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法。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脫知見。朱紫分明。終不謬謂未得謂得。豈有凡夫造心。即言上聖。此非增上慢。推與誰乎。次明從五悔登隨喜品。乃至十信。四十二位。究竟妙覺。無有叨濫。名知次位。九安忍者。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此三術囓齒忍耐。雖千萬請。確乎難拔。讓哉。隱哉。去哉。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十無法愛者。行上九事。過內外障。應得入真。而不入者。以法愛住著而不得前。若破法愛入三解脫。發真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行。住。坐。臥。語作。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一切緣中。一切境中。皆可修之。
第二觀煩惱境。乃至第七觀諸見境。各為四意。各論十乘。具如全帙。後三境不說。後三大章亦不說。
一心奉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拜觀同上) 智者說。法慎記。灌頂再治。
大意 釋名 明門 辨詮次 簡法心 分別前方便 釋修證。
一心奉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拜觀同上)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具緣 訶欲 棄葢 調和 方便 正修 善發 覺魔 治病 證果後附梁肅天台止觀統例。及天台法門議。
一心奉請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拜觀同上) 智者說。
釋法相 釋覺意三昧名 釋方便行 明心相 入觀門 證相門。
一心奉請四念處(拜觀同上) 智者說。
先明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宣說。次明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乃約生生等四伺。各明四門。四念處。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別不同。
一心奉請法界次第初門(拜觀同上)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依經附論。
撰初門三百科。有三意。一恐讀經尋論隨見法門。或迷名數。二恐未明佛制法門深淺次第。三為學三觀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自了了也。
一心奉請淨土十疑論(拜觀同上)
智者說。
一心奉請瑜伽師地論釋(拜觀同上)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一心奉請攝大乘論釋。攝大乘論釋。攝大乘論釋(拜觀同上)
世親菩薩。釋前大乘論本。玄奘譯。第二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第三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一心奉請攝大乘論釋(拜觀同上) 玄弉譯。
無性菩薩。釋前攝大乘論本。
一心奉請成唯識論(拜觀同上)
護法等十菩薩。各造論十卷。釋世親三十頌。弉師博觀而擇取。撰成十卷。瑜伽宗之精要也。
一心奉請成唯識寶生論(拜觀同上)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護法菩薩釋天親所造論。
一心奉請大乘廣五蘊論(拜觀同上)
安慧菩薩造。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訶羅譯。
一心奉請觀所緣緣論釋(拜觀同上)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護法菩薩釋緣緣論中破執縱奪之法。
一心奉請廣百論釋論(拜觀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弉譯。
護法菩薩釋前廣百論本。與成唯識破我法二執處。相為表裏。
一心奉請華嚴懸談會玄記(拜觀同上)
元蒼山再光寺普瑞集。
一心奉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所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今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徧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糸-八]義拾遺記(拜觀同上) 知禮述。
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實名義。究竟成就也。此經以金光明為名。以金光明為體以金光明為宗。以金光明為用。以金光明而為教相。亦可三字別得五章。以金為體。以光為宗。以明為用。總三為名。分別三名而為教相。法體既爾。體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窮法性底故。無量是明之德。達法性邊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貴義故。亦可三義皆甚深皆無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文句記(拜觀同上)
知禮述。
一心奉請請觀音疏闡義鈔(拜觀同上)
宋錢塘沙門智圓述。
一心奉請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是經有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