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16页

)
三 述後四意
七說少文多義門  眾經開即此經論(通一鄣)  八顯始終依淨覺  巧將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禪徹本性  真如三昧最為尊(威德章)  十辨明歸令承事  善知識者是天恩(普覺章)
四 述第二門
義乘分攝(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攝此經也)。
  教起因緣說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之中菩薩攝(若此經攝彼二者。即但攝二〔文。藏〕云。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謙小流)  若論三藏(一修多羅藏經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達摩藏論也)屬修多(是經非律論也)  三有四般(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冣上乘。本義在光宅法師法華疏。又華嚴賢首大師。引三十本經論辨大乘一乘有十二義別)當最上  但依三疑(〔餘〕一乘餘前三)是摩訶(此云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義)唯二分  契經方廣更無過(餘十分不攝此經。若將此經。攝彼者。即攝九分。唯闕諷誦自說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門
權實對辨(一大藏經。雖皆佛說。然有就機方便權宜說。有稱性決了真實說。今相對辨明。令知此圓覺經屬實教也)。
  一切經雖皆佛說  其中有實有權宜  古今判教多開合(有判。一切經但為一味。又開為二種。有三有四。乃至五種。五有兩處。賢首為備。疏中一一對諸家辨明也)  賢首大師方可依  從淺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淺暫隨機(第一也。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正。辨凡聖。分忻〔狀〕明因果。但說〔人〕不說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對大乘初心人。且但說一切法空。如諸部般若也。或但說一切法唯〔說〕八識所變。廣說法相。少說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終極(但成就久習前教〔又〕人也。顯二乘闡提皆有佛性。悉當成佛。廣說法性。少說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隨緣所成。無別自性。如法華涅槃等)  一乘四頓(別對上根。直顯真性。總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見。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經等)五圓施(施設開張也。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悟修同時。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唯華嚴經也)  總將三藏無過此  又就前三分五時(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總當上始教。四同歸教。法華中乃萬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常住佛性。皆當作佛也。總當上終教也)  五時都不開圓覺(五時但前三)  圓覺前三不可窺(於前三時教中。不可窺於圓覺)  真是頓門當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時不可攝)  分通第五義融之(文云。覺性徧滿圓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等)  義門果滿華嚴備  招體投機却在斯  疏裏門門相對辨  鈔中一一甚精微  顯出此經真了義  宗旨照然有所歸
六 述第四門
分齊幽深(准起信論。述其起妄。從本至末有十一重。諸教所詮。或深或淺。各有分齊。小乘教唯說冣後四重。法相教詮至後九重。唯圓覺華嚴可說窮盡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淨心)。
  萬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綸緒次須通  根苗麤細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無明起  便生三細類賴耶中(三四五也)  轉作六麤為業苦(六本十一)  此經飜覆總研窮
七 述第五門
教所被機(此門辨何根性之人。堪〔悞〕入此教也。然約即時悟入。即五類人不堪。不類方堪。若約漸熏種性。為其遠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聽聞。名有淺深隨分之益也)。
  欲說此經所被機(總標)  光明五類不相宜(一執着文字。二繫滯行位。三觸語賓無。四自恃天真。輕厭修習。五固守先聞。擔麻棄金)  守文(一)滯位(二)賓空語(三)  體真(四)執舊(五)總乖違(總結)  但非此類皆真器(非此五也。故飜成五種真器聞即悟也。一不執文字。二不滯行位。三不着空無。四知性隨緣。五知義無量也。上皆揀器。此三句並收)  有佛性者悉無遺  漸漸熏成圓頓種  食金剛喻理應知(文在華嚴經出現品也)
八 述第六門
教體淺深(疏有四門。一隨相門。二唯識門。三歸性門。四無礙門)。
  教體須知具幾緣(總標)  聲音(說法聲也。名句文是聲上屈曲之詞)  名(〔證〕自性也)句(詮差別。文為名句。〔□〕法之所依止也)總能詮(一也。有人唯以聲為教體。有唯以名句文為教體。有俱取。俱取為正)  攝境歸心(緣慮心也)唯是識(二也。聲等不離識故)  識無自性託真源(三也。識是真如隨緣所見也)  性相融通無所礙(四也。總收前三。互收融攝。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識是二門。此等理事交徹。同一心故。本唯於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滅二門。名性相故)  不離文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