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外身不淨膖脹狼籍。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柱。見是事已。定心安隱。覺悟無常。厭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之中。見於內身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觀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不見我人。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分別亦如是。因緣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入所敬愛。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證靜。或發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無斷雖盡想。念佛法僧戒捨天六念。念處(四念處)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根(五根)力(五力)覺(七覺支)道(八正道)空無相無作。六度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第二分別真偽者。即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偽相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透逸垂熟。或時煎寒。或時狀熱。或見諸異種種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外散亂善事。或時歡喜躁作。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觸身。身毛驚竪。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此。即與九十六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癲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動世人。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思法。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在生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若欲知其因緣。當尋九十六種邪道。即明見此事。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却之。若知虗誑。正心不著。即當謝滅。若不滅。應用止觀。觀破即滅矣。二次明禪發相。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法等。隨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虗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若人共事。久久愈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觀長養諸根者。若於座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長。云何修。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即可用觀。略示大意。
八 證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即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虗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貌。即是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法華經中。諸聲聞等自歎言。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生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則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應取著無為。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即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故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眾生。是名方便隨緣修止。即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復成就如此二觀。猶是方便觀門。非止觀也。故瓔珞經云。前二種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應修息二邊分別止中道正觀。云何修正觀。若能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止。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了。即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中。見中道二諦。即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尋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別正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中道正觀。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