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明大莊嚴王滅後。眾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滿慈子。四說邪法者。久墮地獄。今出為調達等 淨見品第八。明釋迦曾於過去歷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獲受記。至定光佛時。悟無生忍。乃得受記 了戒品第九。明三種人不喜聞此經。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不必愁慮四事。但一心辦道 囑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并囑累竟。魔王憂惱啼哭。以佛預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
一心奉請優婆塞戒經(拜觀同上)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善生長者。述外道禮六方法。佛告以六度。示一切法無性。發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在家出家菩薩 發菩提心品第二 悲品第三 解脫品第四 三種菩提品第五。謂聲聞緣覺佛菩提也。亦云從聞思修得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發願品第七 名義菩薩品第八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自利利他品第十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二莊嚴品第十二。謂福慧 攝取品第十三 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戒。須六月中淨四威儀。乃於二十僧中授之 淨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後種種法要。三法四法等 息惡品第十六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襍品第十九。明布施如法不如法清淨不清淨 淨三歸品第二十 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 尸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業品第二十四。即十業十惡 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毗離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一心奉請佛說法律三昧經(拜觀同上)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於摩竭提國。先說十二自燒。次為阿難說。雖發大意。有四墮落。次因舍利弗自責昔非。為說大乘法要。次為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一心奉請清淨毗尼方廣經。及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寂調音所問經(拜觀同上)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第二竺法護譯。第三劉宋沙門釋法海譯。
佛在耆闍崛山。寂調伏音天子。思見文殊。佛放白毫藏光。從寶相佛國召來。與十千菩薩俱。文殊與天子。問答第一義諦。及彼土聲聞所證大法。有四眾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聲聞眾。而發大心。得往生記。又問答聲聞菩薩律行不同及種種法門。因明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謂從初發意中間大心。大慈悲。大捨。分證滿證。皆悉無間。直至成佛。又總約大悲。別約六度。明煩惱成菩提義。佛讚印。解迦葉疑。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薩。於此土眾生。而發大願 第二同而分四品。五無間諸文缺。天子名寂順律音 第三同於第二。亦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
一心奉請佛說文殊悔過經(拜觀同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靈山。新學菩薩有疑。如來齊光照耀菩薩為之請問文殊。文殊為說。懺悔。勸助。請法。興供。迴向。發願。眾得無生忍。佛遙聞而讚歎之。勸助隨喜也。
一心奉請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拜觀同上)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序品第一。佛在摩提國。文殊問三曼陀颰陀羅菩薩。若人求菩薩道者。當作何施行。先總答之 悔過品第二 願樂品第三。即隨喜 請勸品第四 法行品第五。即迴向 譬福品第六。
一心奉請菩薩藏經。及舍利弗悔過經。大乘三聚懺悔經(拜觀同上)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第二安世高譯。第三闍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問懺悔隨喜勸請迴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結壇受持。後明後去大光明聚如來時。佛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經即轉女身。若女人聞此如來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二三同而文略。
一心奉請佛說淨業障經(拜觀同上) 開元附秦錄。
佛住毗舍離菴羅樹園。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婬女所呪。犯根本戒。生大憂悔。見文殊。遂見佛。佛為說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說淨業障法。說過去無垢光佛滅後。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聞深法遂發大心。今已成佛。
一心奉請佛說善恭敬經。及佛說正恭敬經(拜觀同上)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第二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說教他功德。及事師軌式 第二唯事師軌式。
一心奉請佛說大乘戒經(拜觀同上)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祗園說。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一心奉請菩薩戒羯磨文(拜觀同上) 彌勒菩薩說。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
受戒羯磨第一 懺悔羯磨第二 得捨差別第三。
一心奉請菩薩戒本經。及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菩薩戒本(拜觀同上) 慈氏說。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第二求那跋摩譯。第三玄奘譯。
此亦半月半月誦戒本。與梵網相輔而行 第二附禮佛發願受繩牀等法。第三增入開性罪八條。
一心奉請菩薩受齋經(拜觀同上)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先明三歸悔過。次護十念。次十戒。次解齋法。迴向淨土。
一心奉請菩薩五法懺悔經(拜觀同上) 開元附梁錄。
五悔各作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