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眼見色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眼名見色時應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無見相。所以者何。於彼根塵空名。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眼識因緣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觀相廣分別如前。若眼見色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見色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如上所說。
復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聞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聞聲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次意識生。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即當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聲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聲中亦類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火中燄。如水中氣。虗空中香。若聞順情之香。不起着心。違情臭氣。不起瞋相。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嗅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觀。應作是念。念取聞香。虗誑無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分別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聞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香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於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廣分別。於受味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無分別。內舌根本性亦無知。和合內外因緣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味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影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受違情苦觸。不起瞋腦。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澁滑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名之為身。觸性虗假。身亦不實。誰能文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身觸受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五飜之意。是中廣分別。今重不明。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中。如大品經中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知行。坐時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視的一心。出入禪定皆知。故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
閑坐林樹下 寂然滅諸惑 澹泊得一心 斯樂乃安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牀褥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止寂然 三界無倫匹
七 善根發
行者若能如是於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心身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略明善根開發之相。有二種不同。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安。及讀誦聽學等。善根發相。此是外事。與魔境相應。今不分別。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法門善根開發也。即為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第一內善根發相。五種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四觀因緣善根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一息道善根發相者。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心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於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得所。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八觸者。謂覺身動痒冷暖輕重澁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虗微悅預。快樂清冷。不可為喻。是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虗疎。即以心眼見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虗寂。忽然見佗男女身。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