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欲求懺悔。必先禮佛。以為懺罪之本。故當發願歸命云云。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地藏經云。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女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形像。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我母死後。必知處所。忽聞空中聲曰。我是汝所瞻禮者。見汝憶母。故來告示。汝但端坐。思惟我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時女尋禮佛足。思惟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造惡眾生。七七之內。無人繼嗣。為作功德。先渡此海。三海之內。是大地獄。願聖女速返。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惟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此日無間罪人。俱同生訖。婆羅門女。便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惟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謂草木叢林。稻蔴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是數。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承前啟後)。
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
改往修來者。改往昔之過咎。修來世之福田。滅三毒六根等惡。興六度萬行等善○學人者。學之為言。效也。效古聖先賢精修道業。故謂之學。如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如斯等輩。堪稱學人。稍有些些怠惰。即為失念了也。古云。暫時不在。猶同死人。今言失念而起煩惱者。正此意也○楞嚴經云。非不迴心。大阿羅漢。尚有塵沙微細惑。至如鈍阿羅漢者。能免結習乎。結習者。謂从凡夫以來所結之習氣。未能消融之盡也○豈況者。出纏尚爾。況在纏者乎。
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長夜積習。曉悟無期。
覆藏者。知有過隱而不發。其罪日增。如論語云。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飾之也。小人憚於改過。而不憚於自欺。故必文以重其過。此之謂也。所以必須發露。方為懺悔○智者悔罪。喻如斬艸必發其根。使後更不復生。故云改悔。愚者隱覆。而不發者。如艸埋根於深土之中。雨露滋成。即成蔓延。日滋日茂。罪業漸深。若不發露。如處於天暗之中。終成迷昧。了無所見。乃至墮於三塗苦惱之中。亦莫知其所以。故云曉悟無期也。
若慚愧發露懺悔者。豈惟止是滅罪。亦復增長無量功德。豎立如來涅槃妙果。
懺悔獲益如此之妙。此下復明懺法之方。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想法。懇切至禱。
外肅者。即齊莊恭謹之意也○華嚴行願品。一者禮敬諸佛。今禮懺時而左顧右盻。竊為語笑者。豈直形儀不肅。即其內無敬意○維摩經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禮敬正宜目視而心想。若無敬意。瞻奉且虗。何況緣想。當知敬意正不在七種心之後。
生二種心。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逢惡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
此身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則此身壞矣。況石火電光。無常莫測。不蚤為預辦。後悔無及。猶恐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也○深坑險趣。即三塗八難以喻言之也。因難出故喻其深。受苦惱故喻其險。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不為佛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
不為佛法者。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又僧遇而又不能為○一念此身無常。死墮惡趣無有出期。二念此身罪惡。不能瞞昧諸佛神祇。畢竟到閻羅王所。受諸苦惱。有此二種心。自然慚愧恐怖。急求懺悔。不敢自欺○興顯佛法。使聖道昌隆而無斷絕。謂之紹繼聖種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惡。而復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慝在心。慠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
非但不能紹繼佛法。而反私自云云○此身私自作惡。只道佛不知不見。所以身口意業。倍為深重。一經發露。罪業冰消○忒。惡也。私謂佛菩薩不知不見。畢竟佛菩薩盡知盡見。如下文所云。故曰天下愚惑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