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22-中国撰述礼忏部-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清-西宗-第24页

。妙解廓然名焰慧。功行超越名難勝。通達真俗名現前。隨方應化名遠行。忍智同如名不動。道力自在名善慧。大智圓明名法雲。已履佛境。種種功德。从此發生。故名地○雙照者。永嘉集云。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又有真俗二諦註云。空智照真為實。假智照俗為權。此真俗二諦。空假二智雙照。權實雙顯。故名雙照。地者。蘊積前法。至于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
  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
  阿此云無。僧祇此云數。合言無數。如釋迦歷三祇。又九十一劫。方成佛果。若障學諸行。未免煩惱。一切業障。懺悔俱完。又伸發願。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致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
  發願總懺已竟。下承前申願。
  願藉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集業行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頃。徧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復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身如意通。見前六通內。攝化眾生。即說法廣化也。以下直至方便自在等。俱是具足神通力○修諸小乘善法。人天小果。是為有漏之因。于聖道尚有滲漏故也。若為了生死而行菩薩道。修無餘涅槃妙果。是為無漏聖道。無漏者。于大乘法。更無遺漏之謂○朗然者。開悟無漏之義也○又無漏聖道。正指上文見佛聞法。值賢聖僧。乃至于十地等妙阿僧祇等。悉皆名為無漏聖道。以懺悔故。煩惱既盡。聖道朗然。如杲日麗于中天。無幽不燭者也。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禮佛結願)。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某等略懺煩惱障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障。
  上文三障。總分三大段。一曰煩惱。二名為業。三是果報。今懺煩惱已畢。故云云○此處懺悔業障。
  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復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能莊飾者。但能莊嚴光飾于六道。所以在在處處○莊者莊嚴。飾者修飾。此句言凡夫作業繁多。勤勤無怠。似有莊嚴修飾之象也。世者。如造三毒十惡等之罪業。莊嚴地獄三塗之世趣也。縱行五戒十善等之善業。生于天上人間。猶為世趣。未能出世而超三界故也○不復思惟者。不修戒定慧。乃至不求無上菩提故云○業力所作。即莊飾世趣之所感也。力造惡業故云○業力者。眾生之業力也。與下文業力甚深不同。業力甚深。乃佛之業智力也。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
  佛十力者。謂佛應正等覺。有十種實智見力也。詳見後十力無畏處○業力甚深一句。引例凡夫業力之甚深也。六道眾生。自家業力不同。諸佛無上菩提。莫非善業。功德智力之所成就。故云甚深。當知凡夫不得聖道。皆是惡業惑力之所障蔽故。亦是甚深可知之也。所以若好若歹。無不于此善惡業力之所惑。眾生不知。故起疑惑也。下先舉疑惑之由。
  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轗軻。
  何以者。征起何以起惑。下釋成○坎。險也。坎險。多迍之貌。觸向轗軻所為之事。多不如意也。
  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
  肉眼凡夫。不能了知三世事故。所以便言善惡無分云云。
  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即下三世善惡因緣果報等。謂之業理。
  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現生之報)二者生報(來生之報)。三者後報(多生後不定之報。下出意)。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現受苦樂等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來生受苦樂等)。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
  引經言三種業。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正見過去有業。所以有後報。總歸重下文云過去既有如此惡業一句。觀上文。當知皆是業力所作一句可見○經言至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止。
  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若今者。詳明上文。若如也。若今云云。行惡之人。行善之人。二段正發明經中現報生報後報義意而釋之○此段文理甚妙。世人正當此處著眼。此全重在業字看。不必重在報上看。當知有二義。若就前生善業已熟。今受樂果。是過去生報。若或多生已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