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敬遶佛。
現是雲已右繞世尊經無量百千帀。
順向殷重。瞻望不足。乃至百千。
△八坐本方。
隨其方面去佛不遠(至)各於其上結加趺坐。
參而不雜也。如師子子。亦名師子。故菩薩座亦名師子。自他自坐者。自心智現。自安處故。諸佛菩薩坐。多加趺者。為物軌故。智論引偈云。若結加趺坐。身安入三昧等。
△九歎其德能。有十二句。分二。初總。
是諸菩薩所行清淨廣大如海。
△二別別顯。一一各是一種清淨廣大。略束為三。初三明三業清淨廣大。
得智慧光照普門法(至)能入一切辨才法海。
一智證普法。二身隨佛行。三語入辯海中。一義求。亦通三業。
△二三明得法清淨廣大。
得不思議解脫法門(至)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一獲自分解脫。二住勝進果位。三徧具諸持普門地。言即同經初。已踐如來普光明地。
△三五明福智清淨廣大二。初二正明。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已得深信廣大喜樂。
一智安理事。故云善住。二福無不修。故生信喜。然三世平等。經初已明。今更略示。謂依生及佛。善住平等。且依佛說。佛佛平等。法身智身。無增減故。若依眾生。生生平等。煩惱業苦有支皆等。
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現在等佛過去。進修得果等佛現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此約三世互望。煩惱佛則本有今無。眾生則本無今有。菩提則眾生本有今無。諸佛則本無今有。約迷悟異。則說本今。涅槃之性。非三世攝。故知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若以性淨而說。則佛與眾生。現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別。亦無差別。眾生寂滅即是法身。法身隨緣即是眾生。故寂滅非無之眾生。恒不異真而成立。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顯現。是故染淨三世一切諸法。無不平等。況稱性互收。如是解者。名為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終歸於地。萬法依於佛智究竟。還至一切智也。
△二三重顯。
無邊福聚極善清淨(至)所有佛興咸勤供養。
一淨前福障。故令諸福無邊清淨。二成上智慧。由觀法界虗空。三近勝緣。故成前二。
△十說偈讚佛。十菩薩各別說偈。即為十段。就初歎佛身座二。初五歎佛身具德。
爾時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至)即說頌言。
諸佛所悟悉已知(至)寂然而住同瞻仰。
一讚智慧。二讚功德。三神通。四因深。五果勝。
△二五歎所坐嚴麗。
摩尼寶藏放光明(至)如是座上佛安坐。
此眾既從座現。故多歎座。
△二歎座及地。文分三別。初四直歎座。
爾時雷音普震菩薩(至)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至)稱讚如來坐於座。
△次三歎於場地。即轉顯座嚴。
佛功德量如虗空(至)一切眾生不能了。
此一總顯因深德廣故。嚴事難思。
金剛為地無能壞(至)悉以光瑩如來座。
初七句別顯。末後一句結瑩寶座。
△後三歎地上之嚴。
地神歡喜而踊躍(至)以佛威神故能爾。
前二地神興供嚴。後一佛力展轉嚴。
△三獨讚場地殊異德二。前五德用圓備。
爾時眾寶光明髻菩薩(至)即說頌言。
世尊往昔修行時(至)寶枝雜布為嚴好。
△後五法化流通。
汝等普觀於此地(至)如佛座上所應演。
九會五周之文。一化隨宜之說。已具演於場地之中。
一一法門咸具說(至)是故其地皆嚴淨。
△四歎佛所處宮殿二。初一總明。
爾時大智日勇猛慧菩薩(至)即說頌言。
世尊凝睟處法堂(至)其身普現十方土。
次段讚處彰人。故此偈標人顯處。凝者嚴整之貌。睟者視也。謂肅然而視。
△後九別明二。前四明宮殿體攝眾德。即廣其前半。
如來宮殿不思議(至)佛坐其中特明顯。
宮殿雖耀。佛坐增明。即廣前炳然。照耀宮殿中也。
摩尼為柱種種色(至)智海於中湛然坐。
略辨七嚴。結以智海。廣上凝睟。處法堂也。謂內持寶柱。簷垂金鈴。外列門階。上羅華帳。寶樹交映。寶瓔周垂。為七嚴也。闥小門也。洞達也。如雲布者。重重無量次第相承也。上云凝睟。則目視不瞬。特由內無識浪。故云智海湛然。
摩尼為網妙香幢(至)超世正知於此坐。
羅以寶網。列以香幢。布以燄明。覆以嚴具。結云超世。即廣上世尊處法堂也。光如雲布者。若彩雲向日。上下齊明也。
△後五明妙用自在。即廣其後半。
十方普現變化雲(至)如是皆從佛宮現。
羅身雲以調生。正顯前文現十方土。
摩尼為樹發妙華(至)莫不於中現其影。
寶樹現三世之嚴。
處處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