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法輪寶懺卷第三
一心奉請佛說梵網經(拜觀同上)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但有菩薩心地一品分上下。佛於第四禪。接眾歸蓮華藏。盧舍那佛。於千華座上。先說三十心十地。次說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令化身釋迦。轉教眾生。行菩薩道。入如來地。
大乘律部。本與諸經襍見。不必定如小乘分兩藏也。然說律義多者入律部。
一心奉請菩薩瓔珞本業經(拜觀同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法念譯。
集眾品第一。佛重遊道樹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薩。從十林剎十精進佛所來。并集十切諸天眾等 賢聖名字品第二。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名字。皆華梵雙舉。又說住前十心。信。念。進。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又說二十四願偈。十不可悔戒 賢聖學觀品第三。謂十住名習種性。十行名性種性。十向名道種性。十地名聖種性。次等覺性。次妙覺性。又名六堅。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觀。又名六寶瓔珞。謂銅寶銀寶金寶瑠璃寶摩尼寶水晶寶。并說六位所修說行 譯義品第四。釋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義 佛母名品第五。答敬首菩薩問二諦義。并說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羅蜜。各有三緣。又說七財四攝四辯四依等為因。二種法身為果 大眾受學品第七。佛復放光集眾。囑文殊及善財七大菩薩各領大眾受學。因分別三種受戒。及受戒儀式。由受戒故。次第入於住行向地等妙覺中 集散品第八。三勸大眾發菩提心。乃至再囑。須受菩薩戒已。方可為說此大法門 天台判別圓位次。
一心奉請菩薩善戒經(拜觀同上)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等譯。一名菩薩地。
序品第一。與寶積中決定毗尼經同 善行性品第二 發菩提心品第三 利益內外品第四 真實義品第五 不可思議品第六 調伏品第七 菩提品第八 菩提力性品第九 施品第十 戒品第十一 忍品第十二 精進品第十三 禪品第十四 慧品第十五 輭語品第十六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三十七功道品第十八 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 功德品第二十 如法住菩薩相品二十一 如法住禪品二十二 如法住定心品二十三 如法住生菩薩地品二十四 如法住畢竟地生品又第一 畢竟地攝取品又第二 畢竟地畢竟品三 畢竟行品四 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五 畢竟地住品六。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同意。彌勒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錄出別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一心奉請菩薩善戒經(拜觀同上)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輕。即上經戒品中別出。與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優波離明菩薩受戒法。
一心奉請佛說受十善戒經(拜觀同上) 開元錄拾遺單本。
十惡業品第一。佛為舍利弗說十惡業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歸依而受。次受八戒齋法 十施報品第二。歎頌不殺功德。次說殺生十報。略歎不盜功德。次說偷盜十報。讚歎不婬有五功德。次說婬有十過。頌讚不妄語等功德。說四過惡業。
一心奉請佛說十善業道經。及佛說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拜觀同上)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第二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方等部海龍王經中一品。第二同。
一心奉請文殊師利問經(拜觀同上)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比丘菩薩眾俱 菩薩戒品第二。與沙彌十戒同 不可思議品第三。明如來不入涅槃 無我品第四 涅槃品第五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有餘氣品第七 來去品第八 中道品第九 世間戒品第十。亦即沙彌十戒 出世間戒品第十一。明菩薩七聚 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觀第一義也 菩薩受戒品第十三。發菩提心也 字母品第十四 分別部品第十五。明佛滅後。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無是亦無非 襍問品第十六。設為外道種種邪難。求佛解釋 囑累品第十七。既囑累已。復廣明在家過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見餘世界佛。次明用供養華呪法。
一心奉請佛說菩薩內戒經(拜觀同上)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請問初發意道俗菩薩。當作何功德。佛為說十二時戒法 一歸依懺悔誓行六度。發三願。及行十法則 二受四十七戒 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緣 四受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 五受四禪法 六受般若三昧法 七受菩薩三昧法 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 九六根去惡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 十外如地。內如水 十一願一切眾生。各得其樂 十二修六妙門。不住三乘果。次說十住菩薩。各有十功德。
一心奉請佛藏經(拜觀同上)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為舍利弗說十空等十喻。言如來說一切法無生滅 念佛品第二。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念法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淨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憂惱箭。必墮惡道 淨法品第六。明迦葉佛預記釋迦佛法中。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如諸盲為賊所誑。墮於深坑 往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