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業生人道 別報眾多苦惱緣 受離怨會病纏身 水火刀兵諸變怪 我觀身命如風[火*曷] 誰能保得幾多時 故令恐懼切心膓 投佛求衰願救拔 或即滅除令免受 或令身受重為輕 唯願諸佛證明心 免令報鄣鄣修道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三寶本師釋迦牟尼佛。
至心發願
願我懺除報鄣後 世世長為自在生 隨緣教化歷人天 不被業緣相繫縛 福智資糧勤脩辨 引領眾生歸本源 生生傍報十王身 正報圓成無上覺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縱使此身滿百歲 終歸要有死當頭 況復卒亡無定准 如何兀兀不驚愁 如鳥被繩常繫脚 似魚食鈎鎮吞鈎 鬼使忽來追投去 親朋悲泣豈能留 見此危難苦 離欲畢修禪 禪定方為樂 如經中偈曰 若有是癡心 於愛欲愛樂 復得衰惱已 其心即生悔 欲火所燒者 為境界所誑 不得寂靜道 一切上樂處 若世間欲樂 若愛所生樂 不及一內樂 十六分之一 禪樂為第一 白法離生死 愛盡第一樂 畢竟不退樂 不怖畏知足 此修者不求 如是禪定樂 更無樂可比 若不為愛縛 疑所不壞者 彼則渡有海 常受一樂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十五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卷第十六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二十四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以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無起故。乃至如來法輪。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言音實相即法輪故。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畏。入此三昧已。於成正覺。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能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此人。則為隨順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則非隨順。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經教名義賢善首菩薩。
流通分
第一 五 敘問目
於是賢善首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大覺慈悲方便慧 巧將一法被三機 說此正宗法義畢 會中俱得入玄微 爾時賢善首菩薩 欲使流通末世時 即從座起諮陳佛 先讚如來具大悲 已悟覺心修習意 未明言教復何為 此之經教名何等 末世眾生何奉持 修習得何功德分 終久流通何所歸 有人持此經名句 使我如何衛護之 名句文三無記法(准小乘宗。名句文三是無記。無記屬有漏也) 豈於煩惱作能治 持法功能前已說 持經福分願除疑
第二 五 述能說能護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佛告善男諸佛子 此經不是小因緣 百千萬億恒沙佛 法報融通之所傳(後佛無別法。皆是過去一切佛法。故云傳也) 智身多一元相即 不可單局在一邊(有云。報身一向有為。是一邊也) 即一之多諸佛□ 即多之一釋迦宣(准佛地論。受用身亦即釋迦也) 三世如來所守護 十方菩薩所依傳 十二部經清淨目 除却華嚴難比肩 法華妙典傳菩薩 般若深經付釋天 唯有華嚴兼此教 世尊自護在心前(上四經皆本文述自) 良以推窮徹妄本 須因照了洞真源 故佛喻之為眼目 實由道理貫群證
第三 三 述經名字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佛當時。但直隨問說法。不標題目。故說法了。菩薩問之。後結集人。方於此中取此名字。於卷首題之也)。
經號大方廣圓覺 圓明覺是陀羅尼 亦是修多羅了義 決了諸經根本疑(上二名。如題中釋) 亦名祕密王三昧(此云正思。即真如三昧也。起信論云。是一切三昧本故) 隨器異聞須正思 亦是如來決定境 妄除覺顯本圓知 如來藏性成差別(文中。具述真妄義故) 智全隨順(幻滅滅故。非幻不滅等)識令違(無始幻無明。皆生於圓覺妙心。乃至五道計我。起愛造業受報等也) 我令依義安名字 汝□即將顯義持
第四 二 明受持所至處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是經唯顯如來境(問文中。亦說無明及造業。何言唯顯佛境。下句答。照佛境方見無明本也) 故見無明似夢人 唯佛如來能盡說 三重法界洞圓真 依此修行漸進者 必歸佛地出沉淪 迷於本覺成諸幻 幻盡元來是法身
第五 三 述答奉持問
顯正唯大乘。兼小機亦益。稱此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