,若闻知有恩赦而故论决,及示导令失实辞之类。)若入全罪,以全罪论;(虽入罪,但本应收赎及加杖者,止从收赎、加杖之法。)
【疏】议曰:“官司入人罪者”,谓或虚立证据,或妄构异端,舍法用情,锻炼成罪。故注云,谓故增减情状足以动事者,若闻知国家将有恩赦,而故论决囚罪及示导教令,而使词状乖异。称“之类”者,或虽非恩赦,而有格式改动;或非示导,而恐喝改词。情状既多,故云“之类”。“若入全罪”,谓前人本无负犯,虚构成罪,还以虚构枉入全罪科之。
【疏】议曰:假有入官荫人及废疾流罪,前人合赎入者,亦以赎论;或入官户、部曲、奴婢并单丁之人,前人合加杖者,亦依加杖之法收赎,不用官当及配流、役身之例。此是官司入人罪,与诬告之法不同。
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刑名易者:从笞入杖、从徒入流亦以所剩论,(从徒入流者,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即从近流而入远流者,同比徒半年为剩;若入加役流者,各计加役年为剩。)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亦以全罪论。其出罪者,各如之。
【疏】议曰:“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假有从笞十入三十,即剩入笞二十;从徒一年入一年半,即剩入半年徒,所入官司,各得笞二十及半年徒之类。刑名易者,从笞入杖,亦得所剩之罪;从徒入流者,注云“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谓从徒三年入流二千里,或二千五百里,或流三千里,远近虽异,俱曰流刑,至於配所役身,三流同有一年居作,故从徒入流,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即从近流二千里,入至二千五百里,或入至三千里者,“同比徒半年为剩”。若从三流入至加役流者,“各计加役年为剩”,但入加役流者,加常流役二年,将加役二年以为剩罪。“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假有从百杖入徒一年,即是全入一年徒坐;从徒流入死罪,谓从一年徒以上至三千里流,而入死刑者,亦依全入死罪之法:故云“亦以全罪论”。其出罪者,谓增减情状之徒,足以动事之类。或从重出轻,依所减之罪科断,从死出至徒、流,从徒、流出至笞、杖,各同出全罪之法,故云“出罪者,各如之”。假有囚犯一年徒坐,官司故入至加役流,即从一年至三年,是剩入二年徒罪,从徒三年入至三流,即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加役流复剩二年,即是剩五年徒坐。官司从加役流出至徒一年,亦准此。
即断罪失於入者,各减三等;失於出者,各减五等。若未决放及放而还获,若囚自死,各听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