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76页

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遂魔道。行邪險。如魚答釣。不知其患。如蠢作繭。自縈自縛。如蛾投火。自燒自爛。以此因緣。不能自出。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流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其然無涯。沒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尊極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良難。
  第三.觀我自身者。自念我此身中。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藂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鄣。斷滅生死虗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第四.觀如來身者。如來之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攝。未曾暫捨。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鄣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三寶。求哀懺悔。
  弟子等上已懺悔種種鄣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鄣。夫業能裝飾四生六趣。在在處處。隨繫受身。不得解脫。猶如工畵師。能畫諸世間五蔭。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故知三界形類不同。皆是業力所作。所以佛力雖尊不如業力。然所造業。上中下品。輕重不同。皆須先以自力。猛利悔恨之心。然後託於佛力。克己謝失。改緣懲過追變。往心預遏。未毗尼無悔重之法。方等有懺逆之文。以大收小罪。無不盡故。須至誠殷重。對三寶前。懺責先心。陳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時作已三時皆重。心境相應。復是逆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作業數利。迷因謬果。不識於犯。又不識法。名為上品。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時心重。作已心輕。境重心微。又非三極利。而不數。不迷因果。名為中品。言下品者。前後心重。正作是輕。境與心違。又非出眾之犯。數而不利。識法識罪。明信因果。最為下品。夫欲懺前三品。還有三種懺門。一者伏業懺。二者轉業懺。三者滅業懺。所言伏者。依二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為懺。既經發露。本罪不增無隱過。以覆藏等。罪應生不生。名之為伏。二轉業者。以[仁-二+(儿/又)]時換長時。用輕苦偃重苦。於三惡道中。若應受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此明轉業懺也。三滅業者。心須觀解明白。深發大菩提心。無始已來。所造諸罪。猶如暗空。懺悔正慧。喻若明燈。明燈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燈也。迷因謬果。具造諸愆。佛性潛輝。故知如暗室發真慧火事等。明燈燈起暗除。解生惑喪。業無不滅也。
  弟子等自惟。無始已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識。或造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考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明友不信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十重鄣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汙梵行業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齊不常修業。三千威儀八萬律行不如法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諸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慈悲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壞嫉忘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體荒五欲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喜有漏迴向己有鄣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來是懺悔無間等業。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心。或捨離愚心。成就智業。如是輕重諸業。從今以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恒習出世清淨理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標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八自在我。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自後無始劫  生死數恒沙  積骨富羅山  積血如大海(如佛名經廣說)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亦如羣宿馬  夜聚且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薩  是真歸伏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出無常經)
第二十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音聲。非有方所。但欲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不住方所。無有言說。為欲覺悟放逸眾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徧法界中。而令開悟無數眾生。聞此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於三乘中。各求出離。又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徧至。悉令得解。道場眾會。皆無不聞。而其音聲。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