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9-戒律宗

11-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在家律要广集-明-智旭-第49页

皆輕。今云有菩薩戒者宜重。但未必失戒耳。若前人實犯重罪已失戒者。說但犯輕。或雖犯重而未失戒。或雖失戒如法重受。說皆犯重。眾生想者。有戒無戒六句。二重。四輕。說罪心者有兩。一陷沒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治罰心。欲令前人被繫縛等。此二心正是業主。不論是實是虗。皆犯重。若獎勸心說。及僧差說罪。皆不犯。所說過者。或說罪事。或說罪名。各有當疑僻六句。罪事者。殺盜婬妄飲酒食肉等事。罪名者。大則七逆十重輕垢。小則五篇七聚等名。若重名重事。作重想重疑而說。犯重。作輕想說。犯輕。若輕名輕事。作輕想輕疑而說。犯輕。作重想說。犯重。所向人者。上中二境。無菩薩戒。為說菩薩七眾罪過。犯重。無比邱比邱尼戒。為說二眾罪過。犯重。若向有大乘戒有具戒者。如法說實舉過。令其懺悔。不犯。若所說不實。自屬謗毀戒也。下境。不論有戒無戒。向說皆輕。損毀不深故。前人領解者。口業事遂。據此時結罪。隨語語結。隨人人結。若未解時。止結方便○小乘說第一篇。犯第二。說第二篇。犯第三。說第三篇以下。悉犯第七聚。大士宜掩惡揚善。故說重同重。說輕同輕○開遮者。惟除僧差。及獎勸因緣。餘悉不開○果報者。若所說是實。即上品兩舌。亦兼惡口。若所說不實。復是妄語。其報具列華嚴二地品中。
  發隱。問。菩薩說外道之過。不令惑眾。犯重否歟。答。經言佛法中。則揀非佛法矣。此之說過。正大士摧邪顯正之大權也。焉得犯。問。菩薩說惡比邱之過。不令眾效其所為。犯重否歟。答。疏開獎勸被差。則惟除惡心私心耳。此之說過。正大士勸善懲惡之大機也。焉得犯。問。菩薩而作言官。說百寮之過。不令天下受其害。犯重否歟。答。經舉四眾。則揀非四眾矣。此之說過。正大士忠君報國之大義也。焉得犯。
○第七自讚毀他戒
疏。自讚者。稱己功德。毀他者。譏他過惡。備二事。故重。
  發隱。明單者不犯重。
  七眾同犯。大小乘俱制。菩薩利安為本。故讚毀罪重聲聞不兼物。毀他犯第三篇。自讚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顯己德而彰人短。使名利歸於自身。故犯重也。若但以貪心自讚。但以瞋心毀他。各各結染污犯。戒本經中。別有此條。今經亦此戒兼制也。教人者。或教人讚我毀他。則重。或教彼自讚毀人。則輕。因者。貪名利之心。緣者。作諸方便。法者。陳其善惡。業者。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五緣成重。一。眾生。二。眾生想。三。讚毀心。四。說讚毀具。五。前人領解。眾生者。上中二境重。下境輕。眾生想者。上中。上中想。疑。二重。餘四句輕。或下境作上中想。亦重也。讚毀心者。欲彰彼短。使名利悉歸於己。非為折伏。非為利益也。說讚毀具者。一。種性或尊或卑。二。行業或貴或賤。三。伎術工巧或上或下。四。過犯或有或無。五。結使或輕或重。六。形相或好或醜。七。善法或具或不具。前人領解者。口業事遂。隨語語結重 開遮者。戒本經云。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伏。捨離不善。修習善法。又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果報者。自讚若實。即如婬女為一錢故。而現戲笑。若復不實。自得大妄語報。毀他若實。名為惡口。不實。復兼妄語。所有果報。悉如華嚴二地品說。
  發隱。菩薩善戒經云。若菩薩為人所讚。言是十住。若阿羅漢等。默然受者。得罪。據此。則受人讚亦不可。何況自讚。而兼毀他耶。
○第八慳惜加毀戒
疏。求財請法。慳悋不與。復加毀辱。頓乖化道。故得罪。七眾同犯。大小大全共。菩薩不揀親疎。求者皆施。不與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聲聞惟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與財不制。尼家二歲內不與財法。犯第三篇。二歲外不與。犯第七聚。
  發隱。二歲內。出家未及二年也。初始出家。未能自立。財法之與宜急。已經二歲。稍能自立。與或可緩。聲聞不與財不制。尼雙制者。以女乞財法。兩俱不易故。
  加毀隨事各結。不合為重。
  發隱。慳毀二事。不相合成重。言各結罪。不同讚毀例也。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惡心者。慳悋鄙惜。瞋心者。不喜其人。明非見機折伏也 此亦性遮二業。五緣成重。一。眾生。二。眾生想。三。慳毀心。四。示慳毀相。五。前人領納。眾生者。上中二境。及下境有戒者。悉重。餘輕。眾生想六句。三重。三輕。如上說。慳毀心者。謂惡瞋悋惜財法。欲以打罵拒絕。是犯。若彼不宜聞法得財。宜見訶辱。皆不犯。示慳毀相者。或隱避不與財法。或言都無。或手杖驅斥。或惡言加罵。或自作。或使人打罵。皆重。前人領納者。知我悋惜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